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 顾长明
关键词:教学设计;手脑并用;做与思共生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35-0073-03
一、教学分析
《电磁铁》是《电和磁》单元的最后一课,属于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的内容,围绕“提出问题一猜想假设一实验验证一表达与交流一拓展应用”开展教学活动,体现了科学课倡导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而为了避免“动手有余而思维不足”则强调科学学习需要“手脑并济,做思共生”教学理念。本课学生从现象观察中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对问题进行假设,借助变量控制实验搜集证据,验证假设的正确性,通过表达与交流得出结论,将其应用到生活的具体问题中去。本课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思,做思共生的科学活动用电的形式来观察和研究磁现象,认识到电和磁可以相互转换,从而有效提升了科学学习的效率,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能动手做个电磁铁,发现电磁铁与永久磁铁的异同;能够通过变量控制的对比实验,体验“问题一假设一实验一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匝数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够通过“动手——动脑”的过程让学生设计实验来研究电磁铁的磁极变化规律;在全面认识电磁铁的基础上知道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请学生帮老师解决“怎样不用接触水就能帮忙取出水杯底部的大头针”的难题。
2.学生想方法,进行汇报。(学生联系前面所学很容易说出用磁铁吸)
3.谈话:同学们很聪明,可是今天老师不走寻常路,带来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怎么做的。
教师演示:拿出电磁铁吸出水杯底部的大头针。(教师在演示过程中故意失误断电让大头针掉落一次,然后再演示一次)在演示实验之前,强调学生仔细观察现象,想想是怎么回事。
4.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讲述可能的原因。(学生能说出它能吸引大头针,具有一定的磁性;但是磁性不稳定,会消失。观察仔细的同学可能会说出可能是电流引起的,接入电路后,大头针被铁钉吸引了起来;断开后,大头针又掉了下来。)
5.讲述:这位新朋友表现得似乎和永久磁铁很相似,通电时具有磁性,断开电流时,磁性消失,它的名字叫做电磁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的性质,认识它和永久磁铁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课题:电磁铁)
【评析】通过挑战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中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并尝试利用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动手尝试之前,先动脑,思考可能的原因,而教师刻意的失误,利用断开电源,磁性消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对电磁铁的性质产生好奇,让学生聚焦“电磁铁与永久磁铁异同点”。学生的认知差异会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尝试制作电磁铁
1.启发:要研究电磁铁,我们得有研究的对象,那怎么制作一个电磁铁呢?请同学们自学书本42页的内容,想一想电磁铁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应该怎么制作,在制作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学生自学后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电磁铁由铁芯和线圈组成,在铁钉上绕线圈时,一般在鐵钉的头部打个结固定,然后按照一个方向整齐地绕制线圈,结束时也打个结,防止线圈滑落,为了测试方便,一般每边要留下至少5公分左右的导线作为引出线。请你记录下电磁铁绕的圈数,通电后观察它能吸引起多少枚大头针,断电后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强调电磁铁因为是一个短路电路,因此不能长时间通电,测试过程要小心不要被烫伤。
4.学生制作电磁铁,测试其能吸引的大头针数。(教师巡视指导)
5.分组汇报自制电磁铁的具体情况。
评析:通过自学让学生对认知进行整合,通过表达和交流比较、分析、归纳出制作电磁铁要点;而通过有结构的材料——不同长度的导线,再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制作的电磁铁能够吸引大头针,但数量有差异。让学生通过猜想和假设可能的原因,引发学生的疑问——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为本课的重点活动铺垫,也体现了科学课“动手——动脑”、做思融合的教学理念。
(三)实验研究电磁铁
1.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之间的关系
(1)启发:为什么每个组吸引大头针的数量不一样,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2)学生交流可能的原因。(教师相机板书:线圈的匝数)
(3)启发:我们在自制电磁铁的环节中发现,绕制线圈的数量不同,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也不同。你发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匝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设计实验,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4)学生尝试设计,交流需要注意的原因。(有了自制电磁铁的测试铺垫,学生一般能设计出此实验要注意从线圈匝数多和少进行对比,为了保证实验公平,除了研究的线圈匝数以外,其他因素要保持不变;为了避免实验误差,一般每组测试三次,求平均值。)
(5)教师演示“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之间关系”的实验,全班一起填写“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之间关系”实验报告。
猜测: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线圈匝数越多,磁力越大;线圈匝数越少,磁力越小。
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______,不改变的是______、______。
结论: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________________。
(6)小结: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磁力越大;线圈匝数越少,电磁铁磁力越小。
评析:学生猜测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可能有关的情况下,通过实验演示,验证操作,让学生将猜想假设与实验现象进行融会贯通,在动脑和动手中完成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的关系认识,为后面学生自主研究其他因素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做好方法的建构。
2.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铁钉粗细之间的关系
(1)提问:电磁铁磁力大小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2)学生回答。(电池的数量、有无铁钉、铁钉的粗细、导线的粗细等)
(3)提问:如何设计“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相关变量之间关系”的实验?
(4)学生汇报交流。(电池数量:改变电池数量1节电池和2节电池对比。铁钉粗细:用粗铁钉和细铁钉对比。有无铁钉:可以抽掉铁钉与有铁钉对比。导线粗细:用细导线和粗导线对比)
(四)拓展应用电磁铁
1.谈话:请看大屏幕,你认识它吗?(出示磁悬浮列车)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讲述有关磁悬浮列车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补充)
2.谈话:我们学习认识了电磁铁,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电磁铁(学生交流汇报)
3.视频播放生活中电磁铁的应用。
4.提問:谁来说说,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新的收获?
5.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问题——猜测——实验——结论——应用。这节课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然后进行了猜测,设计实验逐一验证,在实验中只改变一个条件,控制其他条件,进行因果分析,得出了结论,还了解了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关电磁铁的认识就告一段落,将小组的实验器材准备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评析:课的结尾通过对电磁铁的生活化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四、教学评析
(一)突出“做”——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科学鼓励学生动手亲历科学活动过程,其实“做”即“动手”的过程。本课围绕“问题一假设一实验一结论”让学生在动手动脑间通过手脑兼容,从观察人手,引发认知冲突,猜想假设可能的原因,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从而体验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突出了学生的“做”的过程。
(二)强调“思”——科学学习的有序保障
本课强调通过控制变量的实验带领学生认识电磁铁,教学中“做”的过程突出,但是又处处渗透着“思”的过程。笛卡尔曾说过“我思故我在”,“思”即“动脑”的过程。“做”之前要“思”,因为“思”帮助学生理顺如何“做”,让学生动手更有序,“做”与“思”不可分离,需要有效融合。
(三)达成“融”——科学学习的高效途径
科学的本质其实就是“动手——动脑”的过程,让“做”与“思”同行,提高科学学习的有效性。本课教师有意识地通过问题、观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动脑思考可能的原因,然后讨论解决的办法,在动手验证之前先动脑,让“思”帮助学生,指导学生如何动手去“做”。动手与动脑的有机结合,“做”与“思”的融合,真正使课堂更有序、更高效。
纵观本课问题是基于观察通过思考提出的,猜想是根据认知通过思考形成的,实验是源于计划结合思考操作的,结论是通过现象结合思考归纳的,总之科学探究这个动“手”的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离不开动“脑”的指导,“动手”和“动脑”是天然的合作者,做思合一才能升华我们的科学学习。
【责任编辑 朱桂兴】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