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究性阅读与阅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探究”,前者更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以及对事物的质疑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它更具有改革创新的意义。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掌握探究性阅读的本质,并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情境教学法等,结合教学教材的实质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注重社会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高中语文教学;情境教学法
人类社会历经了长久的发展变革,逐渐意识到“语文”是连接人类交往的最重要的社交工具,凝结了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璀璨文化和智慧成果。语文课堂教学讲究的是既注意语文运用的工具性,还强调语文魅力的人文性。阅读,常常作为一种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最多的便是阅读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知文章情感,体会文字魅力,提升语言理解力。
高中生度过了九年的义务教育阶段,无论是在心智思想方面,还是在知识水平方面,都比初中生有很大的提高。因此高中语文课相比于初中语文课,会更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探究性阅读与阅读相比,更多的是强调一种探究能力和质疑能力,非常符合高中生的学习目标,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更应该注重探究性阅读法,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对事物的思考质疑能力。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阅读的必要性
(一)适应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特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个课程目标,一是充分提升“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去探索自然、认识社会、剖析自我,学会规划人生道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二是注重“过程和方法”,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多注重应用实践,将语文课本与社会发展相对接,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以及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有深刻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探究兴趣;三是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高中语文课应该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帮助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探究性阅读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以及对事物的质疑能力,符合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特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它更具有改革创新的意义。
(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探究性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读者建构一个知识领域框架,带领读者发现世界、感知世界、探究世界。文本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解读,必须要通过读者的活动表现来实现。由此可见,读者在阅读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学生作为高中语文课堂的主要求知对象,因而也相应地成为探究性阅读的主体。探究性阅读的效果大小,从根本上取决于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师要注重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引导学生发挥个人见解,而不是片面地将阅读文本作为中心。
二、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手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通过主动性地品读文本,进而探究并建构起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作品的文本含有许多空白和未定点供读者去体味和想象,当读者在阅读中把文本中抽象的内容加以具体化,作品的意义才能最终得以表达出来。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性阅读,就是对作品具体化的过程。
语文课堂中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手法便是“设立问题,引入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富有感染力与形象性的生动案例,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激发探究思维的生成。因此,文章将重点分析“情境教学法”在探究性阅读中的实践运用案例。
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中,包含有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等六个意象,这六个意象组合起来一同构成了一幅充满情感和诗意的景象。表面看上去写的是小船行驶在长江的风景,实则却烘托了作者李白的感情形象。随着孤独的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色的天边,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也随着长江的滔滔流去起伏不定。“象”中传“意”,“意”中有“象”,意象之间互相烘托,互相传达。教师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作品的关键字句,并把这些传情达意的意象挑出来设置一个情景,比如通过开展解析活动、观看相关视频、配乐朗诵等方式,把这些语言符号内在的感情深度传达给学生,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让作品具有新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张艳玲.浅析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高考(综合版),2014(2):59.
[2]徐林平.浅析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考试周刊,2013(77):29-30.
作者简介:孟兆治(1976.3—)男,甘肃民勤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编辑 栗国花endprint
新课程·教师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