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卫丰
摘 要:小学生因年龄较小,自觉性不高,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自制、自律,思想也不太集中,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设计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作用也更加突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强调生活体验,完善教学评价,不断提高教学设计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设计 有效性
教學设计是教师开展学科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传统教育普遍认为小学语文教育就是以教师带领为主,教师主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课本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记忆课本知识。而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综合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得到了更多重视。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完善语文学科的课程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内容和要点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准备、课程节奏、教学主体和教学反思等内容。
(一)学科内容联系与综合。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学科知识,还需要在结合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整体性思维。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难有明确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辅助性教学,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里面有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利用地理知识对诗句进行讲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是“三月”下扬州,而不是其他月份。在学生进行思考和解析后,教师可以根据扬州的地理位置,解释三月的气候和水文条件最宜人,适宜植被生长。小学语文课本内容涵盖的知识点较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结合历史、地理、政治等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实现学科知识的贯穿和联系,辅助教学。
(二)单元整合和整体教学。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安排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是以单元的形式将课文进行排列。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该结合单元内容特点,把握主旨,在分篇讲解的基础上将单元主题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设计中需要注重学生语文情感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一篇文章的内容讲解离不开字词句段的结合,单篇文章主题与单元主题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在《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中有一个单元中集合三篇文章《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和《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般会考虑文章的写作手法以及写作意图。但是从单元教学来看,教师还应该考虑到三篇文章的共通之处和编排在一个单元的目的:三篇文章都是景物描写,具有一定的地理特色。教师在讲学时应该着重启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拥护与支持。在教学设计中,站在单元整体的思想角度,分析各篇文章的不同点和共同点,能够更好地解析文章主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小学生的学习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引导者,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鼓励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简单,但是文章代表性强,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结合多方内容,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充分掌握文本精髓。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遵循实践第一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定的实践拓展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例如《画杨桃》一文,讲的是作者由于看的角度不同,画的杨桃和别人不一样,结果被笑话的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在课文讲解前,模仿文章内容,以其他物件代替“杨桃”,让学生当堂作画,根据学生表现引入文章内容。小学语文内容大多具有一定启发意义,学生仅仅是从文字叙述中难以把握文章精髓,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适当穿插活动环节,让学生在亲身体会中完成学习,巩固基础。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有效性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虽然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但小学生学习经验和学习技能有限,因而学习效果往往不显著,这就导致许多人认为小学语文没有什么可学的,语文教师的教学也容易流于形式。传统教学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以讲解为主,学生主要完成听记即可,这种形式的教学会让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同时对教学目的的理解有所偏差。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课程教学不断改革,在新时期、新时代下,语文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设计有效性,就要积极转变传统观念,舍弃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的陈旧理念,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小学语文重在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前备课、课中讲学、课后考查的教学形式过于死板,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属于形式教学,效用偏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落后观念,将学生纳入教学实际中来,设计合理教学环节,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二)强调生活体验。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安排更多的生活体验机会,将语文课本学习与生活经历相结合,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在学习一篇文章时,接受的是生硬的文字叙述,难以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类比,没有情感上的共鸣,学习效果就会不理想。例如小学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非常贴近生活实际,形象体现了父爱与母爱的特点。教师在设计教学中可以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比较其中异同点。学生结合自己父母对自己教育的看法,找到与文章主人公相似的生活经历,更能体会个中缘由。
(三)完善教学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过于重视考试分数。教师可以改进和完善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降低考试分数的评价占比,增加实践活动、情感体验和技能提升等形式的评价占比。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完成课本内容讲解后,一般会要求学生默写生字词、背诵课文,然后通过课堂检查和考试等形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完成情况。这种形式的教学评价过于片面,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小组合作、课外拓展等学习形式,根据学生对待学习任务的态度以及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其作出综合评价,也可以以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直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效。完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模式,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重要前提和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在观念转变和方法创新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内涵,完善其内容,才能更好提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曹思贝.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J].小学教学参考,2015(1):55-56.
[2]刘广富.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15(4):20-21.
[3]雷志华.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有效性探讨[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6(8):22-23.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长征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