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开丽
河南信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信阳 464000
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吴开丽
河南信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信阳 464000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3-03-2016-06在我院治疗的100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实验组在入院当天行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在入院3周后行护理干预,其他治疗方法相同,对比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 (1)治疗前2组NIHSS、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实验组NIHSS、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可促进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可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生活自理等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重度颅脑外伤;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
重度颅脑外伤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8分的颅脑外伤患者。重度颅脑外伤起病急、病情较重、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患者多存在认知和躯体运动等障碍,治愈后往往会留下较重的后遗症,生活质量降低,给家人和社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担[1]。患者颅脑损伤会对神经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单纯靠药物治疗是无法彻底恢复的,需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持续的康复治疗。我院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应用早期护理,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03-2016-06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度颅脑外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和MRI检查确诊,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5~63(42.26±6.1)岁;其中脑内血肿10例,脑挫裂伤9例,脑干损伤8例,脑内血肿伴脑疝3例,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10例,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10例。实验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7~65(43.5±6.3)岁;其中脑内血肿12例,脑挫裂伤10例,脑干损伤8例,脑内血肿伴脑疝2例,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8例,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10例。2组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护理方法相同,护理时间不同,对照组在入院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护理,实验组在入院当天进行康复护理。
1.3 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1)进行颅脑损伤的常规护理,严禁对患者损伤部位进行托、拉、拽等,避免造成再次损伤,教会患者基本的床上翻身技巧和身体移动技巧。每日进行红外线照射30 min,从而促进表皮的生长、愈合,减少感染。(2)患者在入院至生命体征稳定48 h内均保持仰卧位、侧卧位和健侧位三种抗痉挛的体位,每间隔2 h变换1次体位。(3)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 h~2周内行促醒护理,对患者进行:① 触觉刺激:主要是每天对患者进行梳头、拍打、按摩等,还可配合气压治疗,2~4次/d,每次15~30 min,按摩肢体的同时也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听觉刺激:日常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家属多与患者说话沟通,必要时也可播放广播、音乐及患者平时喜欢听的节目等。视觉刺激:多让患者看家属照片、图片等,还可看电视。嗅觉和味觉刺激:利用食物和香料等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刺激,对于具有吞咽能力的患者可拔除胃管适当的给予苦辣酸甜等不同口味的食物对咽喉和口腔进行刺激。穴位刺激:对患者的内关、合谷、人中、印堂、百会等穴位进行刺激,2次/d,随着病情的恢复逐渐变强。②被动运动(防止患者的肌肉萎缩、关节粘连、僵硬):患者上肢进行肩关节的外展、外旋,前臂后旋,及肘关节、指节的屈伸运动,患者的下肢行髋关节的内外旋、踝关节背屈、足趾的屈伸运动,3~4次/d,5~10遍/次。③肢体按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预防痉挛):2次/d,15~30 min/次对患者行患肢按摩,按摩体位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手法由轻到重,由快到慢。④膀胱功能训练: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48 h后夹导尿管,从而实现从无张力的膀胱导尿变成有张力的膀胱导尿,间隔2 h,随着病情的恢复时间可逐渐延长,每天放尿6次。(4)功能恢复训练:在神经损伤患者恢复清醒后,生命体征平稳时,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沟通,建立自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康复训练。在床上进行相应的运动训练,包括患者上肢的拉、握和下肢的抬、蹬等,患者能在床上行坐位30 min后进行离床训练,依靠站立练习,如拄拐等,进行30 min的站立、行走练习。
1.4 评价指标 观察2组NIHSS(神经功能缺损)、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由SF-36 生存质量量表评定。
2.1 2组NIHSS、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NIHSS、Barthel指数、Fugl-Meyer 评分不存在明显差异;治疗后,实验组NIHSS、Barthel指数、Fugl-Meyer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NIHSS、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比较
注:与护理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2 2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颅脑损伤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创伤,根据颅脑损伤部位可分为头皮损伤、颅脑损伤、脑损伤,三者可复合存在[2-3]。按照颅腔内容物是否与外界交通可分为闭合性颅脑损伤和开放性颅脑损伤,按照病情的程度可分为轻、中、重、特重4种[4]。患者GCS评分3~8分且发病时间持续6 h以上称为重度颅脑外伤,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合并严重的继发性脑组织损伤,脑组织损伤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产生损坏,导致患者的神经细胞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系统[5]。在患者神经系统出现损伤的状态下,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躯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神经功能障碍,治疗时间较长、并发症较多、预后情况差。治疗后仍有较多患者存在后遗症,给家人和社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担[5]。
有研究表明,早期的康复护理可促进患者脑功能的恢复,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可促进患者神经系统的恢复[6]。其恢复机制主要是[7]:(1)早期的康复护理可减小患者细胞的凋亡,促进神经系统的修复重建。(2)可刺激患者的神经突触,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供给营养。(3)减轻患者早期的炎症反应,降低颅脑损伤,减轻患者出现脑水肿的情况。早期的干预护理是从患者发生颅脑损伤时就进行的康复护理,有促醒护理、膀胱功能训练等,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防止患者出现肌肉萎缩,在促进神经突触、脑组织的代偿功能建立的同时,改善了患者的各种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8]。与传统护理相比,抓住了患者最佳的干预护理时间,治疗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神经功能恢复较好,躯体运动障碍、认知障碍等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冯玉峰,叶宏伟,郑峰,等.实施每日唤醒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9):553-554.
[2] 张小年,侯亚静,孙新亭,等.重度颅脑创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与扩散张量成像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 36(4):266-269.
[3] 王海云.重度颅脑外伤术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8):239-241.
[4] 余芳,谢漫,李爱萍,等.高压氧介入时间对中重度颅脑外伤康复的临床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5, 17(2):119-120.
[5] 朱崇田,郝贵峰.颅脑外伤患者的负性梦境体验与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2):1 156-1 157.
[6] 王晓燕.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65-66.
[7] 谯建,尹兴莉.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对其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8):2 497-2 501.
[8] 郭小叶,车文芳,贺慧兰,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11,26(22):87-88.
(收稿2016-12-03)
R473.74
B
1673-5110(2017)10-01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