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芬
(甘肃省民勤县东坝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 要:目前,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受学校教学条件、教师教学理念和生源质量的影响,导致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在工作实践中认为应用多媒体设备的功能,能改变当前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多媒体;农村初中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始终,渗透在化学教学的各个阶段,是化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化学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本人作为一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认为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自然、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客观世界,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充满魅力,提高课堂效率。本文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多媒体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看法。
一、目前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长期以来,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画实验、讲实验”,学生“听实验、背实验”。教师认为“做实验不如看实验,看实验不如讲实验”,要求学生记住课本的知识点,背熟教师黑板上的内容,考试仍然可以得高分。这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训练,基本技能得不到锻炼。
2.农村学校优质生源流失,乡村学校很多小学毕业成绩较好的学生到县城重点中学就续,留下的大部分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加之许多农村学生没有查阅书刊、上网搜索学习资料的条件,以接受式学习方式为主,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这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打折扣。
3.现在的农村中学,经过“两基”的实施,建起了标准化的实验室。然而由于观念落后,思想觉悟不高,教师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实验室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学校也没有专职的化学实验教师,有的也只是让个别化学教师兼职。因为有教学任务,所以兼职的实验工作也就不能落实到位。
为此,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在改变目前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果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二、多媒体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优化化学实验课程中的抽象内容
在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无法演示的、微观的、极快的变化过程,突破时间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化无形于有形,化抽象为形象,降低思维难度,强化学生认识和理解。如在“分子和原子”一节中,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这些微观粒子人们看不见、摸不着,显得十分抽象,若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则显得苍白无力,学生较难理解。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给学生提供生动丰富的动画及视频,优化抽象内容,使学生产生一种生动形象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增强课堂演示实验的效果
在化学教学中,有些化学演示实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在课堂上难以实施演示。因此,化学实验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既保证学生安全,又保护环境,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1)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应先通入H2后加热,利用多媒体可以模拟出先加热后通入H2即发生爆炸的现象。(2)浓硫酸的稀释实验,在课堂上一般只演示正确的操作,对不正确的操作仅作讲解强调,而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浓硫酸滴入水中后放出大量的热量使浓硫酸产生飞溅现象,反映出违反操作要求的严重后果。这比教师“纸上谈兵”,反复强调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使学生加深对这类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规则和步骤,将大大减少实验的危害性和危险性。
3.增大实验复习容量
化学实验是中考复习的重要内容,如果用常规手段进行实验复习,教师难以把課程标准中所有要求掌握的实验和涉及的仪器、装置都一一画出,也不可能多次重复演示实验。若利用多媒体模拟,再现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不但能提高课堂容量,还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例如,复习实验时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录像,组织学生观看,强化操作要点和实验步骤,再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从而提高复习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实物演示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现场感受实验的氛围,学习实验的规范操作。因此,能以实物在课堂进行演示的普通化学实验绝不能以视频或动画代替。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要正确理解多媒体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对促进农村学校的实验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彭连保.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0.
[2]张红涛.浅谈多媒体课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4.
注:该论文是课题《WW[2016]GH133》研究成果。
编辑 任 壮
新课程·教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