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课文之力 明观察之道

2017-09-02 03:48王建刚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观察能力培养阅读教学

王建刚

摘要:观察是创作的前提。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得以提升,定能提高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的中,教师要将观察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充分地挖掘出课文本身固有的价值,让课文“说话”。借助课文之力,让学生明观察之道。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文阅读;观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6-0017-03

叶圣陶指出:“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它还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载体,促进智能发展的凭藉。语文四(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7)”中提出:要留心观察事物,《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3~4年级)”提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该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呢?笔者认为,可借课文之力,让学生明观察之道。

一、走进课文,明观察之重要性

案例1:《第一朵杏花》

这篇文章向我们叙述了一件小事:第一年竺可桢爷爷问前院的那小孩子,“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他见孩子回答不上来,他就告诉他,“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到了第二年,那位孩子兴奋地告诉他第一朵杏花开了,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通过这件小事,可见竺可桢爷爷非常地重视观察的精确。

师:同学们,竺可桢爷爷为什么要孩子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呢?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不就行了吗?

生:不行,搞科学研究必须是真实的。

生:不行,竺爷爷是气象学家,只有靠观察,才能得到精确的时间。

生:不行,如果不去精确观察,竺爷爷就不能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

师:同学们说得多好,科学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必须要实事求是。竺可桢爷爷正凭着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成为一名出色气象学家。足见精确观察对科学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其实,学生也离不开精确的观察。鲁迅先生《给董永舒》结尾处亦言:“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可见,“观察”对学生的重要。借助《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倘若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并能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学生作文内容自然就会具体、生动。

然而要想把周围的事物观察得精确、细致,还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二、走进课文,明观察之目的性

案例2:《天鹅的故事》

这篇文章主要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30年前的一个春天,斯杰潘老人到贝加尔湖畔的沼泽地打野鸭。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突然寒潮降临,湖面又上冻了。有些刚飞来的候鸟只好飞走,再找暖和的地方。“他”在湖边转悠了好半天,一无所获,感到十分扫兴。“天鹅群刚好落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它们为什么没有走呢?我瞪着眼睛,想看个究竟。”

他首先看到了一只老天鵝带头奋不顾身地破冰,接着看到了整群的天鹅来破冰,最终天鹅们不是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噜——克哩——克哩!”看到这一幕幕,斯杰潘老人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

师:斯杰潘老人他为什么永远放下猎枪呢?

生:因为他被老天鹅的英勇壮举感动啦!

生:因为他被“破冰勇士”奋不顾身的精神震撼啦!

生:因为他被天鹅们齐心协力破冰的场面感动啦!

师:为什么老天鹅破冰的英雄壮举会被斯杰潘老人观察到呢?认真地读文章。

生:课文中这样说到“天鹅群刚好落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它们为什么没有走呢?我瞪着眼睛,想看个究竟。”

师:同学们说得对。我们应该感谢斯杰潘30年前的善举,还要感谢他的好奇心想看个究竟,也就是他带着目的去观察,才观察到了令他感动一生的一幕幕场景。并发出感叹:多么可爱的鸟儿啊!更要感谢他细致的观察,让我们欣赏到了为之动容的“破冰勇士”!

儿童不善于按规定要求进行自觉地、有目的地观察,在外界新奇刺激物影响下,观察就会离开既定对象。借助《天鹅的故事》这篇文章,让学生进一步地知晓观察周围的事物,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才能大大提高观察效果。学生明白了观察事物时须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可该如何进行有效地观察事物呢?

三、借助课文,明观察之顺序性

案例3:《黄河的主人》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以下两个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如何介绍羊皮筏子上六个人呢?

出示:

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生:先介绍的是羊皮筏子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接着具体地介绍艄公和乘客们的表现。

师:留给我们的印象是这两段先总述,后具体。

师:同学们,作者是怎么具体介绍艄公和五位乘客呢?

生:先介绍艄公,然后再介绍五位乘客。

师:让人感觉很清晰。

师:那么,作者袁鹰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这六个人的呢?

生:先总后分的顺序。

师:先总后分是文章的结构,作者按照的是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观察。当观察许多人物的时候,如果按照“整体——部分”的顺序观察,就会让人感觉到观察得很清晰、很有条理。

按顺序观察,有助于克服观察的模糊性,从而提高观察的精确性。虽然观察的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由观察的目的及观察事物本身的特点等因素来决定,但是就观察本身而言,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借助《黄河的主人》课文,可对学生进行很好的训练。endprint

观察顺序训练的侧重点,因学生年龄特点而异,中年级可着重训练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观察,当然还可以按方位顺序进行观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有助于克服观察的模糊性,但在观察人物时也要抓住其特点。

四、借助课文。明观察之独特性

案例4:《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师:请同学们仔细地读下面的内容,緊紧抓住爱因斯坦的表现,他会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呢?

出示:

“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生:我觉得爱因斯坦是一位很善良的人。小女孩说他谈不上伟大,他不但不生气,反而“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出温柔的目光”。

生:我觉得爱因斯坦是一位很诚实的人,小女孩说他“穿衣服还不会呢”,他没有否定,反而承认“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

生:我觉得他是一位谦虚的人,伟大的爱因斯坦请小女孩教他穿衣服。

生:我觉得他是一位风趣幽默的人,可以从“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中的“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做了个鬼脸”这一连串的表现可看出。

师:同学们仔细地品读,紧紧地抓住了爱因斯坦的神情、动作和语言,感受到了他是一位善良、幽默风趣、诚实和谦虚的人。

这篇文章书后有道习题“讨论一下,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说说理由。”这道题是文章的难点,以往学生会泛泛而谈,喜欢贴标签。要想答好这道题,就必须引导学生紧紧地抓住文章的内容,细细地品读文中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才能真真地品味出人物的形象。

借助《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学生经历一番思维体验后不难发现:在一定的情境中,只有紧紧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和语言,才能体悟出人物的形象。与此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在观察人物时,要将人物之间区别开来,要将人物鲜明的特点给凸现出来,那就必须紧紧地观察到人物的独特性,否则笔下的人物就没有鲜明的特点。

借助课文之力,让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学生喜欢上观察。让学生明白观察须带有目的性、顺序性,并抓住事物的独特性,可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更利于学生将文章写得更具体生动,并有真情实感。

【责任编辑 李幸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观察能力培养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营造良好美育氛围、提高学生美术素质
例谈美术教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