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如棚
小学社会学科是整合各个学科资源,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法律常识及社会生活常识融合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也是创新型的学科。它有利于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加强对社会整体认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教师在教学中根据社会学科的课程标准,真实地反映出课程标准的教學理念,从时间和空间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平面化的教材内容,将知识延伸到社会中去,将理论与社会生活实际进行结合,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正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社会阅历和经验浅薄,学生的性格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小学社会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生天真活泼的天性进行教学,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创造性最佳,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解放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并鼓励学生勇敢追求自己的目标,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挑战欲。针对个性中存在的弱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针对性格较为内敛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表现欲。针对性格较为冲动的学生,教师要加强学生思想意志和个人品质的培养,发挥个性特长。总之,根据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挥。例如在《我国的旅游胜地》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当一次“导游”,可以选择中国的不同景点,帮助“游客”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及名胜古迹。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展现自己,例如演讲、画画、歌唱、舞蹈、诗朗诵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新,导游词的设计由学生自行考虑,并选择适合自己的介绍方式,让人们能够对“导游”的演讲充满兴趣。采用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进一步要求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打破传统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束缚,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课堂教学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下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在课堂中进行良好互动。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中的指导性作用,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和表扬,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对教学中的疑点与难点要勇敢表达,并勇于质疑,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思维能力。总体来说,教师在社会学科的教学中要做到鼓励、宽容和赞赏。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针对老师提出的意见和教材内容,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要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表达,打造学生标新立异的创新思维模式。对于学生的错误观点或学习失误,教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避免让学生因犯错而出现紧张、害怕的心理特征,要形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放松的心理状态下思考问题、学习、探讨,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勇敢表达观点的行为表示赞赏,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
三、将社会学科与生活实际进行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格
由于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因此在社会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将社会学科与生活实际紧密进行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社会学科的教材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我国的环境》教学时,让学生对周边的空气环境,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进行调查,并调查相关资料与数据,分析我国环境的现状。可以开展教学辩论会的形式针对该课题进行辩论,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水平,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创造性思考,获得独特的见解,并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在小学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积极的教学态度来面对学生之间的各种差异。教师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树立学生创新意识;教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将社会学科与生活实际进行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型人格,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芦村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