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金玲
摘要 艺术院校在我国高校中具有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学科专业教育特点,容易造就艺术类大学生较鲜明的个性、深刻情感的体悟及丰富敏锐的创意等特征。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因材施教开展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时期提高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题中要义。
关键词 艺术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体系 思考 构建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83
1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关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高校的安全稳定及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艺术院校是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主要摇篮,在招生数量、校建规模上相较于综合性院校要“小巧”得多,但随着高校自主招生、独立学院、艺术招生规模的扩大,近10年我国艺术类招生人数足足扩大了60多倍。因此,艺术类大学生作为我国大学生群体中逐渐扩增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大学生”的共性与“艺术专业技能”的个性向艺术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同时,我国开始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始于改革开放之后,虽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与探索,但由于各地域、校情、资源等发展不平衡,艺术院校因特殊的专业教学模式使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研究仍比较欠缺。为实现“德艺双馨”的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艺术院校的特殊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构建符合艺术院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赖于德育,心理健康维护意识薄弱
我国艺术院校受教育体制、专业教学特点及艺术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招收的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文化课学习成绩较差、人文素养及思想道德素质整体偏低的情况。如何保证艺术专业学习并兼顾消除“人文道德素质短腿”现象,一直是艺术院校德育工作不懈努力的目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属于高校“德育”工作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本质性的区别,在理论基础、具体工作方式、教育內容及目标等方面它们都不相同。艺术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够清晰,往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混淆,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简单纳入“德育”工作体系之中,心理健康专业性区别度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德育”工作依赖度高,容易忽略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教育及预防工作。
2.2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师资力量紧缺,心理健康专业性难以发挥
艺术院校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学科背景上来说,由于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的支撑,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发展水平的支持,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中获得的资源较少。2016年12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中央综治办、民政部等22个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是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宏观指导性文件,此文件明确指出教育系统关于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方向,并提出“每所高等院校均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配备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的专业教师”。然而,目前我国艺术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与学生比例却难以持续保持达标水平,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及专业督导等职业能力维护更难以保障。
2.3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艺术专业结合少,学科交叉与创新价值低
艺术院校以艺术专业教育为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日常专业教育主要为平行开展模式。在日常专业基础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不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艺术专业结合较少,难以通过学科专业课程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另外,利用艺术表达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形式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艺术院校作为艺术专业的教育和培育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艺术美学底蕴。但由于目前艺术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艺术类专业,在日常教学、实践应用等方面的学科间实质性交叉较少,艺术与心理学的学科创新价值较低,应用艺术治疗以艺术类大学生专业相关的形式丰富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形式,提高艺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和升华服务于师生的针对性及实效性不高。
3建构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建议
3.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强化心理健康防护意识
教育部高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曾在《心理和谐: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中指出:“在学校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林教授在面对《教育周刊》关于“正确评估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访谈中亦曾指出:“的确,近年来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现象有所增多,必须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学校和心理学界的重视。但是,有些危言耸听的数据和报道有害无益。我们需要的是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并在此基础上多做实事,而不是营造一种使公众误解、使学生人人自危的舆论环境。”这与我国教育部在新形势下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方向和目标上是一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以提升心理健康素质为目的,而非以“心理问题”为导向“轻心理防护,重心理治疗”。心理问题是心理健康水平的具体呈现方式,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强化“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防护意识,综合“防治结合”的模式,在大学生们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时启动科学的危机干预机制进行干预和治疗,才有利于形成科学化、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性机制。
3.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巩固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
师资队伍力量的结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工作质量,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心理安全、校园稳定和谐的重要守护者。艺术院校面对无心理学相关专业学科背景支持,师资队伍不专业、不稳定、不充足的实际情况,需更注重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及学缘结构,合理配备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可通过以专带兼,以组建学科教研室为中心,加强与其他拥有心理学相关学科背景、专业水平较高高校问的合作,加大对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相关培训与维护,优化聘用、管理、培养、激励等人事制度,重视职业生涯发展建设,来明确“人才资源”的重要性,以一支专业水平精、师风师德正、人员结构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来巩固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
3.3改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因地制宜创造艺术与心理学的学科交叉价值
艺术治疗简要指通过表达性艺术来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其主要的优势是运用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形式,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支持性陪伴里,通过对艺术创作过程的体验和探讨,对艺术作品的诠释、联想和分析,將艺术与心理治疗有机结合。艺术院校拥有着丰厚的艺术创作资源和底蕴,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充分与艺术院校的专业特色及优势相结合,注重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的改革,因地制宜的创造艺术与心理学的学科交叉价值。将艺术治疗运用于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中,一方面可增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艺术治疗的艺术创作贴近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学生可通过心理理论基础的指导丰富自身艺术专业创作的内涵。
3.4找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平衡点”,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纳入德育工作体系之中,这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问紧密的联系来说是得以彰显的,但二者问不仅具有紧密的联系还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而两者间的区别正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性、针对性及实效性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肩负着大学生德行修养的重任,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具有指导和塑造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与运用科学的心理学知识、方法作用于大学生自身的潜能,实现个体自身与世界、社会、他人的良好互动。在大学生教学实践中不可简单地叠加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应突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独立性,尊重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心灵对话、心理素质建设、心理困扰及障碍中的话语权。艺术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基础比较薄弱,艺术类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也一直是培养“德艺双馨”艺术工作者目标的重要工作。因此,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需明确与德育工作的关系,明确两者共同担负着培养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艰巨任务,在各自工作中找准关系的“平衡点”,既紧密结合的互相促进,又各有侧重的各司其职,二者相互促进的有机结合,共同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方向上发挥好自身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