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玉何
摘要:慕课以其学习资源齐全、学习过程完整、学习社区丰富、结业证书激励等优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开放教育等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它背后的教学设计。本文梳理了慕课教学设计的原则及慕课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研究成果,以期能够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启迪。
关键词:慕课;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1-0080-02
● 慕课的特征与类型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国内译为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Siemens等研究者对慕课概念进行了解析——“大规模”指参与学习的学习者数量众多,一门课程的学习者可以成百上千;“在线”指学习资源和信息通过网络共享,学习活动发生在网络环境下;“开放”指学习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形式,没有限制。
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慕课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从组成成分来看,慕课可分为“基于社交网络的慕课”“基于任务的慕课”和“基于内容的慕课”。另外,根据依托理论的不同,又有研究者把慕课分为三类:基于内容的以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学习者获取和掌握课程内容,侧重于知识传播和复制的xMOOCs;基于网络的以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学习者自治和社会网络学习,侧重于知识的创造与生成的cMOOCs;基于任务的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任务为驱动,注重学习者对知识深度加工的 tMOOCs。
● 慕课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汇聚或混合学习资源
汇聚或混合学习资源旨在为分布于互联网各处的海量学习资源提供一个集合点,并将这些学习资源或信息通过网页等形式提供给课程的学习者,形成结构化的或非结构化的课程内容。
2.促进社会化互动
社会化互动是慕课与传统网络课程的主要差异之一。xMOOCs中的在线讨论区就是用来供学习者进行在线的深度交流和分享的区域。
3.提供自主学习支持
慕课中的自主学习根据理论基础不同可以分为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自主学习、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自主学习和以关联主义为基础的自主学习。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存在于xMOOCs)的自主学习,可以依据程序教学法的“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反馈”“自定步调”原则进行设计,如将每个知识点以简短的视频方式呈现,同时视频中穿插各种测验和习题,并进行及时反馈。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存在于tMOOCs)的自主学习则应着重于情境或任务的设置,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基于关联主义(存在于cMOOCs)的自主学习需要提供给学习者相应的讨论主题、推送辅助学习材料和知识人际网络,以供其更好地为进行社会化交互做好准备。
4.设置多元的个性化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维度多为成绩本身,而慕课的学习发生在教师和学习者时空分离的网络环境中,因此,学习评价应更加灵活和多元。例如,增加参与度、满意度、情感体验度等指标,从而使学习者能够持续使用慕课进而享受到慕课带来的益处。
● 慕课的教学策略设计
常见的慕课学习模式有自主学习模式和翻转课堂模式两种。在自主学习模式下,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安排选择合适的时间展开学习活动,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感兴趣的相关课程,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观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进而自主地完成针对性的系统练习,积极地参与课程论坛中的互动讨论,完成课程学习。而在翻转课堂模式下,课程教学视频的观看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安排时间进行,课堂上则是教师解答疑难、困惑,同伴交流讨论的过程。除了上述的两种模式,还有研究者提出了具有发展潜力的慕课内核教学模式。
● 慕课的教学评价设计
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慕课教育,教学评价都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由于慕课的大规模性、开放性等特征,教师无法保证因材施教。因此,慕课的教学评价环节应具备三个特征:
①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对象多元,评价方式多元,价值取向多元,也就是说慕课教学里学习者、教师、教学资源、平台服务都是评估的对象。
②开放性:相对于传统课堂“以课程考核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而言,慕课在评价理念与评价过程两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特征。
③人性化:评价标准人性化,评价反馈人性化。
总之,从不同的侧重点来看,慕课的教学设计原则是不同的。从移动智能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其总结为汇聚、混合、转用、推动分享等设计原则;从网络学习的角度来看,慕课有“基于社交網媒的互动式学习”“非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注重学习通道的建立”“学习者高度自主”“学习具有自发性”五个特征的“关联主义”理论与原则;从学习科学等视角来看,它具有人本化学习、掌握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程序教学和有认知目标的学习五个教学设计原则。在慕课教学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其教学模式主要有自主学习模式和翻转课堂模式两种,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下,其教学评价具有多元化、开放性和人性化的特征。
参考文献:
[1]李青,王涛.慕课: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30-36.
[2]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67-75.
[3]王永固,张庆.MOOC:特征与学习机制[J].教育研究,2014(9):112-120+133.
[4]钱玲,王霞,赵明媚. MOOC设计成功的关键要素与策略分析——以哈佛大学ChinaX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5(8):23-29.
[5]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3):31-36.
[6]Downes S. Places to go:Connectivism & connective knowledge[J].Innovate Online,2008,5(1).
[7]韩锡斌,翟文峰,程建钢.cMOOC与xMOOC的辨证分析及高等教育生态链整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3-10.
[8]吴淑苹.MOOC课程模式下云学习环境研究[J].软件导刊,2013(3):191-193.
[9]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13-19.
[10]李明华.MOOCs革命:独立课程市场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场新格局[J].开放教育研究,2013(3).
[11]王宏艳,阮士桂,张志辉.大数据背景下MOOC教学评价的特征分析[J].中小学电教,2015(10):19-23.
基金项目:2016年江苏省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610295012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