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湖南汨罗,528404)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怎样寻找最佳路径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刻不容缓的一项任务,而作为教学最基本单元的组织者——备课组长,更应该积极思考,主动实践,起到更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2004年至今,我一直担任中山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备课组长,怎样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起到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团结整个备课组,提高备课组的凝聚力,充分调动每一位组员的积极性,组合各成员之间的智慧,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认真思考并用于实践,取得不错的成效。而新时期新挑战,尤其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备课组长努力转变管理理念,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这一年来,我认真思考,努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重新定位备课组的性质,由简单的“备课组”转变为科学型的“教研组”
第一,重新定位备课组的功能,使其由“事务型”转变为“研究型”。
在以前的工作中,备课组仅仅是被当成了学校一个最基层的教学行政组织,后来我发现备课组其实更应该是学校一个最有效的教学研究组织。我们备课组七位老师,虽然年龄并不完全相同,但有着相似的知识背景,有着共同的教学内容与同样的教学情怀,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能够平心静气地坐下来,相互研究,共同探讨。事实证明,这不仅有利于学校教学,更有利于每一位老师的专业发展。
第二,使教研重心下移。
教研重心由“脱离教学的研究”,转变为着眼于教师日常教学实践的“植根课堂的研究”。
在过去的教学研究中,我们总是一不小心就奔着较高深的理论去了。总是错误地觉得去研究那些高深的理论,更能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比如,就“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研究中,一开始我们都更多地去关注“核心素养”这一命题本身,而忽视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这一关键的落脚点,我发现,在平时的教學研究中更要脚踏实地,植根课堂的研究。
第三,在教研活动过程中,构建多重对话平台,形成智慧碰撞。
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往往是“精英独霸”,备课组长一言堂,备课组长在上面讲,组员在下面听。以前每次备课组会议都是我做主题发言,布置学校近期安排的主要工作,然后组员做笔记,即便是对某一节课进行评价,也是只讲优点,很少讲需要改进的地方。意识到这一问题后,这几年来,我努力构建多重对话平台,每一次教研活动确定中心发言人,大家踊跃发言,畅所欲言,不拘泥于现成的固定的观点,在不同观点的争执中,形成了智慧碰撞,全新的观点悄然生成。
第四,广泛拓展教学研究资源。
为了广泛拓展教学研究资源,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横向上实行教研组之间的资源开放与合作学习。
中山市实验中学汇聚了各方优秀人才,本身就蕴藏着丰富而优秀的资源。虽然具体学科会有所不同,但教育理念、教育情怀以及对教育的具体问题研究方面有着更多的相似性。我们经常利用备课组活动的时间请其他优秀备课组成员进行指导,或者深入到其他备课组参与听课、评课等,收获很大。
2.纵向上应该开发学科的育人价值,积极采撷“他山之石”,来精雕“己之碧玉”。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又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更为复杂的教学程序。当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获取更多的资源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但对于课堂本身,则需要现场的观摩与体会。基于此,我们备课组经常积极参与外校的教研活动,如本月初市教研室楼卫琴老师在中山市一中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此次活动大胆采用跨学科同课异构的方式,备课组成员都感觉到不虚此行,受益匪浅。同时,我们也会定期向学校申请机会,组织备课组成员走出去,去更优秀的学校听课、学习,了解到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
二、积极主动地转变自己的角色,使备课组长的角色向“新”的方向发展。
第一,传统的备课组长的角色职能被定位于“信息传达者”“教研包办者”“事务管理者”。
备课组长虽然成天陷入事务性的忙碌之中,但工作可能依然难如人意。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学中更注重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面对这一全新而艰难的命题,备课组长势必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向“策划研究的组织者”积极转变。
第二,备课组长角色的重新定位势必要求备课组长的思维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
在学校新型变革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如何整体把握教研组与学校建设,教师发展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有效、科学地把握好这一关系,转变备课组长的思维方式很关键。传统教学模式下,备课组长的思维模式首先容易陷入简单机械的“服从应付”模式,但这一模式无法激活自身乃至整个备课组的内在活力。其次,容易陷入“独立支撑”的思维方式。唯有改变思维模式,将“服从应付”模式积极转变为“主动积极”的思维模式,将“独立支撑”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在平时的工作中,备课组长主动由“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策划”,主动思考教研组工作,重点策划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实现“在成事中成人,在成人中成事”的发展目标。只有这样,备课组长才能在学校新型变革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教研组与学校建设、教师发展的关系。
三、重新思考与定位备课组长的“引领”作用
备课组长在学科建设、教学评价、组织教研活动等方面,都应该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优秀的备课组长应该是学科教学的带头人,校本教研的组织者,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要有打造学校品牌学科,带出一个具有努力学习、乐于研究、善于创新的新型备课组的目标追求。因此,本学期我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第一,引领组内教师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决定教学意识,教学意识决定教学行动。教学行动即教学思路、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如果淡化了学习意识,忽略了学习过程,必然导致教学理念的淡薄,进而必然导致教学方式方法的守旧,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行动就会逐渐退化,势必导致教学效果下降。所以,高一历史备课组利用每周四第九节课的时间,引领组内教师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
第二,引领组内教师将专业技能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积极建构“新”型课堂。
新课程强调基础教育要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一方面,新课程要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礎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吸纳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方法和积极主动、终身学习的态度;另一方面,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学期,我积极引领组内教师大力研究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开展专题讨论;开展教研组课堂开放活动;建立完善的教研活动中心发言人制度,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题一议,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研组内进行有实效的听评课活动,解决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备课组课前说课方式,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等。这些都旨在依托教研活动,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各环节将如何精雕细琢,如何体现教师的个性教学风格,使每位教师都能积极构建新型课堂,取得不错的成绩。
第三,引领组内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和理论升华,努力实现教研成果的“新”突破。
课题研究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地进行课题研究,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而课题研究要求备课组长平时引领组内教师不断发现和探索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认真思考,确立课题,扎实有效地进行研究,不仅能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能总结出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还能编辑教学案例,撰写教研论文,不断取得科研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针对学校教研组的现状和存在的制约教研组发展的关键问题入手,将研究重心下移,深入到课堂教学中,与教师一起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这样,教研组长就应该有计划、有侧重、有层次,创造性地开展教研组教研活动,避免教学研究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第四,引领组内教师进行本学科的教学资源整合,优化和更新教学资源。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同样的课程内容,能不能使课上得生动,生与生、师与生能否实现时时交互,顺利沟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以及教师对于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
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只限于对本学科的熟知,还应具有能够应用于本学科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在局域网或者全球网范围内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成为学生可以借鉴的资源。备课组长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以建设学科教学资源库为平台,唤起教师加强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的意识,在建设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启发,以产生1+1>2的效果。
作者简介:彭志菲(1972.01-),女,湖南汨罗,本科,中学历史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