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人”在历史遗产教学中的地位

2017-09-04 14:54王思思
关键词:历史教学

王思思

摘 要:人是历史教学的要素。然而,在遗产教学中却往往被忽视。教师应借由重返历史现场、神入历史人物等教学方法,还原遗产本身所蕴含的人的独创性、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建筑理念,进而渗透价值理念,使学生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民族文化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历史教学;皖南古村落;神入

马克思说:“有了人,我们就有了历史。”高中历史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一书,因主角是遗产,导致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忽略了“人”的存在和作用。学科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人对遗产的重要作用:“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人类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所创造的文明已经与自然和人类的精神融为一体,这是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和谐通融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促进人类的进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1]这启示我们在遗产教学中应该眼中有“人”,即可以从人的活动、遗产中所蕴含的人的精神、人的发展变化三个角度展开教学,凸显“人”在遗产教学中的地位。下面,就以《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为例,谈谈如何凸显“人”在遗产教学中的地位。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指导意见(2014版)》对本课的要求是“以山西平遥古城、安徽古村落等为例,了解中国绚丽多彩的古城与古民居,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笔者以“人”为切入口,以胡重娘(宏村水系设计者)、徽商、村民为线索,构建思路,重组教材,带领学生追溯历史人物的活动,重返历史现场,探讨西递、宏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通过神入历史人物,深挖遗产内涵,探究皖南古村落形成的经济和文化基础,探讨文化与自然之间协调一致的关系,感悟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关注人的发展变化,探讨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一、追溯人的活动 重返历史现场

回到历史现场,不仅要回到历史事件发生或者历史人物所处的那个时段,还要设法回到当时当地,回到事情正在发生的过程之中,要求教师和学生不能只是历史的“旁观者”,而应该是“亲历者”。当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几乎难以回到真正的历史现场,笔者所说的重返历史现场,是借助必要的历史信息,追溯人的活动,达到临场效果,最大限度地接近和探知历史真相。

重返历史现场,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而这些资料应当通过细节,以不同的形式来呈现。鲜活生动的细节往往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穿越”回去。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西递、宏村:“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的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是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人类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西递、宏村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得益于它们的独特性。它们的独特性又得益于人的创造力。此处,给出两则材料。

材料一:至1403年,族中长辈去休宁县聘来风水国师何可达先生为村落建设出谋划策,“(何可达)乃遍阅山川,详审脉络,援笔立记曰:引西溪以凿圳绕村屋……自西向东,水涤肺腑,共夸锦绣翩跹……延绵万亿子孙”。 ——《重浚南湖收支征信录》

材料二:黄梅戏《巾帼丈夫》选段 (视频略,主要描述宏村水系设计者胡重娘乘坐轿子,迈着三寸金莲,追随着风水大师何可达勘测规划的过程)。

通过重浚南湖时的征信录和地方戏曲,追溯宏村水系创造者的活动,回到他们规划水系的历史现场,学生能体会先人的艰辛和付出,趁着学生的兴趣,再给出一则材料。

材料三:据测算,宏村全村离水源最远的住户直线距离不超过100m,大部分住户离水源的直线距离在60m以内;另据2001年6月30日统计,宏村常住居民用水地点分类列表如下(表2.6)[2]。

材料三以图表的形式还原了现代宏村居民用水的历史场景,学生从2001年宏村居民用水的活动可以看出,即使在现代有自来水辅助的条件下,宏村原有的水系仍是村民日常用水的主要来源。紧接着,让学生思考:宏村的人工水系有何特点?哪些方面体现了诗意?哪些方面体现了科学?体现了古人怎样的理念?

本课的难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西递、宏村是如何体现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完美结合的。一方面,历史人物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宏村居民“天人合一”的理念;另一方面,通过还原历史细节,重返历史现场,學生会主动去探究这些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问题的答案原本就存在于书本之中,通过追溯历史人物的活动,推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究历史答案,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发展。

二、神入历史人物 生成历史理解

神入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中最令人着迷、也最令人迷惑不解的地方。与过去相比,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许多对我们而言合理、正常的,可能对过去的人而言就是不正常不可思议的,反之亦然。为了理解历史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必须能够进入他整个人之中,以他的眼光来看,以他的感觉来感受,以他的准则来评判。只有从内部才能有好的理解……理解也是一种同情,一种感情”[3]。

建筑学家阮仪三说过,人是一种有思想有感情的动物,他们需要在环境中体味自己的历史,寻找生活的记忆,抚摸过去的痕迹[4]。西递、宏村堪称一部“活着的历史”,浓缩了徽商鼎盛时期的那段历史,凝结了徽州古老而优秀的文化。今人可以透过遗留的建筑、物件,最大限度地还原当时的历史,感知当时的生活,体验人物的情感。

承志堂是徽州古民居中建筑规模最大、雕刻艺术成就最高的古建筑。带领学生仔细欣赏过《唐肃宗宴官图》之后,请学生代入汪定贵这个角色思考:“我”为什么会选用这样一个题材做木雕来装饰前厅的横梁?承志堂承载的到底是“我”怎样的志向和期许?很多学生一下子无法回答。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神入“汪定贵”,采用“览、探、悟”循序渐进的步骤,以当事人的身份去领会,去神入,进而理解历史。

“览”即浏览承志堂的各种装饰尤其是对联。例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敦孝悌此乐何极,嚼诗书其味无穷。读完这些对联,一个被浓缩了的徽州人的形象便很快跃然纸上:认真读书,孝悌为本,艰苦创业,谨慎守成。借助文字的力量,学生能顺利地神入人物,体会到主人理想中追求人生梦想的途径。

接着用“探”,把握历史联系。徽商经商的原始资本,大多与宗族有关,所用的伙计,也多为族人。而徽商宗族在朝中谋取的政治势力,也为他们的行业垄断,特别是盐业垄断,提供政治靠山和官僚庇护。靠宗族势力发展起来的徽商,衣锦还乡,首先想到的是修建祠堂、牌坊和住宅。于是,笔者给出以下材料。

材料:承志堂,坐落于黟县宏村,是清末徽商汪定贵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前后营造的宅邸,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全屋砖木结构,有木柱136根,大小天井9个,7处楼屋,大小60间,门60个。据传,当时建造承志堂花去白银60万两,木雕上镀黄金100两,全屋仅木雕就由20个工匠雕刻4年才完成[5]。

以徽商为切入点,联系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关于古代商帮的内容,让学生探讨徽商和古民居之间的关系,此举意在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石,构建历史联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感悟承志堂传递的历史信息,从内在神入人物。

最后,用“悟”生成历史理解。经过“览”和“探”,神入历史人物后,结合教师对汪定贵生平的介绍和对《唐肃宗宴官图》内容的分析,学生体悟到,这个木雕作品将帝王将相和凡夫俗子进行组合设计,流露出的是“我”即汪定贵,一个商人在大富之后的微妙心态:希望后代不忘扎实努力,超越大富达到大贵。这也体现了徽商“贾而好儒”的特点。

通过“览、探、悟”,从民居的楹联结合补充材料,从宅主人的角度思考承志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由浅入深,通过感知体验,神入历史人物,与其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最后生成历史理解,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三、关注人的变化 渗透价值理念

“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6]历史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历史事实,掌握历史脉络,更是一种灵魂的教育。历史教育的根本要义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和善良的心。遗产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要求就是帮助学生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这一情感价值观的生成渗透在选修六的每一篇课文里,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不幸成为课堂结尾的一句敷衍的口号。一个原因是学生对此处“无情”,这毕竟不是他们的故土,仅从理智上知道保护遗产的重要性并不能化成保护遗产的实际行动。先前的课堂教学,通过重返历史现场,神入人物,学生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铺垫和情感体验。因此,在这一环节,通过给学生提供下列几段材料,引导学生关注古往今来宏村村民在保护遗产上态度的变化。

材料一:黄山脚下的宏村一夜成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它和邻近的西递村“世界文化遗产”称号。但一件件怪事却在宏村发生着:旅游旺季,村民公然用马车阻拦游客,甚至用牛马粪涂墙,驱赶游客;古民居没人维修,摇摇欲坠;游客花30元买门票,却只能参观两个民居。不仅如此,736名村民近期还把该村所在的黟县县政府告上法庭,声称县政府侵犯了他们的财产权。

——《南方周末:世界文化遗产宏村搞旅游为何屡遭挫折》

材料二:族人毁雷冈之木,罚银五两,罚栽十棵树,鞭抽三十,面壁三日,再犯逐出族门。外族人断我来龙,毁我龙脉,严惩不贷。 ——宏村族规

材料三:水圳开凿之后,汪氏家族规定:每天早上8时以前,水圳的水专供饮用;8时以后,才许村民在水圳里浣洗。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宏村村民的身份,探究宏村至今仍能保持得相对完整的原因;针对宏村的开发和保护现状,做个调查报告,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村民的身份进行探究,可以让学生产生亲近感,村民对遗产态度的变化又给学生以心灵上的冲击。学生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古鉴今,联系现实,提出保护皖南古村落的建议和措施,探讨文物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既升华了情感,也培养了人文精神。

总之,在“人”的带领下,这节课的教学将不再只是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穿越时光的隔阂,与历史上的人对话的过程,是历史智慧生成的过程,更是“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美的体验过程。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72.

[2]段进,揭鸣浩.空间研究——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78.

[3]普罗斯特.历史学十二讲[M].王春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45.

[4]阮仪三.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1.

[5]王明居.徽派建筑风韵[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8.

[6]袁从秀.主观立意:历史微课设计的关键[J].历史教学,2015(2):24.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中诗词的引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探讨
在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中如何“选择性崇拜”
谈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进行德育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探讨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