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2017-07-05 14:30刘永刚姜光佳通讯作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10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刘永刚 姜光佳(通讯作者)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神经内科 2)神经内三科 佳木斯 156004

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刘永刚1)姜光佳2)(通讯作者)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神经内科 2)神经内三科 佳木斯 156004

目的 分析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以2015-04-2016-04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6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2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观察组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并对所有患者的hs-CRP水平进行检查,分析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结果 观察组hs-CRP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水平比较,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密切,随着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变化其hs-CRP水平也会随之升高。

hs-CRP水平;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

脑梗死是一种脑组织局部坏死、缺氧的脑部神经疾病,对人体损伤极大,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1]。急性脑梗死发病快,患者往往在睡觉或静坐时突然出现头晕、目眩、耳鸣等症状。脑梗死的致病机制是由于向脑部供应血液的动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或形成动脉血液凝结阻塞血管,因此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病理基础,而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2]。本研究以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04-2015-04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相应诊断标准,且不合并糖尿病、心脏病、恶性肿瘤等严重肾脏疾病,并对本实验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男36例,女31例;年龄46~78(53.97±4.27)岁。对照组男34例,女32例,年龄45~79(54.05±4.16)岁。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集2组空腹静脉血留待检查,采用免疫透色比浊法进行血液样本分离分析,检验并记录血液样本中hs-CRP水平。指导患者仰躺在检测台上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OGIQ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率为2 MHz,对患者的劲动脉进行扫查,记录2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并进行比较。根据检查结果将观察组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对比3组患者的hs-CRP水平差异。

1.3 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IMT和hs-CRP水平。IMT正常水平为<1.0 mm,1.0~1.2 mm为内膜增厚,>1.2 mm为颈动脉斑块形成。hs-CRP正常水平为0~3 mg/L,>3 mg/L为异常。比较观察组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组患者的hs-CRP水平。

2 结果

2.1 2组hs-CRP水平、IMT比较 观察组hs-CRP水平和IMT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hs-CRP水平、IMT比较

2.2 3组hs-CRP水平比较 无斑块组hs-CRP水平(n=8,3.19±0.35)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n=16,4.86±0.49)和不稳定斑块组(n=43,7.98±0.43),而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明显低于不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致病原因极为复杂,临床资料表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患者患急性脑梗死的风险更大,此外不良环境及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也会增加急性脑梗死发生的风险[3]。但急性脑梗死最为普遍的致病原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近年来关于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一些研究提出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密切[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IMT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另外对观察组分组发现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越强患者的hs-CRP水平越高,无斑块组水平最低,且接近正常水平,不稳定斑块组水平最高,且远远超出正常水平,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这一研究结果表明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具有密切关系。

hs-CRP是一种人体炎症标志物[5],由肝细胞合成,一旦机体受到微生物入侵、组织损伤或遭受到炎性刺激,肝细胞就会合成并释放大量hs-CRP[6]。急性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由于受到炎性反应的刺激,导致颈动脉斑块快速破裂,活化的巨噬细胞分泌出细胞因子刺激肝细胞,使其大量释放hs-CRP[7]。斑块越大、数量越多,血管内的脂质堆积越严重,炎性反应因子越多,颈动脉斑块越易发生破裂,hs-CRP水平也就越高。而健康机体内炎性反应袭击很小,肝细胞缓慢合成并释放一定量的hs-CRP,其水平往往处于正常水平内。总的来说hs-CRP和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患者发病后也往往伴随hs-CRP水平的升高。本研究中对照组hs-CRP水平为(1.46±0.53)mg/L,处于正常水平内;而观察组hs-CRP水平为(5.91±1.27)mg/L,远远高于对照组,也超过了正常水平(0~3 mg/L)。这一研究结果也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s-CRP水平会发生异常升高,符合实际情况,与以上分析具有一致性,科学价值较高,

另外颈动脉斑块破裂后会是肌体血小板的活性增强,大量血小板迅速聚集形成血栓阻塞血管,从而导致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引发急性脑梗死[8],患者的hs-CRP水平迅速升高。而关于hs-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相关研究也比较多。曹淑芹等[9]指出,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越高患者的hs-CRP水平越高,并将这一研究结果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当中,以此为依据评估患者的疾病程度并指导相应治疗的展开。此外其他相关研究[10]也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展开了研究,均得出相似结论。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程度会对hs-CRP水平造成直接影响的根本原因在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越差,活动度越高,发生破裂的可能性越大。另外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也会直接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梗死面积造成影响,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越差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梗死面积越大。而梗死面积的扩大和患者机体神经功能受损的加重都会增加炎性反应因子的活性,刺激肝脏大量释放hs-CRP,因此患者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出现hs-CRP水平迅速升高的现象。为了进一步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本文以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的不同分为无斑块、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3组,研究分析发现无斑块组hs-CRP水平最低,而不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最高。本文结果与曹淑芹等[9]得出的结论一致,进一步证明了研究的科学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和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具有密切关系。急性脑梗死患者机体炎性因子增加,刺激肝脏释放大量hs-CRP,导致其水平明显升高;而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越差,炎性反应越强烈,hs-CRP释放量越多,水平也越高。正因为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和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具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hs-CRP水平能够较好的反应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状况,病情越严重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越差,hs-CRP水平越高,以此作为判断依据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诊断准确性,指导医生对其展开有效的治疗。

近年来我国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且病情发展很快,从发病到死亡往往只需要很短的时间,严重影响着我国国民的生命安全,但至今仍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因此想要从根本上降低急性脑梗死的病死率,必须提升其诊断准确性。以hs-CRP水平状况来判断患者的病情程度、发病风险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能够较好的提升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性,指导有效治疗的展开。

综上所述,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密切,能够较好的反应患者的病情程度,将其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当中能够有效提升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指导。

[1] 马永杰.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 7(1):136-137.

[2] 赵玥.急性脑梗死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同型半胱氨酸关系[J].临床荟萃,2014,29(2):168-170.

[3] 刘春燕.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及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8(4):350-352.

[4] 张艳茹,张丽敏,曹向辉.中青年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27(4):265-267.

[5] 宋杨君.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8):80-81.

[6] 张作念,王志晔,顾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关系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6,45(10):1 375-1 377.

[7] 李海龙,姚慧娟.血清P-选择素、超敏C反应蛋白表达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性质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医院,2016,16(3):335-337.

[8] 蓝丽康,吕锦,李洁.阿托伐他汀钙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远期效果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8):1 035-1 037.

[9] 曹淑芹,蒋静,李虎宁.血清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相关性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5,37(8):715-716.

[10] 朱爱其.脑梗死患者hs-CRP、血脂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形态的关系[J].中国处方药,2015,13(12):108-109.

(收稿2016-11-23)

R743.33

B

1673-5110(2017)10-0078-03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