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仁川
摘要:新课标课程理论的核心就是“生本理念”,本文立足课标课程理念,探讨新课标新理念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课标课程;生本理念;情境教学
一、教师观念和角色的转变
1正确领会新课程理念,树立全新教学观
“必须全面实施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课程标准这一总目标是从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的,教育也由过去以知识为本发展为今天以人为本。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
2.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理念下,新课程的设置是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资源多种多样,教材仅是其中之一。而一标多本的教材,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安排,专题加模块的课程结构对今天的历史教师来说无疑都是巨大挑战。历史教师要不断充电,不断学习,既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兼容并蓄,通晓其他学科门类知识,还要尽快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只有这样才能扮演好自身的角色。教师要精心营造民主和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育观中,教师是师长,是权威,学生要乖乖地听教师的话。而新课程理念却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新课程的参与者;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平等的朋友,在历史讨论、参观访问等教学活动中,才能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自觉获取新知识。
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1范例教学
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是借助精选教材中的示范性材料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知识,并发展其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由宝华先生指出关于落实课程标准的“四重衰减”:一是课程标准本身对学科内涵的把握准确度的衰减;二是教科书在理解、演绎课程标准时的衰减;三是教师课堂教学时,对课标、教材所代表课程的理解与实践上的衰减;四是高考命题对课标的理解及指导性体现的衰减。课标课程依据范例教学的思想,其逻辑是以小见大,以特殊见一般,以典型见普遍。课标课程下的历史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范例教学。它反对将“历史史实”的无限拓展,却注重了对“历史解释”的深刻理解。
2情境教学
采用“情境教学”,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感知,即引入情境,形成表象,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往往是呈现史料;理解,即深入情境,领会感情,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往往是分析材料;深化,即再现情境,深化感情,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往往是形成史学认识。这样,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际上就是史料—分析—提炼法。格拉夫认为,在诸多对历史思想有贡献的特质中,历史情境和历史想象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历史情境规范历史想象。在历史情境中,历史想象可以推进历史理解。运用历史想象与历史假设而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目的不在于验证书本经验和历史结果,而在于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还原具体历史环境、站在当时的人,也就是唯物史观所要求的“现实的人”的角度来理解历史。要让学生对久远的历史予以理解,最基本的就是呈现史料,让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亲近历史,从而依据情境得出相应的结论,实现观念启发。这比学生被动地记忆更有效果。事实上,过去学生背了很多,却不知所云,也就无法运用了。“学以致用”这一目标是无法达到的。情境教学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当我们讲述某一件历史事件的时候,总是先讲背景,然后讲事情本身,最后对事情进行评价。即遵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教学结构。事实上,过去的教学结构存在很大缺陷:在没有明确历史事件的情况下,就讲“为什么”,使得背景、事件、分析评价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融汇的障碍。情境教学要求我们的教学结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属于基本的史实,“为什么”、“怎么样”属于历史解释,而历史解释是建立在历史史实之上的。因此,“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教学结构,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能够使学生为自己负责,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前提是老师角色的转变。《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的提出建设性意见,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因此,由他人支配的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的必然要求。
2探究学习
学习过程除了被动接受知识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学习”,学生不仅实现了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获得了知识,形成了能力,掌握了方法,还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有助于他们态度、情感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倡导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
3合作學习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在科技高度发达、专业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那种“独善其身”、“万事不求人”等以自我为核心的学习、生活模式和行为准则将直接影响人的社会交往、生活质量,而相互协作、善于交流合作和恪守集体纪律,能乐群合众等品质将成为新一代人的行为特征。“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活动,它首先制定一个小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对小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从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惟有如此,人类才有和谐而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