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2017-07-20 13:33胡越涂颖清
职教论坛 2017年14期
关键词:双元制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胡越 涂颖清

摘要:文章简要梳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基本情况,详细介绍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教育经费、生源招募等七个方面的特点,并择要提出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四点启示,包括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4-0090-03

德国是职业教育大国。在德国,职业教育被普遍认为是“经济腾飞的翅膀”和“民族存亡的基础”。而“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则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支柱和关键。国际社会广泛认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腾飞的秘密武器就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作为全球职业教育的引领者,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德国输送了大量实践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高技能人才,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有机衔接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学期一般为3年或3年半。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技术过硬、业务过关的专业技能人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是职业教育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重视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与我国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在校理论学习时间长、校外实践时间短的现象不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奉行“时间第一、操作至上、突出技能、突出实践、面向企业”的原则,极为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锻炼。在教育过程中,“双元制”职业教育突出“实用”、“实训”、“应用”,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确保学生具备企业和社会所需的技能。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

總体来说,“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着重培养面向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办学模式上,着重校企合作,开放式办学;在培养过程上,着重工学结合,注重实践环节;在课程体系上,以着重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质养成的科学统一;在专业设置上,着重为地区经济或行业发展服务;在师资队伍上,着重实现专兼结合,多元结构,“双师型”队伍:在学习方式上,着重以学生为主,自主多样选择,为学生发展和就业服务。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在教育经费方面,与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政府投入占多数的情况不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主体是企业,企业投入占职业教育费用的70%左右,政府投入只占30%左右。企业把职业教育视为分内事,把对职业教育的投资看作是对企业自身职工的培训,企业既要负担学生培训器材、实训设施等费用,也要负担实习学生在企业期间的工作津贴,还要支付企业导师、实训教师工资,等等,政府则承担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基础知识等方面的费用。这种教育经费分担模式,大大降低了学校的办学成本,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企业虽然承担了大多数费用,但普遍心甘情愿,因为企业可以提前使用工人,提前招揽后备人才来夯实企业竞争力。总之,“双元制”职业教育充分体现了全社会办教育的精神,充分调动了政府、学校和用人单位三方面的积极性,所以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是在生源招募方面。与我国职业院校招生难、生源不足、质量不高不同,德国的年轻人并非都“削尖脑袋”往大学里挤。相反,中学毕业生踊跃报考“双元制”职业教育院校,德国职校学生生源普遍较高。据统计,德国大约60%的初中毕业生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这主要是因为两点:一是有较高的就业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一直备受企业青睐,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七成左右的毕业生会被培训企业转正留用。二是有较高的薪水。在德国,职业教育学生在学习期间不需要缴纳学费,而且学生一进入职业院校就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每周定期到企业实习训练,企业对这些“帮工”、“学徒工”支付每月1000~2000欧元的津贴,这对家庭条件一般和家庭条件较困难的学生特别具有吸引力。

三是在实习方面,德国高度重视学生实践锻炼,认为:只有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所以,德国职业院校积极组织安排学生参加实习,让学生在于中学、学中干,在实践中实现知行统一。例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开始到企业实习,很多院校规定学生入校第一年,每周在校学习2天,在企业实训3天:入校第二、三年,学生在企业的实训时间更长,每周只需在校学习1天,在企业实训4天。大量的实践操作,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岗位技能,提高了学生技能水平,增强了学生职业能力。

四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把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教育有机结合,严密组织安排在校理论学习和校外实习训练。让学生既有较好的理论功底,又有较高的实践能力。根据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总法》等法律法规,职业学校主要负责专业相关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传授。但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和教师授课。而有大量的职业技能实训的课时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还常常走出校园,到企业实习锻炼。

五是在师资队伍方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教师队伍结构大不相同。德国人认为,职业教育院校培育的是技术人员,因而必须对教师资格有更为特殊、更为严格的要求。要培养优秀的技术工人,教师就要理论水平与技能水平都十分精湛。在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师主体是多元的,既包括高校专职教师,也涵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等。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具有国家公务员的身份,遴选职业教育教师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必须接受4年的专业学习和2年师范学习,通过国家考试,且有1年以上的职业实践经验。因此,德国专职教师可以说是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而企业教师本身就是企业的雇员,他们实践经验丰富还不够,还必须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才能上岗。

六是在结业考试方面,“双元制”职业教育有着一整套严格而又完备的考试评估体制,考试内容多种多样,而且淘汰率高。考试主要分为学校结业考试、企业结业考试和行业协会组织的技能证书考试三环节。学校一般组织学生基础理论课程的考试。企业则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工作,考试的时间、内容、形式由企业导师确定。职业教育期满后,同一行业的学生还要参加由德国工商协会组织的全德统一资格考试,考试合格即可获得德国各州均承认的证书。严格规范的考试,保证了毕业生的质量,确保了学生毕业后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相应的职业能力,能够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

七是在管理体制方面,“双元制”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也是多元共管,主要由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领导、合力管理。“双元制”职业学校基本为公立学校,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管理者,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政府不断出台和修改法律法规,改进完善职业教育政策体系,提供充足的职业教育投入。例如,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德國政府专门为职教立法,1871年德国宪法就将职业教育定性为义务教育。1969年国家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并相继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劳动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职业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行业协会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和管理者,在“双元制”职业教育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考试委员会,制订职业教育考试大纲,组织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测试,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同时监督成员企业的实训,等等。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启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解决了普通高等教育所无法解决的教育实践难题,对于我们回答培养什么样的职教生、怎样培养职教生,办什么样的职业院校、怎样办好职业院校等一系列职业教育根本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丰富的启示。

启示一:职业教育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梯,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在当今中国的现实语境下,发展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文化问题,需要放在更高层次、全社会层面来思考、来谋划。在德国,上大学不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唯一通道,上职业学校并不比上大学低人一等,接受职业教育、拥有一技之长,同样受人敬重。而在我国,学生上学就是为了进个好大学,初中毕业上职高、高中毕业上职业院校都是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无奈选择,教师选择在职业院校教学也是“低人一等”。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中、特别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和突出作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职业教育并不低人一等,接受职业教育也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从事职业教育行业、在职业学校教书也是十分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的社会共识,努力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勇于创新”的社会共为,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职业教育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启示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必须建立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产学良性互动。在德国,职业学校与企业已结成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已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结构,双方互相分工、互相合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是产教深度融合教育,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要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深化校企合作关系,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真正让职业学校与企业已结成“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成为全天候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专业技术人才的孵化基地。

启示三:高水平技能教师是职业教育事业的灵魂,必须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名师出高徒。职业教育办得好不好,教师是关键。在德国,职业教育十分重视高水平技能教师建设,十分重视懂技能、会实践的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占了很大比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教师的能力提升了,职业教育才有希望。虽然近年来我国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很大成绩,教师队伍素质有了很大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职教队伍结构仍不合理,高水平技能教师仍很匮乏,教师技能教学水平仍然较低,从而常常出现“黑板上种庄稼”的现象。必须大力优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改革职业院校教师招聘制度,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配足配齐“双师型”教师,从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启示四: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职业教育的关键,必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德国人认为,理想的职业教育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教育,合格的职教毕业生应是具有较强专业技能、较高职业素养、富有工匠精神的现代技术工人。必须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作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幅增加实训、实习等关键环节,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主的培训新体系。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在教学内容上,要适当增加实践实训的比例,减少不合理的、过时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大力推行行动导向法、项目教学法,加快形成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中心的新型教学形态。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提升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秦红梅

猜你喜欢
双元制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