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触觉通感隐喻对比

2017-07-17 01:57奚梦澜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奚梦澜

摘 要:本文以汉英触觉词“轻”“重”和“light”“heavy”为例,分析汉英触觉词的通感隐喻共性和差异,探求其背后的理据。结果显示,共性基于人类相同的感受器——皮肤和相同的身体体验——触觉,而差异源于汉英之间不同的文化。

关键词:通感隐喻 触觉词 汉英对比 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传统修辞学认为,通感(synaesthesia)是一种语言修辞技巧。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通感是各种感知之间的连通,它与生理和认知相关。通感隐喻是隐喻的一种,通过映射,即从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来完成。和普通隐喻不同的是,通感隐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一般为感官域。Ullmann(1964)的调查显示,通感现象是呈等级分布的,感觉由较低级向较高级感官、由较简单向较复杂感官移动;在语言表达上,表示低级感觉的词用来修饰较高级感觉的词。李国南(1996)认为,感觉从低级到高级大致如下: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触觉是感觉的一种,是人类最基本的身体体验之一,是人们理解事物、表达思想的重要来源。触觉作为感觉中最低级的一层,在通感现象发生时,更容易向味觉、嗅觉、听觉、视觉感觉域,或者更复杂的空间域、心理域等移动;在语言表达中,表示触觉的词可修饰表示味觉、嗅觉、听觉、视觉、心理等的词,因此也更易形成通感隐喻这一语言现象。可见,触觉词在通感隐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研究触觉词对于探索通感隐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Lakoff&Johnson(1980)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到的,我们并不能轻易察觉自己的思维体系,但是通过研究语言这一和思考、行动在一个意识体系的东西,或许能探究这个体系。因此,本文以“轻”“重”和“light”“heavy”触觉词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它们的通感隐喻,探索语义与人类一般认知能力和方式的关系,尝试探索思维体系。

二、汉语“轻”“重”和英语“light”“heavy”的通感隐喻共性及认知理据

汉英触觉域均能映射到味觉域。基于相同的感受器(触觉的感受器为皮肤)和身体体验,人类通常对世界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感知。“重”触觉上是沉重的感觉,映射到味觉上,出现了“口味重”这样的表达,形容一个人的口味偏咸、偏油或偏辣。英语的“heavy”和“light”也有相似用法,也从触觉域映射到了味觉域,比如“heavy meal”中的“heavy”是不易消化的、丰盛的意思,“light food”中的“light”指食物易消化、简单、味道清淡。感受器由最低级的皮肤移动到了稍高级的舌头,感覺从触觉移动到味觉,在语言表达上,“重”“heavy”“light”也从修饰最低级的触觉到修饰稍高级的味觉,出现了通感隐喻。

汉英触觉域可以映射到嗅觉域。比如“气味轻”中的“轻”和“气味重”中的“重”从源域的触觉域投射到了目标域的嗅觉域。英语中也有类似表达,如“light aromas”“heavy scent”“heavy perfume”中的“light”和“heavy”,都从修饰触觉到修饰嗅觉。人类共有的触觉感受器——皮肤受到刺激,产生反应,通过通感,带动了嗅觉感受器——鼻子的反应,使得表达出来的语言,无论汉语还是英语,都有通感隐喻这一现象。

汉英触觉域中的“轻”“重”“light”“heavy”都可以映射到听觉域,指声音的大小。比如“轻声”“声音很重”“light music”“a heavy sigh”等等。至少在母语为汉语和母语为英语的人中,通感成为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从低级皮肤范畴的认知域映射到较高级耳朵范畴的认知域。这种通感隐喻也成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产生的语言从修饰触觉转移到修饰听觉。

王志红(2005:61)认为,通感隐喻包含两个层次的认知域映射,即基本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和从基本认知域到复杂认知域之间的映射。从触觉域到心理域的映射属于后者。汉语的“轻”和英语的“light”都能从触觉域映射到心理域,语义也从触觉上的“重量、数量少,程度轻”映射到了心理感觉上的“轻松”。例如:

(1)无病一身轻。(文中汉语例句来自于CCL语料库、《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英语例句来自于BNC语料库、《牛津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

(2)为了支持小C,老板尽量给她安排点轻活儿。

(3)After his accident he was moved to lighter work.

(4)You are probably well enough to take a little light exercise.

同样,“重”和“heavy”也能从触觉域映射到心理域。与“轻”和“light”隐喻“轻松”相反,“重”和“heavy”隐喻心理感觉“忙、不轻松”。汉英均有这样的通感隐喻。例如:

(5)MBA学业繁重,淘汰率非常高,被淘汰了又怎么办呢?

(6)孙中山卸下总统重担后,顿觉一身轻松。

(7)Shed has a heavy day.

(8)It's been a heavy schedule.

三、汉语“轻”“重”和英语“light”“heavy”的通感隐喻差异及文化渊源

Ungerer&Schmid(2009:56)认为,特定领域的认知模型归根到底由所谓的文化模型(cultural models)决定。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文化等不同,使得基于身体体验和日常生活经验的隐喻也体现出差异。

(一)从触觉域到味觉域

上文提到的汉语中的“重”、英语中的“heavy”和“light”均可做从触觉域到味觉域的映射,唯独汉语的“轻”不可以。对于“light meal”,翻译过来通常是“简餐”而非“轻餐”。尽管近年来出现了“轻餐”这个词,但也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直译过来。汉语触觉词“轻”无法映射到味觉域这一现象,与中华饮食文化、习俗有关,传统中国人没有吃“轻餐”(多指喝下午茶)这一习惯。

(二)从触觉域到心理域

汉语“轻”映射到心理域时,多贬义词,表示“不严肃,不庄重”。比如“轻佻”“轻薄”“轻浮”“轻贱”等。但是英语中的“light”没有这层意思,如果把“轻浮”译为“light”,显得十分奇怪。相反,英语的触觉词“light”映射到心理域时,有褒义的情感倾向,汉语的“轻”虽有“轻松”这层语义,但没有如此明显的褒义。例如:

(9)He appears to enjoy light reading.(娱乐性的,消遣性的)

(10)I left the island with a light heart.(心情愉快的,无忧无虑的)

相反,汉语的“重”在映射到心理域时,隐喻“严肃、庄严、不轻率”。比如“自重”“庄重”等,常带褒义情感。而英语的“heavy”并没有对应语义。

汉英的社会、文化差异是造成这一通感隐喻差异的主要原因。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开始就出现了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鼎,说明在中国文化中,权力和重量紧密相连,在中國人的思维中,“重”这一触觉域始终能映射到“权力大”这一心理感受域,“重”隐喻权力大的人、事、物。同时,中国文化历来崇尚权力,对权力持褒义情感态度。因此,汉语“重”映射到心理域时,多带褒义情感,有“庄严”这层涵义,比如“一言九鼎”“说话有分量”“自重”“庄重”等等。“轻”则恰恰相反,隐喻权力小的人、事、物,带有贬义,有“不庄严”这层情感。比如,“轻贱”“轻浮”这样的词形容女性的频度大大高于男性,因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属于权力小的一个群体。因此,汉语“轻-重”在表达“庄严-不庄严”时,和英语的“light-heavy”语义差别很大,这是文化差异所造成的。

(三)从触觉域到自然域

英语中的“heavy”常能从触觉域映射到自然域,比如“heavy rain”隐喻雨大。而汉语没有这样的用法,这和中英两国的自然环境、文化差异有关,影响了人们的基本体验。英国气候阴湿,雨季绵长,雨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压力”,而中国雨量适中,内陆地区甚至干旱缺水,所以雨一般情况下并不“沉重”,没有“重雨”这一说。触觉域映射到自然域的还有英语“heavy sea”这个例子,汉语中也没有对应的“重海”一说。原因也和中英两国自然环境有关,英国为岛国,四周环海,海事多,出航频繁,属于海洋文化,对海洋“sea”的感知也更为丰富敏感,对于海洋的险恶有着和基础触觉感觉“重”相同的体验。中国是内陆国,属于农耕文化,对海洋的感觉较少,感知丰富程度较低。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比汉英触觉词“轻”“重”和“light”“heavy”,首先揭示了汉英触觉词的通感隐喻共性。共性在于,在通感现象发生时,汉英触觉均能从触觉域移动到味觉、嗅觉、听觉、心理等域,在通感隐喻发生时,语义能从触觉域映射到味觉、嗅觉、听觉、心理等域,从低级域映射到高级域,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语义。这种跨语言的共同语言现象基于人类共同拥有的生理感受器——皮肤和身体体验——触觉。本文还分析了汉英触觉词“轻”“重”和“light”“heavy”语义的差异性。原因在于中英两国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文化、习俗不同,使得和文化密切相关的身体体验不同,从而造成了汉英触觉词通感隐喻差异的现象。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Ullmann,S.Language and Style[M].Oxford:Basil Blackwell,1964.

[3]李国南.论“通感”的人类生理学共性[J].外国语,1996,(3).

[4]王志红.通感隐喻的认知阐释[J].修辞学习,2005,(3).

[5][德]温格瑞尔(F.Ungerer)&施密特(H.-J.Schmid).认知语言学导论[M].彭利贞,许国萍,赵微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
隐喻认知的双维理论整合研究
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的网络英语新词构词特征和发展研究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及其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探索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现代汉语“为”字句感情色彩义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