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乾清
(湖北省阳新县高级中学)
摘 要:初中生物是高中生物的基础,然而初中生物与高中生物又有很大的区别,如何在区别中寻找共同点,使高中生在初中生物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学习高中生物,成为高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问题,通过寻找差别,对初中生物与高中生物的有效衔接做以阐述,希望能够帮助高中生物教师解决这一难题。
关键词:初中生物;高中生物;衔接
一、初中生物与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的区别
高中生物较初中生物的内容更加细致化和系统化。例如,初中生物中对其包括的内容如动物、植物、人体、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点都有所涉及,但是都没有较深的讲解和剖析,只是对世界上存在的各类事物进行了不同类别的概述,但是未对生物界中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机的串联,所以无法形成系统化。而高中生物的基础是初中生物,高中生物将各个知识点进行了更深入的探析,并将各个知识点进行了链接。高中生物对初中生物中涉及的生命现象及结构形态产生的原因、过程等根本性问题,同时对遗传中可能涉及的一切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如在初中生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虽然对生物遗传的知识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性的阐述,也说明了遗传是由细胞核转录的,但是并没有更加深入的涉及。但是到了高中后,高生生物的教材将这一部分知识点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对遗传中涉及的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可能涉及的关系与联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同时对整个遗传过程中涉及的基因以及遗传规律都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对遗传学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通过初中生物与高中生物课本的对比我们发现,初中与高中在教学标准、目标和深度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与初中生物与高中生物在当时阶段的不同定位是分不开的。初中生物在初中被定位为自然科学,因此基于这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对生物之间存在的关系,及动物植物与人体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行分析,同时还让学生对生物实验的操作有一定的了解,这是一种以科普为前提的教学理念。而高中生物则是基于生命科学的基础上完成对生命规律的探索,及对这一知识的理念的深化与系统化的研究,因此,高中生物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要对其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掌握一定的计算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生物现象。
二、如何对初中生物与高中生物进行衔接
1.转换教学观点,实现教师教学的能动性
这里讲的衔接不仅仅是知识点的衔接问题,更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层面上的探讨与机理的分析与探讨,让学生可以通过主动获得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完成对理论体系构建的能力。因此,高中生物教学时不能完全抛开初中的生物基础,使初中生物与高中生物在教学过程中被分离出来,恰恰相反需要将两个阶段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但是如果只基于初中知识而不能更深地加入高中知识,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淡化,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初中知识为基础进入高中教学,充分利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2.保证初中生物与高中生物的教学延续性
教師需要对高中生物有内容要求与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同时对高中生物的整体框架有清楚的认识,还要对初中生物与高中生物之间进行链接,这样才会使初中生物与高中生物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初中生物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强调人在生物圈中的位置,而高中生物则是对生物的最本质原理与规律进行探索。
3.选好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因为涉及的知识都比较浅显,所以只要进行简单的教授即可,然而高中时期的学生生理与心理都发生了不同的改变,生物学的内容也更加深入,开始转向微观研究教学,这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探索性、创新性的教学手段,使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从而可以使其自发思考问题。
4.做好学生学习指导上的衔接
初中生物因其简单易懂,大部分都需要学生记忆、重现、简单模仿,初中生因为自立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的辅导和帮助学习,因此,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很欠缺,但是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需要很好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归纳总结能力,同时还需要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只要对生物学进行大概了解就可以,因为初中生物书中对生物知识的框架也只是进行理论上大致的概括;而到了高中后,则需要学生对高中生物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所了解与把握,同时对生物学中要求的各种实践技能都能熟练地掌握。虽然高中生的自学能力较初中生增强了,但是教师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需要教师根据书中的要求,结合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这是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更要求学生在学习高中生物的过程中把握初中与高中的内在联系,促进初中生物与高中生物的有机链接,这样会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与接受生物。
三、结论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初中生物与高中生物的教材知识进行有机的衔接,确保初中生物与高中生物教学的延续性,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黎凤娴.初中与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研究[J].珠江教育论坛,2010(2).
[2]王汉刚.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方式浅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5).
编辑 鲁翠红
新课程·教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