古光辉
摘 要:用线造型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从古代原始洞窟壁画到儿童作画的第一笔都是从线条开始的。其实自然界中没有线只有真实的空间,可以说线条又是极为抽象的东西,他可以脱离形象本身而单独成为审美要素。在绘画的历史长河中,中西方早期的绘画都是以造型为主,用色彩叠加的方法出现画面的构成感,形成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探索线条与画面的构成关系和线构成的视觉语言转换有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线构成;可能性;视觉语言重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0-00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0.002
用线造型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从古代原始洞窟壁画到儿童作画的第一笔都是从线条开始的。其实自然界中没有线只有真实的空间,可以说线条又是极为抽象的东西,他可以脱离形象本身而单独成为审美要素。在绘画的历史长河中,中西方早期的绘画都是以造型为主,用色彩叠加的方法出现画面的构成感,形成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探索线条与画面的构成关系和线构成的视觉语言转换有其重要意义。
一、 对中西方线构成的解析
西方原始洞窟岩画以生动古朴稚拙的线条为主,但因其地域环境生活方式不同,再加之西方以游牧渔猎为主,生活的不稳定决定他们以科学求真的理念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于是西方的造型从以线为主的岩画逐渐发展成为以团块为主的写实造型方式,线依附于形体。在解决完所有的写实绘画问题之后,又开始探索以平面化为主的纯粹的视觉语言。西方绘画虽然在形式上千差万别,但总的规律还是符合绘画语言的审美秩序,可以说西方的艺术是万变不离其宗。用线构成的理念去分解大师们的作品,可以从宏观上了解西方绘画语言秩序,去伪存真,剥离表象,看到内在的审美规律。
中国的绘画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包含有对线条的独特认知,中国人是线性思维的典型代表,与西方相比有其独立的审美本质,其原因还在于文化基因不尽相同。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稳定的生活使继承多于创新,从而中国人便延续了原始的线特征,再加上中国尚“简”、会“意”、重“神”的哲学审美趋向,就决定了线性造型成为中国画的必然选择。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对立和压迫,线条特点是生动、自由、古朴、和谐、流畅带有稚气。秦汉时期几何图形逐渐消失,流畅的墨线逐渐成为绘画的主流话语,善于运用线的变化勾勒出对象形、神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线条灵动流畅,有激昂动势和浪漫情思。人物画法十八描又提供给我们丰富的表达方法,如顾恺之的春蚕吐丝、吴道子的吴带当风、李公麟的白描出神、梁楷的减笔出新都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二、线构成的语言转换
(一)实现纯化的抽象绘画语言
所谓的抽象绘画语言从字面意义来说就是将具体的物象抽离,只剩下画面最本质的点、线、面等构成元素,它的形成与作者的理性分析(冷抽象)和主观情感(热抽象)有关系。以理性分析提炼出来的线条多以封闭的互相连接的线为主,往往形成不同的几何形状,这种封闭的自由图形具有冷静、内敛、对称、稳定的视觉特征。以感性直觉为依据出现在画面中的线多以独立的、灵动的、自由散漫的曲线为主,这种自由动感的曲线最能抒发作者的精神世界。
在艺术创作中要建立线构成的抽象意识,需注意下笔的第一根线,因为它要和纸张、画布四边发生关系,随之往后产生的每一根线条都要与它产生起承开合的关系,就如同中国的书法每一个笔画都要为整幅作品的走势服务,使作品具有节奏感和张力。如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的笔法图,从中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每一笔所形成的动势和笔势,从而让画面更有内在的神韵。将历代大师的作品用线构成方式提炼内在的抽象因素,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大师们是如何布局画面的。有了对传统规律的认知在艺术创作方面便有法可依,从而实现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的提升过程。
(二)在抽象因素里寻找具象造型
在画面构成当中点、线、面是最基本的绘画语言,点运动的痕迹就是线,线条之间相互连接又形成不同形状的面,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呈现多重空间组合关系,有时也会产生半立体的视觉感受,或者能产生各种奇形怪状的物象,这种视错觉现象能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可以调动头脑当中所有的记忆,围出心中理想的造型再将情绪感觉带入其中,这样抽象的线构架就转换成了具象的图形。
在这些具象的图形当中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准确,只有心理上的准确,这时的形象是顺势顺心自然生成的,天马行空,每个人都能解读出无数的故事。而且每个形象都是根据线构成重新组合成的新生命,是杂交的又是基因突变而成的。在这个结构当中形象慢慢成为主要视觉因素,而内在的线构成则支撑起了整个画面,将抽象因素隐藏起来。只要画家愿意尝试就会产生无限的可能性,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便在这里得到满足与释放。
实现抽象因素向具象形的转化有四种方式:
1.嫁接移植:在中西方早期的艺术品当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壁画、浮雕、画像砖等有线构成突出特点的作品,将它直接替换成生活里或头脑中想象的形象,这种传统与现代,古往今来的绘画因素都能自然的融汇在作品里。这个再创作的过程也能让我们对古人如何借势造型,浑然天成的手法有了深入了解。
2.从形象开始,因势利导。头脑里的形象先落实到画面里,然后再生成与画面相关联的线构成,由线成面,大小分布长短排列,疏密节奏随之安排到画面中。具象思维引导抽象构成,在抽象因素里寻求与具象造型相符合的形象,主题明确画面肯定。
3.在自然写生中将单纯的线构成留在画面中,不对自然物象做具体描绘,然后脱离实景顺势加工,将记忆和心灵感受呈现于画面中,这样可以画出更加丰富多变的构图,自然生动,不因为大脑定势而千篇一律。
4.自导自演,重新编排。从无目的的点开始,大小有序,疏密得当,多点连线,长短倾斜有变化。为了使画面更加丰富,先点出醒目的大点,再用粗线相连,在混乱中建立秩序,乱里求生。点线的规则排列有、渐宽、渐窄、渐疏、渐密,表现出渐远、渐近、渐实、漸虚,视觉和心理得到平衡。这个新秩序的建立代表着艺术家对绘画审美理解的层次,也能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挑战经验,成功与失败同在,寻求新的生命契机。在这个过程中,画者需要高度投入,线条气韵贯通,合理利用画面中的偶然性。endprint
这四种方式交替使用,各显其能,都会带来创作时的新鲜感。
(三)实现由二维向多维空间转换
在画面空间的处理中,不同方向的线条之间相互连接可以形成不同的空间视觉效果,不同的空间观念带来不同的构图空间意识。空间按维度分有零维度空间、一度空间、二维空间、三维空间、四维空间、五维空间。点、线、面向深度空间展开形成体面,体的转动加进了过程的时间,即四维空间,时间的交叠转换加进了“心理意念情感”,成为五维空间。
许多艺术品都是合用了多维空间观念创作出来的,如民间剪纸、皮影、蜡染、敦煌壁画都是前后无遮挡、无透视、无体积的平面艺术,应属于二维空间,但由于采用大胆的组合变形(人为的主观意愿创造出新的造型),就由原来的二维空间跳过三维直接达到四维五维的效果。
(四)感情化的线条演变
不同心境下艺术家画出的线条质感是不尽相同的,这其中的抑扬顿挫都展示着作者的情思。在通常情况下凡属感情愉悦的线构成都比较流畅自然,转折处不作顿挫也不露圭角。线条轻浮不肯定者往往显露出作者心态不专注,停顿较多呈现一种艰涩质感的线条往往给人不愉快的感觉。充满强烈感情,欲抒发内心强大激情的线往往饱满,富有弹性,下笔如有神。
总结:线作为一种抽象的语言系统,是被高度提炼概括出来的,有表情的造型语言,是情感流露的基本因素之一。它可能是对象提供给我们的具体感受,也可能是一种抽象的精神象征,无论是什么,我都要加入主观情感,跟现实事物拉开距离,因为真正的形象在我们脑海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各种不同形式的线条在画面中,只要以合理的方式排列布局,就会在视觉上产生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绘画意境,能激活艺术家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能把古今中外优良的营养融汇其中,从而为新艺术语境的探索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曹力.21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特色课程,线构成[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2] 戴士和.写意油画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楚启恩.中国壁画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2.
[4] 曹力.面對面:民风与院体的对接[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endprint
学周刊·上旬刊2017年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