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大军
摘要:计算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部分,计算能力是提高思维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由浅入深,由易及繁,通过正“意”,进行游戏和对比渗透,训练计算的严谨能力;注重用“活”,营造情境,夯实基础,筛选方法,培养计算的思维能力;突出讲“理”,加强引导,提高计算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计算学习的意识,提高兴趣,发展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非智力因素开发;能力水平;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6-0031-02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各阶段各个方面的达成目标,且引领学校教育,指导教师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计算能力是提高思维能力的基础,贯穿于小学阶段的全部教学。计算能力的训练培养和能力提高,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正“意”,在计算过程中凸显思维的严谨性
学生计算的准确性易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一般的计算方法容易理解和掌握,只要能掌握计算的法则就可进行计算,但由于学生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往往受外界条件的干扰,不够稳定;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计算中出现认识不清、意识不强、思想不够重视等“马虎现象”,使计算的错误率较高。因此,在计算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严谨能力的非智力因素的训练与培养,教育学生从“严”治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以及错误的规律,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教育学生。
(一)游戏渗透
要想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学习,教师需注意对其性格特征分析,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引导,使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更易于接受,同时也要及时发现并改正其缺点。学生在计算中,抄错题目、数字、添漏小数点等错误很频繁。这些因素并不是学生的智力因素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在纠正学生这类错误问题的教学时,可安排学生自己去表演具有针对性的小品或讲针对性的故事等形式来进行教育。如,表演小品《查账》:营业员在卖货时把148元看成48元,下班盘店时,发现卖的货与收款相差了100元,领导责令其赔偿。这时买货的人回来归还了这100元钱,并说明了还钱的原因,最后这位营业员进行了反思。通过让曾经犯过类似错误的学生来演这个小品,使得其在思想上意识到计算严谨的重要性,也在笑声中发现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教育,起到了警示作用。
(二)对比渗透
计算方法的理解与计算技巧的掌握是计算的条件,计算意识的提高是计算的关键。学生的能力具有可塑性,只有了解错误并知道错误产生的根源,才能避免重复犯错误。在教学中当发现学生出现错误后,让他们把错误的与正确的进行比较,找出错误的原因。如计算0.1×0.8÷0.1×0.8,不少学生看题以后不假思索地得出结果是1,他们都想到在式中添上括号为(0.1×0.8)÷(0.1×0.8)。通过把这两个式子进行比较后,让他们知道不同的计算顺序会造成计算结果的不一样,从而教育学生计算时要认真审题,在对比中分析自己错误的原因,同时对他们计算的思维方法进行了训练。
二、用“活”,在计算过程中体现思维的科学化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能否提高计算能力的先决条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仅是要有准确的计算结果,还要运用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学生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创造性,运用灵活的计算方法进行运算是培养学生活跃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营造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计算较为枯燥,学生对计算的热情很难调动。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景,构建激发学生对计算学习的兴趣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选择具有检测性的竞赛、评比等,也可以设计具有游戏性的环节找朋友、对数等。选择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方式方法进行计算学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夯实基础
俗话说,万丈高楼从地起。熟练、合理地进行计算,要以计算的技巧为依据,才能有针对性进行简便计算。而对加法、乘法的運算定律和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透彻地理解,是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在计算中才能运用自如,举一反三。如:对乘法分配律的内容理解了,在计算中就能正确地运用其逆运算,进行简便计算。
(三)选择方法
计算方法的选择是计算能力的根本。学生思维有时受定势影响,不能熟练地变换运用。在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式子中数字、运算符号的特征与联系,再选择合理的方法去计算。例如,(1)两个数相乘的式子中,可以根据数字的特征,把其中的数进行拆写,以进行运用定律、法则计算,48×1/47=(47+1)×1/47=1+1/47=1 1/47;(2)如果几个数连乘的式子中有因数5,25,125之类的因数,想到找与其相应的因数2,4,8,然后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计算,2.5×3.2×1.25=(2.5×4)×(0.8×1.25)=10×l=10;(3)如果两个数相除,且除数是5,25,125之类的数,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乘以与其相对应的2,4等数。23.4÷2.5=(23.4×4)÷(2.5×4)=93.6÷10=9.36;(4)有时是积相加或相减的式子,没有相同的因数是倍数关系的,可以先根据积不变的性质进行转换成有相同因数的,再利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进行计算,4.86×2.5+75×0.486=0.486×2.5+75×0.486=0.486×(2.5+75)=48.6或4.86x2.5+75×0.486=4.86×2.5+7.5×4.86=4.86×(2.5+7.5)=48.6.学生了解了方法后,根据计算式子的特征运用性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计算迅速且训练了思维能力。
三、讲“理”,在计算过程中提升思维的理解力
对问题的理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素质,在教学中,不应忽视引导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在计算教学中首先加强学生对算式的表述,让学生从表述中知道计算的顺序,如:4.875×3.6÷1.2可表述为4.875乘以3.6,再除以1.2,商是多少?可知其计算顺序是先乘后除,而4.875×(3.6÷1.2)表述为4.875乘以3.6除以1.2的商,积是多少?得出运算顺序是先除后乘。这种对算式的表述提高了学生解答文字题的能力,也加强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式子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时,让学生通过根据“商不变的性质”的练习完成对转化过程的理解:48÷12=( )÷120,4.851÷0.13=( )÷13,从而引导学生对“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法则的理解、归纳。
总而言之,在计算教学中,要把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育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有机地结合起,运用正确的引导方法增强学生的意识,提高兴趣,发展能力,以达到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全面提高。
【责任编辑 王悦】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