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师工作室建设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2017-07-20 17:03马宇民刘炜杰
职教论坛 2017年15期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职业学校职业教育

马宇民+刘炜杰

摘要:近年来,名师工作室在中小学以及职业学校已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但如何从理念走向实践却依然困扰着名师工作室的进一步发展。以职业学校为例,厘清名师工作室的三个基本问题:一要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把握其价值导向和功能尺度,名师工作室建设“为什么”;二是要从学校的办学层面、专业建设层面和教学改革来解释其工作任务,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干什么”;三是分别从内部和外部来构建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名师工作室建设“怎么建”。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职业学校;职业教育

发轫于基础教育新课改初期的名师工作室,近年来在中小学以及职业学校已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但如何从理念走向实践却依然困扰着名师工作室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拟从名师工作室“为什么”的价值问题、“干什么”的任务问题以及“怎么建”的机制问题出发,为其实践中的行动厘清学理上的思考脉络。

一、“为什么”:名师工作室的价值审视

“为什么”是对价值的追溯,是思考其它问题的依据和出发点。那么,名师工作室的价值如何?基于已有实践及其研究,名师工作室的基本价值在于:一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人认为,“名师工作室”的基本功能是拓展名师自我发展空间、建立教师成长平台、开展学科教学示范、支撑学校不断发展、提升学校的影响力等。这就是说,名师工作室既可促进“学徒”教师成长,又能促进“导师”教师的继续发展;二是推进教学研讨。有人认为,名师工作室是在教研組、备课组的基础上建立的新型组织,它不可能脱离这两个组织的价值和功能而独立存在罔。教研组、备课组的价值和功能是什么?进行教学研讨。甚至有人提出“名师工作室”应该将教学研讨作为主要内容;三是其它价值。如名师工作室要“解决专项课题研究问题”,甚至要“研究与攻关”。

已有研究已经为我们勾勒出名师工作室价值的基本脉络,但是,无论是“学科教学示范”、“教学研讨”,还是在此基础上的“研究与攻关”都表明名师工作室已有实践还未能脱离“教书”的框架,其价值还只是囿于狭窄语境下的原始性的基本功能。时移世易,当今教师的专业工作和责任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教书”了,作为先行的探索者,名师工作室更要根据环境及其需求探索超越“教书”意义之上的专业工作和责任,不断地发展、丰富自身的价值。那么,环境及其需求又是什么?名师工作室价值又应如何?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梳理:一是要站在历史变迁、社会转型的高度审视环境及其需求,由此把握名师工作室发展的价值导向。工业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型对教育提出了何种挑战?需要教育作出何种回应?当前的名师工作室是否行进在教育发展的最前列?在宏大语境中探寻教育发展的走向及其需求,将有助于我们把握其名师工作室未来的价值导向;二是要站在不同教育类型及其阶段性发展的角度审视环境及其需求,由此把握名师工作室发展的价值定位。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例,要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中等职业教育是否仍然以“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一方面前工业化时代中蓬勃兴起而又效率低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竞争与变革中面临关闭、转型和升级,简单的操作性劳动将逐渐被复杂的智能化劳动所替代,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在生存问题得以满足之后,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已经日益增长,中等职业教育又如何变革?其名师工作室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在中观语境中探寻不同类型的教育变革走向及其需求,将有助于我们把握其名师工作室当前的价值定位;三是要根据区域教育及具体学校的实际审视具体的环境及其需求,由此把握名师工作室的功能尺度。具体的环境及其需求包括:区域教育及具体学校的长远定位、中期目标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等。在微观语境中探寻区域教育或学校变革走向及其需求,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其名师工作室的功能性价值。

以上梳理建构了认识名师工作室价值的一种路径,由此或许能够大致勾勒出名师工作室的价值脉络。但要进一步厘清名师工作室的价值,还需要进行横向的比较:一是不同教育类型的名师工作室之间的比较。如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比较,有研究指出,高校和职业院校这种以技能型、科研型为主的名师工作室不同于基础教育名师工作室,正是基于高校和职业院校本身的功能定位所形成的。通过比较,可以让我们进一步反思教育改革和发展历程中其名师工作室的特殊意义,并在借鉴中丰富名师工作室的价值认识;二是名师工作室与其它组织类型之间的比较。如将名师工作室的功能定位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那么,名师工作室与既有的“青蓝工程”有何区别?如将名师工作室的功能定位于教学研讨,那么,名师工作室与既有的教研组、备课组有何差异?如将名师工作室的功能定位于“解决专项课题研究问题”,“研究与攻关”,那么,名师工作室与课题组、教研室以及职能科室等组织有何不同?倘若是相同的,那么,名师工作室的存在有何意义?相对于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不能只是导师、学员的增强版,更应该是内容、方式的提升版。相对于教研组、备课组,名师工作室不能只是专业版,还可以是跨界版,甚至无边际版。相对于课题组、教研室以及职能科室等组织,名师工作室更应该是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的学习共同体。

二、“干什么”:名师工作室的任务解析

“干什么”是对任务的解析,是问题的本身及其具体内容。已有研究表明现有名师工作室的任务内容难出“教书”之囿。如果囿于“教书”,名师工作室恐怕已不足以回应时代发展、社会转型的呼唤,难以应对教育发展的需求,甚至不能解决区域教育及具体学校的真正问题。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例,“十二五”期间,极少数“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在公共资源的集中支持下获得了跨越式发展.这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基础原本薄弱、资源相对缺乏、落差持续扩大的“后发型”中等职业学校。我们假设“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已经获得很好的发展,那么,这些“后发型”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发展?在投入差异巨大的前提下,是否能够以“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为“范”?而依葫芦画瓢、难脱“教书”之囿的“名师工作室”是否能够帮助这些“后发型”中等职业学校在困境中突围?

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来看,其具体的问题涉及三类:一是学校办学层面的问题,其中涉及学校办学的战略选择、学校文化、组织领导力、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是否能够建立基于这一层面问题解决的“名校长”的名师工作室?我们应该看到,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长自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转型而来,我们不能否认其中不乏成功转型的领军者,但其中的绝大部分呢,却在依照基础教育的方式管理着职业学校,其问题可想而知。S省在推进省一级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有申报者是一位自基础教育转型不足一年的校长,不说其资格条件尚不够,就其申报资料而言,恐怕要在工作进一步提升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或许,这并非本人所为。当然,倘若非本人所为,这一块名师工作室的牌子即使取得恐怕也只能束之高阁。这一层面的名师工作室的“导师”,应该是办学成效卓越的校长。所谓办学成效卓越,不能看办学的规模、成效的总量,而是要看办学成效的增量,更要分析其投入与办学成效增量的比率;二是专业建设层面的问题,其中涉及专业建设及其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有着不同的产业结构和学习者需求结构,是否能够建立基于这一层面问题解决的“课程专家”的名师工作室?某贫困地区职业学校所建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总计获得300万元的政府项目经费支持.但其中有130万元用于并无课程关联的科普馆、展览馆等建设,由此可见该校尤其缺乏“课程专家”的名师工作室;三是教学改革层面的问题。其中涉及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改革以及技能教学改革等方面。重视技能大师的名师工作室固然是职业教育的功能所需、特色所在,但是,对于要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中等职业教育而言,是否需要公共基础课程名师工作室、德育名师工作室?聚焦于具体的任务,名师工作室应有不同类型,即使同一类型也可以不同方向,既可单一方向,也可综合方向。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促进现代教育的优化发展和现代学校的高效建设。

尽管现代教育发展和现代学校建设对名师工作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名师工作室的任务将更为具体繁杂,但是,必须掌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将名师工作室的核心任务。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教师水平的提高才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名师工作室首先应该成为教师发展的重要平台;二是与教育发展、学校建设、教育研究和其他相关的项目及其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实践与研究,是名师工作室的重要任务。这不只是教育发展、学校建设和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只有在“做事”的過程中,经过“做事”的历练,才能有人的发展,教师亦不例外:三是应当系统地思考名师工作室的任务安排。有人将名师工作室的任务解析为“公开课、研讨会、报告会、论坛、专题记录片”或“送课下乡、同课异构、读书沙龙、外出观摩”等等,这且不说有抢教研组或教研室饭碗之嫌,而且存在如下问题:“在凝练工作室特色、形成品牌效应等深层次活动方面探索较少,难以体现工作室团队成员的研究价值……工作形式上缺少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新型活动形式,难以调动工作室成员的积极性”。之所以如此,其关键在于名师工作室的任务缺乏系统性思考。名师工作室的任务首先应该根据其定位、特色确定周期内工作的主线、主题或主体项目,而所谓的“公开课、研讨会、报告会、论坛、专题记录片”或“送课下乡、同课异构、读书沙龙、外出观摩”等等只能成为其主线、主题或主体项目中的某一子内容。只有这样,名师工作室才可能超越青蓝工程以及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教研室以及职能科室等组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师工作室。

三、“怎么建”:名师工作室的运作机制

“怎么建”是指运作的机制,是名师工作室完成任务、实现价值的保障。当前名师工作室存在“四重四轻”的现象:“重建设,轻管理;重形式,轻活动;重政绩,轻过程;重名气。轻实效”,导致“一些名师工作室后劲乏力,内涵单一、成效不显著”,而其问题关键在于名师工作室的运作机制。有研究将名师工作室的运作机制分为三类:一是整体运行模式和外部支持机制——名师工作室高效运行的基础;二是内部运行机制——名师工作室高效运行的关键:三是考核评价机制——名师工作室高效运行的保证。本文对名师工作室的考核评价机制进行单列持有异议,理由如下:一是从考核评价机制的具体内容来看,有“对工作室进行整体综合考评”和“对工作室成员进行绩效考评”之分,而前者属于外部保障机制,后者属于内部运行机制;二是教育教学是一份极其需要热情、积极心态的职业,也是一份需要智慧的工作,那么,如果内、外共同进行考核评价,甚至建构了如此之详细的考核细则,是否有助于教师热情、积极心态和智慧的提升?故此,本文认为名师工作室的运作机制主要是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保障机制。

从内部运行机制来看。本文认为名师工作室应该推进柔性的文化管理,这源自于:一是名师工作室成员的高素质。名师工作室一般都是由“热爱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勇于追求”,“具备良好的品德及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的优秀教师组成的,具有文化的自觉性;二是名师工作室的固有属性。作为一种具有自发性、松散型特征的学习共同体,名师工作室需要推进以文化为引领的共同发展。如何推进文化管理?本文以为:一是共建发展愿景。共同的、清晰的发展愿景“就像北斗星一样,为个人和组织指明努力的方向”。要形成共同的、清晰的发展愿景,首先在于“导师”是否对现代教育发展以及现代学校建设具有清晰的认识,其次是要在“导师”和“学员”各自的个人愿景基础上建构共同愿景。如鼓励“导师”和“学员”自选研究个体实践与研究的“自选动作”,在此基础上选择名师工作室合作进行的“规定动作”:二是在协商中学习。之所以要求在协商中学习,就“名师”的教学成长而言,“名师”往往有着鲜明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名师不可能复制。只有建构在协商中学习的氛围,尊重各自不同的见解和个性,名师工作室才能帮助成员不断丰富教育艺术中的默会知识,发展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才能不断培育出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新的“名师”。

从外部保障机制来看,名师工作室应该得到相应的学习支持、经费支持、绩效评价以及工作激励,但其问题有:一是“导师”对于本学科教学等微观领域的实践与研究较为深入,但是缺乏人类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文化与学校教育等前沿理论的学习,往往存在对现代教育发展和现代学校建设的认识盲区:二是来自于政府的支持经费往往缺乏有效的单独渠道,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挤占学校原本紧张的公用经费,而见人脸色的经费渠道不足以培养出名师工作室发展所需的“分布式”领导;三是绩效评价往往存在过度还原主义的倾向,将名师工作室的工作要求碎片化、行为化以及量化,缺乏评价的效度、深度,反而让名师工作室忙于这些琐碎的无意义的“佐证材料”;四是在绩效工资下难以对名师工作室的工作进行有效的激励。

对于学习支持的建议:一是出台政策,与高校建立合作平台,鼓励“名师”通过访问学者、攻读专业教育博士等方式进一步学习,提升理论水平;二是在教育科学院或教育学会下建立以“名师工作室联盟”等为名的交流学习平台,在相互的借鉴中进一步提高认识。

对于支持经费的建议:一是建立能够为名师工作室相对自由地使用的经费渠道:二是在基本活动经费的基础上允许弹性,允许根据工作进行申报。如教育发展、学校建设的某些重要项目可以让名师工作室自行选择,给予相应的支持,既解决了某些发展中的困难、盲点,又能够促进教师向着需要的方向发展。

对于绩效评价的建议:一是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简化评价指标:二是推进评价指标与如骨干教师等相关评价指标的系统化建设:三是允许名师工作室根据其“自选动作”自定评价要求。

猜你喜欢
名师工作室职业学校职业教育
带一支团队 抓一批项目 出一批成果
关于中职学校组建“名师工作室”的一点思考
名师工作室环境下,发展英语教师共同体科研能力的策略探讨
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及教学方法探讨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让管理更有效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疏与堵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