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丽
摘 要: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直接影响着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分析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教学参与度现状,探究解决学生课堂参与度低问题的具体对策,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小学英语;课堂参与度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参与度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活跃程度明显降低了很多,学生大多表现得很安静,既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也不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各种互动活动,这就导致了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变得十分沉闷。英语教学是一門语言教学,相比其他学科更需要师生积极互动,需要教师主动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而如何改变这种沉闷的教学状况、提升高年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呢?本文根据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的普遍现象,分析提出解决学生参与度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的普遍现象
学校的英语课通常都是安排在下午,但学生下午上课时比较容易困倦,精神也没有上午那样容易集中,当上课铃响起的时候总有些学生正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被叫醒后一时也难以很快进入上课状态;还有部分学生把课前休息时间都用来看课外书,上课后一时不能把思路从课外书中转回到英语课堂上来,对于教师的提问便有些反应不及。因此,英语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进入新授单词阶段满怀期待地说“Hello,everyone. Look at me. Can you guess? Whats this?”时,能回答出问题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当教师有意抬高音调,提醒他们今天将学习新课“Are you ready?”时下面的学生还是面无表情。课堂中,尽管英语教师努力采用各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大多数学生不是搞小动作,就是发愣、打瞌睡等。课堂上只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教师不管用什么方法仍无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中去,这也是令英语教师普遍苦恼的事情。
二、思考解决对策
1.学生的层面
第一,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特征进行英语学习目的性、重要性的教育。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段一般为10至13岁。此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自我意识强,自尊心强,感情敏感而细腻,想得到同龄人的认可和教师、家长的赞扬;但他们更害怕读错、说错英语引起同学们的非议与嘲笑。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学英语重要性的思想渗透教育。不要让学生以为英语学习只是学校课程的安排、是教师和家长的期望、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英语,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是为谁学、为何要学,要怎么学。让学生理解通过英语学习能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增长见识;通过英语学习能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增长知识技能;通过英语学习能增强自身的素养,能让自己未来的路走得更长、更远。
第二,在明确学习的目标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确实可行的、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第三,教师在提出明确而又适度的期望和要求后,为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首先要让学生转变英语学习的态度,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以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手段,提高自己学习成效。如课前准备养成朗读习惯,课后每天抽出时间来进行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等。
第四,教师要定期考察,及时了解学生并进行学习反馈,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的动机。因为通过反馈,学生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这样学生知道学习结果后,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发学习上进心,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更好的成绩。
2.教师的层面
首先,转变教学思路,在学生参与度这个问题上下功夫。即由原来的“学生倾听教师”转为“教师倾听学生”。教师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环境,组织学生运用对子合作、小组学习、集体展示等方式进行句型操练、对话练习。通过课文朗读、角色扮演、做游戏等课堂小活动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总之,在课堂上教师主要是旁观者,在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表现时决定哪些学习内容需要调整,为下一步教学做出决策;再运用评价与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地展开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要让学生在竞赛中满怀兴致地自主学习,在小组展示、探究交流中有序地合作学习,向学生传递要自己主动去学习的思想。如课前,我让班干部、组长组织学生自读单词、课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练习,学生慢慢形成了课前读书的习惯,在教师在进入教室前,总能听到学生的读书声,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率也大大提高了。
总之,通过转变教师思想,让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也让教师从“独奏者”变成了“伴奏者”,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教师的教变得轻松。
参考文献:
[1]刘小鹏.行动研究在英语口语课堂参与度方面的应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5(3).
[2]邱惠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活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