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淑珍
[摘要]人人都喜欢美的事物,小学生更是如此。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他们兴趣激发的源泉和不断进取的动力。数学家罗素说过:“数学不仅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无上的美。” 教师要打破小学数学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领学生寻找美,挖掘美,感受美,对其施以美育教育。让这些感性的孩子, 在感受美的同时,欣然地去接受和探求数学知识。
[关键词] 美育;数学美;数学教学;发现美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也应根据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下面,我将重点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感受数学内容之美
数学教师不难发现,数学教材中固有很多美,只是需要我们善于用美的眼光去审视、去挖掘、去整理,从教学内容中显示出数学美。尤其是新版的教材,“美丽”又多了些外在的东西,如贴近生活、色彩艳丽的主题图,富有生活或童话般的学习情境等内容,更贴近了孩子们的生活和心灵,成为他们快乐学习的源泉。
1.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欣赏教材上的图画美
翻开小学数学课本,只要我们稍加发掘,不难发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美。如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打开课本的第一页,就能看到一张美丽的图画,这张画面展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教师在教学时不只是单单只让学生认识1、2、3......而是要充分利用这样美丽的画面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这张美丽的画面蕴含的数学知识。继而在这张画面的启发下,带领学生去发现生活情境中更多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再如,学习分数的认识时,教材也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在一个充满生机的野外,小桥流水,秋意正浓,可爱的小兔、小鸡在草地上玩耍着。秋游的孩子们正在草地分吃的,在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的时候,该用什么数表示?问题产生之后引出分数这一概念,再配上生动的动画,使画面更是有声有色,学生在欣赏美的愉快氛围中学习,轻松而惬意。
2.引领学生发现数学的形式美和内在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然界里许多美的事物,如果不事先指给孩子们看、讲给孩子们听,他们自己是不会留意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发掘数学的美,并逐渐引领学生进入美的天堂。数学教材上除了一些直观的主题图外,更多的是数字、法则图形、公式......这些简洁与灵巧的美可谓是形式美的体现。这种美随处可见。如通行世界的阿拉伯数学符号,是当今世人公认的最简洁的文字,用这种文字写出来的数和算式,不仅全世界的儿童都认识,呈现出来的简单、整齐以及对称的美。还有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它们本身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则,呈现的都是对称与和谐的美,反映的是自然界的和谐性,这些都是美的因素。小学数学中的对称美还表现在一些表格和计算中,其中循环小数计算结果中出现数字周期性的排列是最常见的例证。如公式S=ah÷2。各种各样的三角形面积可以统一用这个公式表示,从算术到代数的飞跃,不论从结构还是形式上,都使人感到式简意明。所以教师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形式的美。
二、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教学过程中的数学美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儿童的心理和认识的特点,利用各种手段,挖掘蕴含在数学中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为学生创造一种美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求知成为学生的内在动力。有目的、有计划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能使学生在轻松优美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还能让学生感知到美、欣赏到美,从而受到较好的审美教育。
1.教师要从自己做起,展现数学教学之美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数学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潜心学习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强审美意识,运用美的语言和手段进行审美教育,才能在教学中进行美的创造,形成精湛的教学艺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更精彩。
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尽量逻辑严密,文字简洁;而生动形象的讲解,幽默风趣的语言,富于儿童化、富有节奏感的语言,不仅能给学生以美感,还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审美情感体验,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良好的板书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具有示范性作用,给人一种美感。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后,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用规范的板书,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数学的统一美和结构美;通过动手操作使图形之间相互转化,从中又感受到数学的运动美。学生在教师工整、美观的板书熏陶下,作业不整洁,字迹潦草、格式不规范这些现象会逐渐减少,摆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本本字迹工整、计算正确、格式规范的作业,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
2.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体会数学知识获取过程的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而呈现形象的世界,借助具体、鲜明、生动的美好想象去反映对人类和社会有需的事物,尽而引出深刻的教育,恰好是美育形象性的特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充分、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或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将数学美尽情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采用边讲边画边演示的方式,用语言和动作引导学生的注意方向,用图形和板书色彩的变化来突出所授知识的本质性特征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在抽象中看到具体形象,在认识具体事物中了解一类事物具有的特征。使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简单的结论充实化,静止的画面动态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感受数学实践创造的美
数学的精神是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根源所在。我们知道,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对于他们来说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并不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是能否掌握了数学的精神。而这种数学精神的培养过程就是数学美的创造过程,数学美的创造是数学美的升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经常采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去体验美、欣赏美,形成对数学美的规律性认识,再用这些规律去猜想、探索、发现、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达到创造数学美。我在教学时就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制作和操作学具时渗透美育,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算一算,画一画,不仅有利于他们新的认识结果的构建,而且有利于在數学教学中渗透美育。例如,在上“轴对称图形”这课时,我发现这节内容正是一节典型的展现数学美的好教材。于是我收集了大量的生活中运用的对称美的图片,一开始就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环球旅行,然后进行提问:这些地方美吗?请你说说它们为什么美。然后请学生找找它们的共同点。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因为它们是轴对称图形,所以它们给人们美的享受。再通过让学生画对称图形、剪对称图形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保证剪出对称图形,剪完后又让学生验证它是对称图形。这样可以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再去创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学生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与同伴分享“创造美的喜悦”,体验到创造的数学美。
4.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美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时,要立足学生生活环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他们从实际中体验数学之美,学生便能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身临其境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源于实践,和大自然、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在我们生活的周围,造型各异的建筑结构就是运用数学中几何图形与代数公式设计建造而成的,许多自然景观无不与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相联系。例如,学了比的意义之后,教材在“你知道吗?”中介绍了“黄金比”。黄金比的比值等于0.618, 从古希腊以来,一直有人认为黄金比能应用于造型艺术,可以使作品给人以最美的感觉。因此,黄金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懂得数学不但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工具,也是美的源泉,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欣赏数学中的美,并不断地去发现数学中的美。所以,教师要认真体会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涵美,从审美角度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去感受、欣赏、表现、创造数学美,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良好情操,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方延明.数学文化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陈始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