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革
摘要:为实现教育“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学理念,搭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平台,坚持先学后教理念,深入研究设计好问题的方法,探讨用好问题的策略,用问题引领师生走进创生课堂。要设计出好问题,应依托课标和教材,了解学生,找出问题的最佳切入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并且整合教材提出大问题。要用好问题引领课堂创生,需留足时空,恰当引导,鼓励并善待学生提出问题。
关键词:问题;引领;创生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35-0005-04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土壤,有的课堂在师生精心耕耘下成为肥沃的良田,孕育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有的课堂却在单调死板的运行中成为荒漠,阻滞了师生的发展。将荒漠化的课堂转化为灵动的创生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追求。问题是创生的雨露,没有问题的滋养,就没有课堂学习中持续不断的创生。提出适宜、恰当的问题,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好的问题尤如课堂的魂,能引领课堂教学,把学生引入自我发现与创生的旅程。好的问题不仅能发人深省,启迪智慧,更能给学生的人生带来深刻影响。如何提出好问题,实现用问题引领创生课堂,值得深入研究。
一、如何才能提出好问题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设计好问题能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然而,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不善于提出有价值的开放性问题,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却时时出现在课堂上。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首先要考虑如何才能设计、提出好的问题。
(一)依托课程标准、教材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学科教学应遵循的纲领。问题设计的出发点要与课程标准对应,设计出的问题要基于课程标准,否则师生活动就会偏离教学。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尽管有时需要生成教材,但根还在教材。问题设计要求教师深层备课,吃透教材,结合教材,提出好的问题。
如要颖娜老师在《我是小小设计师》项目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设计基本问题:“你将怎样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大师?”单元问题:“你将怎样设计一个既有意义又精美别致的校徽呢?”这些问题直接指向本单元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引发学生高级思维。内容问题:“圆有哪些特征?什么决定圆的位置和什么决定圆的大小?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你能使用圆规画出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吗?你能解释生活中有关圆的现象吗?”这些问题直接指向本单元所对应的学习目标,可操作性强,且能测量。
(二)了解学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设计问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点和生活经验,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一位老师教学时,将“我会用计算机吗?”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课前预设学生已会什么,在探究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给学生以技术上的支持、方法上的引导、知识上的补充等。要真正了解学生,不能仅靠经验,还需要一定的调研。课前可以让学生填写问卷调查表,评估测试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评估其既有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及技能。
(三)找准问题的最佳切入点
要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就需要找准矛盾点在哪里。否则,问题的设计就会显得盲目、空泛,问题的创生价值也就无从谈起。
1.处理好“死记”与“内化”的矛盾
概念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任务,但有的学生虽能把概念的内容和特点记得滚瓜烂熟,但却很难把这些概念内化,无法灵活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从“死记”知识与“内化”概念的矛盾中,找到问题设计的突破点。如,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最容易出现的矛盾是:能说出各类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但无法真正理解概念本质特征。如当等腰三角形躺着放着时,学生找不到它的顶角。疑惑同一个三角形会有两个名字;看到一个三角形的任意一个角,很难判断这是什么三角形。因此,这一部分问题可以围绕这一矛盾点展开,设计出如下问题:学生标记不同三角形的特征时,提出“为什么锐角三角形要把三个角都画上”?练习找图形的顶角,找不到顶角时,反问“什么是顶角”?三角形图形和名字连线时,问“一个三角形怎么会有两个名字”?在猜图形中,问学生“根据这个角,它是一个什么三角形,还可能(或一定)是一个什么三角形”?
2.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落差问题
学生凭现有知识水平往往难以解决新问题,需要构建新的知识来达到目的。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找到问题。如执教《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课始,复习2、5的倍数特征,只看个位上的数。追问“那3的倍数是不是也看个位上的数?如果3的倍数特征也在个位上,那个位上的数应是哪些数?”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发现3的倍数特征不在个位上,那和什么有关呢?这几个问题,巧妙地将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成功地应用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教学原则。
3.处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矛盾
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与感知,是其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其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但是,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偏差,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认知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如果把生活经验作为数学知识,就会出问题,甚至闹出笑话来。教师可以把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冲突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
执教“分数的意义”时,学生最容易把生活中的“1”与单位“1”等同起来。因此,这一部分的问题可以围绕它们之间存在的偏差来设计。如: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它的几分之几?这里把什么看作单位“1”?把4支铅笔分给4个同学,每人1支,每人分得这4支铅笔的几分之几?这里把什么看作单位“1”?一个东西、计量单位、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看作单位“1”,这里的单位“1”为什么要加上引号?通过以上提问,强化了学生对这一知識的理解。
(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后,根据这些矛盾点,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
1.模拟生活情境提出问题
学习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设计问题可从现实生活入手,从中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能带给学生真实体验的“真实问题”。如执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针对学生对元角分的大小认识停留在个数多钱就多的这一问题,以此认知偏差为切入点,在导入环节设计学生模拟挣钱的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纸币。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依此情境,提出问题“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纸币亏不亏?为什么?”“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2.创设活动情境提出问题
活动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有效活动的展开往往离不开思考,丰富多彩的活动总是围绕着某一问题进行。
例如,数学和体育老师共同开展的项目学习《弯道跑》。两位不同学科的老师巧妙地以两学科知识的交叉点——弯道跑,精心设计出别样的精彩课堂,实现一次完美的学科穿越。开始,先由体育老师组织学生比赛。教师故意安排运动健将跑六道,让体型稍胖的跑一道。结果稍胖的同学率先到了终点。运动健将“感觉越跑越远了。”为了证实这一点,让学生用脚步量一量,看结果如何。当得知“六道确实长,一道真的短!”由此活动提出开放性的基本问题:“怎么保证比赛公平?”六道起跑线往前移。“六道起跑线往前移多少?”
随后,学生带着“弯道跑时,怎么保证比赛公平?”这一问题由体育课转到数学课。数学老师带学生观察运动场,并画出草图。很快,学生发现,操场的弯道是由不同半径的半圆组成的,运动员跑动的路线和这些半圆的周长有关。比赛不公平的“罪魁祸首”原来是周长差。接着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问题的研究中,计算出不同位置起跑的“让道差”,还比赛以公平。
(五)整合教材提出大问题
随着基于项目学习形式走进课堂,框架问题的设计成了教师的必修课。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的设计往往令教师头痛,其原因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总是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上徘徊,很难跳出这个圈子找到一个更大的、有价值的、有探索空间、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大问题。
要想提出开放的、有价值的大问题,需要跳出一课时的教材,打破课堂边界、教材边界、教师边界,把教材里分散的学习内容加以整合,找到能统领整个项目学习的基本问题。目前,学科整合乃至跨学科整合已成为学校日常教学新常态。梳理2015年河北省项目学习优秀学员设计的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如,数学如何让我们的生活更美丽?怎样把我们的教室装扮得更美丽?如何做家乡的小主人?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小导游?如果没有方向,你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这一个个来自课程资源整合的开放性大问题,有利于学生去探索、发现和创生。
二、用好问题引领课堂创生
设计出好问题,更要用好问题,用问题引领师生走进创生课堂。
(一)留足时空
当教师把绞尽脑汁设计出的问题抛给学生时,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与探索,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究与创生。否则,就会如蜻蜓点水,留不下任何痕迹。采用项目学习,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走向大自然,采访、调查,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内化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恰当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课堂不能放任学生盲目探索,而是需要教师适时介入,正确、巧妙引导学生。引导巧妙,才能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1.提供支架
课堂教学如同建筑行业需要“脚手架”一样,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必要学习支架。如项目教学《设计校徽》中,教师引出基本问题“你将怎样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设计校徽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挑战该怎么办?”为学生提供了兴趣支架,引导学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发放项目问卷调查表、小组分工表、访问记录表等表格,为学生提供了方法支架。发放问题清单为学生提供了问题支架,启发学生自主发现学习。学生范例为学生提供了范例支架,引导学生学习,等等。开始时,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支架进行学习。后来,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改造支架。最后,学生学会创建自己的支架,变成一个独立的学习者。总之,问题引领的创生课程离不开支架。
2.及时调整问题难易度
问题要围绕矛盾点而设计,设计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矛盾。但问题设计出来后,在教学实践中,难免出现一些想不到的情况,或难或易,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降低或提高难易度。否则,就会失去设计问题的意义。
3.智慧追问提升思考力
问题创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创生课堂的生成更离不开教师的智慧追问。智慧地追问是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的绝妙风景。教师习惯提封闭性问题,如果在其后追加“为什么?”“怎么样?”“在什么条件(情况)下又会怎样?“说出你的理由”等,则会将封闭性问题转化为理解性、开放性问题,通过这一追问,厘清思维并引向深入,有效提高课堂提问的思维含量。好的一堂课往往围绕某一知识点,引发一连串问题,层层递进地进行追问,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三)鼓励并善待学生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互动中,有时学生也会提出或发现教学设计以外的疑问,生成新的教学矛盾,产生新的教学资源。有时教师的精心预设,往往不如学生突兀一问。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学会装“傻”,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要认真遴选,恰当处理,将其化为解决问题的钥匙,进一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中,按其预设,是让学生通过写3的倍数来观察3的倍数,发现3的倍数特征。然而,刚进入新课探究时,有位同学就提出了3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根据这个意外生成的课程资源,教师及时调整了预设的教学思路,变观察、引导、点拨的课堂探究为学生相互质疑、共同验证的课堂辩论,学生在辩论中获得知识,在玩中获得快乐,从而让课堂充实又精彩。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课堂上巧设问题,就尤如投石击水、击石发光。要通过创生课堂,营造师生智慧的交流、心灵的对话、思维的碰撞,促进学生的进步成长。
【责任编輯 李经普】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