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
[摘 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基础之一。数学教师需把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利用学具,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和内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学具;算理;数形结合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3-0082-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因此,笔者对陕西省规划办课题“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课例研究”进行了深入思考与实践研究,在这里主要谈一谈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一、充分利用学具
有学者曾认为:“数学活动经验的生长,需要学生充分利用数学活动来体验。”小学低年级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他们需要借助实物来理解。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积极开展动手操作活动。
例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取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2.根据问题列出算式:9+4=?
3.探究“9+4”的计算方法。
(1)大多数学生通过一根一根地数小棒或数手指的方法得出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凑十法”进行计算。
第一步,让学生摆放学具:数出9根小棒放右边,再数出4根小棒放在右边。
第二步,让学生思考:左边有9根小棒,可以从右边借几根小棒把左边的小棒凑成1捆(10根)?右边的小棒拿走了一根,还剩几根?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把“9加几”转化成“10加几”的过程,学生在直观的学具操作中积累了利用“凑十法”解决问题的经验,构建了“凑十法”的思维模型。
二、深入探究算理
在小学数学中,“数的运算”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计算,还要求学生理解算理,具备一定的运算能力。因此,教师可設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感悟算理,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逐步形成归纳、概括、抽象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笔者先出示例题情境图,学生观察情境图后能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1.25+2.41。然后,笔者借助图形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5个0.01加上1个0.01就是6个0.01,进而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积累活动经验,为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无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所谓数形结合,是指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关系,通过两者的相互转化从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包括“以数解形”和“以形助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先设计一道题:在一条 30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 5 米种一棵,两端都要种树,一共能种几棵树?
大多数学生初次接触这类问题,缺乏相关的思维经验,往往得出30÷5=6(棵)。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如下图)。学生通过观察线段图,发现“路的两端都种树的情况下,树的棵数比间隔数要多‘1”的规律,从而积累了活动经验。
由上述的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将比较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把握问题的本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在进行数学活动时,解决某一问题后归纳、概括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构建的思维体系。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探索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有效策略。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课例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XDKT3116。]
(责编 钟伟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