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诊断与改进策略

2017-09-02 03:45谭长存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课堂设计小学课堂教学

谭长存

摘要:经过对本市小学数学、科学、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六门學科为期一周的听课视导检查,发现了教学中的很多问题,尤其以教师课堂设计的不妥最为突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摆正自身位置,钻研学科课程标准,能够根据学科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充分预估课堂反馈,弹性设计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更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得到认知的收获、情感的体验、生命的感悟。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学;课堂设计;优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6-0004-04

一、现象透视

(一)教案至上,课堂生成不被关注和利用

如,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32×30,上台板演的学生直接用简便方法计算出了结果,而且格式规范。见此情景,教师立刻下去巡视,在班级里来回转了两圈,然后很焦急地问:“哪位同学用的不是简便方法计算的?”学生都摇头。这时,教师说:“我请一名同学用不简便的方法来重新计算下。”学生板演后,教师松了一口气,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校对答案,然后欣喜地说到,老师想介绍一种简单的列式计算方法给同学们,教师边讲述边板书:

其实,教师所介绍和讲述的就是学生之前板演的方法。

再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课堂上,新课伊始,教师拿出三角板问学生是什么图形。在学生说出是三角形后,教师追问为什么叫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三个角。结果学生指的并非是角,而是角的顶点。这时,下面有一位男生没等老师说话就大声喊到:“老师,他指的不是角,而是角的顶点。”男生的话引起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面对突如其来的“炸弹”,教师脸一阴,把嗓门提高八度说:“就你能,还没讲到呢,一会再说。”说完又接着自己课前的预设往下进行引导、讲解。

不难看出,以上两位教师都是唯教案是从者。在课堂教学出现偏差,事与愿违时,他们不是敏锐地捕捉和充分利用那些具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而是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意志纳入自己的归划之中,把授课内容及过程引向教案预设的轨道。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封杀了学生的生命活力,阻断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对教师来说,教案是不可缺少的东西,但不是唯一。课堂上,教师不应该唯教案是从,去演“教案剧”,而应当将学生的“疑问”“生成”归入到自己的教学目标之中,并对事先拟定的“教案”进行必要的调整、修改和充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材至上,教学内容不会取舍和拓展

如,在Unit 4 Where Is My car?的英语课上,教师固守传统的“唯教材至上”的僵化教学方式,用照本宣科的方式“教教材”,按部就班地教学单词:椅子chair、桌子desk、帽子cap、球ball、盒子box、玩具toy、玩具箱子toy box、小汽车car、小船boat、地图map,一成不变地教学on,in,under的用法。整堂课,教师“唯教材是依”,将教材当作“圣书”来教,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对教学内容没有做任何的取舍与拓展。

英语教学的特点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而这位教师唯教材至上,演“课本剧”,导致自己教得费力,学生学得辛苦,课堂教学效果甚微。

教材作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虽然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是其他媒介所无法取代的,但却不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渠道。在后课标时代的今天,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打破教材至上的观念,冲出教材的限制,把教材视作“活的生命体”,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大胆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拓展,改变唯“教材”至上、教“教材”的陋习。

(三)时间至上,教学活动不敢延伸和“越界”

如,《一一间隔排列》的课堂,在探究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时,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一个“间隔排列”,然后组织学生观察每组中两种物体的数量,从而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课堂上的这一设计甚是养眼,学生创作了丰富的作品,两种物体有的用字母表示;有的用数字表示;还有的用文字、图画、图形等表示。作品中有的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也有的两种物体的数量不相等。就在学生大脑高速运转、专心致志地探索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一句“时间到”逼迫学生放弃思考,使学生涌动的思维停止运动,以至于后面的交流缺少思维火花的碰撞,浮于表、流于形。因此,对两端的物体相同或不同时,两种物体数量间的关系以及什么情况下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或不相等,怎么不相等法,学生是知其果而不知其因。更为可笑的是,师生正在探究的“如果把△和○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10个,○最少有几个?最多呢?”听到下课铃响,立刻戛然而止,无果而终。

开放的问题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始向更深处漫溯,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教师奉行“时间至上”论,在预设的时间框架束缚下,没敢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没有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地发散与收敛,更没有让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延伸与拓展,使得本应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黯然失色。

虽然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无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充分地探究、思考,但也绝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教师的种种臆想中生硬地中止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潜能,匆匆结束学生的学习。课堂上,教师应摒弃“唯时间至上”的观念,合理地安排时间、机智地调整预设、智慧地组织教学,尽可能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感受更多、体验更多、收获更多。

(四)任务至上,教学环节不够灵活与合理

如,在《铃儿响叮当》的音乐课上,共安排了四大环节:学唱歌曲、表演歌曲、欣赏、小结。其中学唱歌曲教了近35分种,教师利用录音机,一句句、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反复教唱,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将本该是学生最喜爱、最乐意上的课,进行得索然无味。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听到下课铃响,教师却从容不迫地说:“占用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然后兴致勃勃地继续执行预定教学任务:男女生赛唱、用不同打击乐器编创节奏谱、改编曲调唱、完整地表演歌曲、欣赏新歌、课堂小结。每个环节都是蜻蜓点水般的点到为止,没有深入进去。直到下一节课的上课铃响,才恋恋不舍地宣布下课,教师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歉意。endprint

人人都说,音乐课是轻松愉快的,是美的享受。可纵观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非但没有享受到美,反而遭受了不小的痛苦,声嘶力竭地唱、歇斯底里地演、无可奈何地熬。之所以会如此,我想应该是教师“唯任务至上”的教学观所致。虽然每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教师不可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特点、学习需求、认知规律等机械地执行教学预定任务。实际教学时,教师应该破除“任务至上”的课堂观,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灵活地调控课堂教学的内容、目标、环节、节奏、氛围、时间、过程等一切因素,使课堂教学顺利地展开。

二、问题探析

(一)教学理念抱残守缺

理念是航标,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会有相应的课堂教学。回味以上几节课,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课堂效率低。之所以会陷入如此困境,我想其中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教师教学理念陈旧落后,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没有摆正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应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二)教学思想墨守成规

思想是灯塔,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结果。回顾上面的课堂教学,照本宣科、按图索骥、胶柱鼓瑟。而出现如此窘境,原因在于教师墨守成规,没能把教学过程演绎成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且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教师需将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语言、沉闷的课堂变成多彩的舞台、单调的声音变成美妙的“交响乐”,在干瘪的课堂内注入一泓“活水”,引起整个教学过程的“共鸣”。

(三)教学方法因循守旧

方法是关键,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形态。纵观上面的课堂,以讲代学、以问代学、以练代学。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教学方法因循守旧,没能使教与学和谐、学与教统一,教中包含着学,学里体现着教,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进而达到和谐共振的最佳效能。

三、策略应对

(一)弹性设计教案,让预设与生成共舞

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往往需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设计教案。教案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不是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亦不是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设计时要掌握以下要点:

1.因学而教,为学生探究留足时空

以学生为主体,预备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自由学,去生成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构建合理的导学框架,促学生自主学,形成思维;以有效为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养成习惯自觉学。做到教师的“教”补位不缺位、到位不越位。

2.弹性设计,为课堂生成留足余地

设计时,要吃透课标和教材,了解学生和自己,精心安排,对教学行为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大块设计,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全面的把握;预留空白,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有益、有效的拓展。做到精心但不精细,不需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安排得丝丝入扣,让生成无立锥之地。

3.充分预设,为课堂调控留足策略

设计时,要充分预计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可能提出的问题与争论甚至错误等),对“意外”打乱教学节奏、“生成”偏离预设轨道时的应对措施要充分预计好,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让预设与生成共舞。

(二)深度挖掘教材,让学生与文本共鸣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学时,教师要灵活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优化处理、有深度地对教材进行开发创造,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功能和使用价值,演绎课堂精彩。

1.深研课标,和专家同语

教师要深研课标,在深刻领会其精神的基础上将自己视为一个研究者、学习者,沉下心来细读、细品,想方设法让自己将课标读进去,读出真知灼见;想明白,优化教学策略;走出来,建构教学模式。

2.深钻教材,和编者同心

每篇教材究竟要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教这些、这样教,是教师拿到教材在进行解读时首先要发出的究问。答案在哪里?笔者想,一定在编者的身上。教师要领悟编者的意图,从编者的角度去解读教材,挖掘教材,设计教学。

3.深挖资源,和文本同路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时,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內隐的资源,让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使自己的课堂成为神奇的舞台。

4.深谙特点,和学生同行

教师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心灵去亲近教材,用儿童的眼睛去发现教材中属于儿童文化创造的那些特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让学生与文本共鸣。

(三)精心组织活动,让过程与结果共美

一节好课离不开多样的“活动”。教学时,教师要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丰富学生获得知识、习得能力的渠道与途径,给予学生发现、创造的机会与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组织课堂活动,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目标,让学生明白“为何而动”

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及活动价值在哪里,这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首先要思考和明确的问题。只有明确目标,让学生明白“为何而动”,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加强指导,让学生明白“如何活动”

教师不仅要在活动开始前交代清楚活动的要求、程序和规则,更要在活动过程中平等参与,当学生活动出现偏离、混乱、困惑时给予引导。只有加强指导,让学生明白“如何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率。

3.选准方式,让学生“因趣而动”

恰当的活动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活跃其思维,而且能缓解学生由于紧张的智力活动带来的疲劳,使学生的心情得到放松,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只有选准方式,让学生“因趣而动”,才能拨动他们的心弦,活跃他们的思维,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4.优化评价,让学生“主动去动”

对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评价对他们的影响非常重要。只有优化评价,让学生“主动去动”,才能提高活动的效率,深化学生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能力,让过程与结果共美。

课堂不只是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活动场所,更是师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作为教师,应该把握学科特点,从生命的高度指导教学行为,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认知的收获、情感的体验、生命的感悟。

【责任编辑 王悦】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堂设计小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让学生喜欢你的英语课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