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旺强
(清水县第六中学,甘肃 清水 741499)
一道课本例题的解析、改编与变式*
●李旺强
(清水县第六中学,甘肃 清水 741499)
例题讲解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文章中执教教师对课例进行深入的挖掘,使其在引领本节所学知识应用的同时,通过题型的改编、变式以及与高考试题的对应衔接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题型改编;变式提升
人教A版《数学(必修2)》第2.2节“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笔者在讲授这一判定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时选用了课本上的例1作为示例,先让学生自己审题、寻找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数学语感,积累解题经验.在让学生上台展示解法时,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提议,笔者课后对其解法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将课本例题进行了改编,同时增加了几道相同或相似背景的变式题,以提高学生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例1 求证:空间四边形相邻2条边的中点的连线平行于另外2条边所确定的平面.
图1
已知:如图1,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的中点,求证:EF∥平面BCD.
(人教A版《数学》第55页例1)
该题涉及线段中点、平面几何的相关性质以及空间几何体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线面平行判定定理的理解与应用.通过此题的解答,掌握一些处理线面平行问题的相关思想和方法,重点考查学生的抽象能力和灵活处理立体几何问题的能力.
1.1 利用中位线定理改编
证法1 联结BD.因为E,F分别是AB,AD的中点,所以
AE=EB,AF=FD,EF∥BD.
又因为EF∥平面BCD,BD⊂平面BCD,所以
EF∥平面BCD.
评注 此证法直接借用题目已知条件,针对空间四边形的几何体结构,借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简单、明了.
改编1 如图2,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G是CD的中点,E,F分别是AB,AG的中点,求证:EF∥平面BCD.
分析 由题意易证EF是△ABG的中位线.
图2 图3
改编2 如图3,在底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锥P-ABCD中,点E是PD的中点,求证:PB∥平面AEC.
分析 联结BD交AC于点O,联结OE,则OE是△PDB的中位线.
变式1 如图4,已知E,F,G,M分别是四面体的棱AD,CD,BD,BC的中点,求证:AM∥平面EFG.
分析 联结MD交GF于点H,易证EH是△AMD的中位线.
图4 图5
变式2 如图5,在三棱柱ABC-A1B1C1中,D为AC的中点,求证:AB1∥面BDC1.
分析 联结B1C交BC1于点E,易证ED是△B1AC的中位线.
高考联结1 如图6,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O为AC中点,M为PD中点,证明:PB∥平面ACM.
(2011年天津市数学高考文科试题第17题)
图6 图7
高考联结2 如图7,直三棱柱ABC-A1B1C1中,D是AB的中点,证明:BC1∥平面A1CD.
(2014年全国数学高考新课标卷Ⅱ文科试题第18题)
1.2 构造平行四边形或梯形改编
证法2 如图8,设G,H分别是BC,CD的中点,联结BD,EG,GH,FH,则
EF,
从而
EFGH,
故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因为GH⊂平面BCD,所以EF∥平面BCD.
评注 该证法从已知条件“E,F分别是AB,AD的中点”出发,分别选取的中点G,H,采用构造平行四边形的方式进行了证明,虽然有点走弯路,但也是一种解决办法.
图8 图9
改编1 如图9,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O为正方形ABCD的中心,M为BB1的中点,求证:D1O//平面A1BC1.
分析 联结D1B1交A1C1于点O1,联结O1B,OB,易证四边形OBO1D1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 取PC的中点F,联结EF,则易证四边形ABFE是平行四边形.
图10 图11
变式1 如图11,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点E,F分别为棱AB,PD的中点,求证:AF∥平面PCE.
分析 取PC的中点G,联结EG,FG,则易证四边形AEGF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 取DB的中点H,联结GH,HC,则易证四边形FGHC是平行四边形.
图12
高考联结1[1]如图13,在五面体ABCDEF中,点O是矩形ABCD对角线的交点,面CDE是等边三角形,棱EF,证明:FO∥平面CDE.
(2011年天津市数学高考理科试题第19题)
图13 图14
高考联结2 如图14,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PA⊥平面ABCD,AP=AB,BP=BC=2,E,F分别是PB,PC的中点.
1)证明:EF∥平面PAD;
2)若H是AD的中点,证明:EA∥平面PHC.
(2010年陕西省数学高考文科试题第18题)
1.3 利用对应线段成比例改编
证法3 如图15,不妨设G是BC边上一点,过点G作GH∥BD交CD于点H,则四边形EGHF为梯形,从而
EF∥GH.
因为GH⊂平面BCD,所以
EF∥平面BCD.
评注 证法3直接观察让人有点匪夷所思,证法1可以说是简单、直接、省事,是首选方法.可为何放着现有的平行线不用却要画蛇添足重新来做呢?仔细琢磨,证法3隐含了另一种题型的证明方法,如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改成边之间的比例关系,或者涉及相似三角形等相关知识时,证法3大有用场.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例3 如图19,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BE为等腰三角形,AB=AE,P是线段CD的中点,问:在直线AE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PM∥BCE平面?若存在,请指出点M的位置,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 过点M做MF∥AB,联结CF,则当四边形PCFM为平行四边形时,PM∥平面BCE,故M是AE的中点.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对待问题有一定的思想和灵感.通过例1的解法展示可以看出学生对线面平行的判定理解得比较深刻,在具体问题应用时,能够抓住本质进行必要的构造,解题思路清晰、新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再通过改编题使学生对线面平行的判定理解更为深入,应用更加灵活、恰当,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改编题分别体现了相同(相似)背景下、不同背景下问题的求解策略,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使数学在他们内心中趋于有趣化、常态化.一道课本例题的解析、改编与变式使他们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2],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试题的改编、变式而呈螺旋式上升,让课例发挥了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1] 李旺强.数学教学中“讲”的再认识——对一个向量问题教学的思考[J].中学教研(数学),2016(9):7-9.
[2] 曹凤山.从课本例(习)题到高考题的若干命题途径.[J]中学教研(数学),2012(1):26-28.
�2016-12-10;
2017-01-15
李旺强(1982-),男,甘肃清水人,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O123.1
A
1003-6407(2017)08-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