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平
(浙江省温岭市第四中学)
摘 要:实验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而对学生进行分组是提升实验效果的重要方法。分组实验能解决器材不足的问题,既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又能开展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分析当前初中实验分组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科学分组实验的有效策略展開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分组实验;有效策略;实验心理;质疑精神
实验教学可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初中分组实验存在实验前期分组随意、实验中期做而不思、实验后期匆匆收尾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实验教学效果,还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实验老师应当对分组实验不断探索,使分组实验更加科学化,达到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初中科学分组实验现状
1.实验前期分组随意
初中学生去实验室的机会并不多,也很少接触到实验仪器,一般都是老师操作给学生看,客观条件的制约加上有些老师对实验教学不重视,导致初中的实验分组欠缺合理性和科学性。学生得知要去实验室做实验是一件很兴奋的事情,因此和自己关系比较好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而老师在进行实验小组划分的时候,通常都是依据座位进行划分,同桌的两个人为一组。这些分组方式比较随意,每个组的操作水平和实验程度也是参差不齐,有些小组做实验的时间绰绰有余,而有些小组做实验的时间不够。
2.实验中期做而不思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将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给学生,是为了让学生透过实验的现象了解实验本质,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而掌握书本上的概念和理论。但是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将注意力全部用在“观察”实验现象上,而没有通过现象进行思考。还有些学生只是按照书本或者老师说的步骤去重复实验,而没有考虑实验中现象产生的原因。甚至有些学生没有观察到书本上出现的实验结果时,也没有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这种做而不思,观而不知的实验过程,大大降低了实验的预期效果。比如,对于二氧化碳的制备这个实验,有些学生只知道混合石灰石和稀盐酸、碳酸钠、稀硫酸,但是不仔细观察气体产生的特点,没有思考气体产生不同情况的原因,这种实验过程毫无意义,学生没有从实验中获得启发。
3.实验后期匆匆收尾
很多初中学生对实验不重视,做实验前没有进行充分预习,以至于做实验时跟不上老师的讲解速度,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干脆在一旁当起了旁观者,看着别的学生做实验,很多学生都是一边做实验一边对照课本,照葫芦画瓢,而实验时间有限,导致实验课结束时还有部分学生实验没有完成,还有些学生为了完成实验任务而匆匆收尾,并没有看到预期的实验效果。而这些学生在实验课结束后通常都是一窝蜂跑出实验室,留下一堆烂摊子不闻不问。这样不仅不能达到实验教学目的,还给实验室老师带来了更多的工作量,加重老师的负担。这种匆匆收尾甚至不收尾的实验,对实验课的教学产生不利影响,也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发展造成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初中科学分组实验的有效策略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实验心理
学生的学习心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初中学生存在较多的不良心理。第一,敷衍心理。很多初中老师对实验教学并不重视,导致很多初中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敷衍心理。实验教学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去发掘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而掌握和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但是很多学生仅仅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认为做实验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导致实验过程中经常出现“做而不思,观而不知”的现象,这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第二,主观臆测的心理。很多学生由于事先看过课本或者实验手册,对于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掌握的一清二楚,但是实际实验过程中,往往实验结果和书本上预期的实验结果存在一定偏差,例如,化学实验中很多化学试剂的量不一样,导致的结果就会完全不同,因此,同样的实验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而很多学生因为事先知道了实验结果,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常常存在主观臆测的心理,这是实验中必须要克服的不良心理之一。比如,在“学习简单包扎”的实验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了解简单包扎的方法。一些学生认为这种实验知识看看录像,简单模仿而已,敷衍心理比较强,而且没有掌握包扎的要领,所以出现了多种错误。对此,教师需要纠正学生的态度,让学生通过图解和视频等形式掌握包扎的要领,避免让学生主观臆测,采取错误的包扎方法。实验老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对实验教学加以重视,可以通过实验过程中提问题的方式来引起学生对实验教学的
重视。
2.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意识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实验教学同样也如此。实验老师应当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当前很多实验老师面临的难题,实验过程一般都是设定好的,实验方案也是唯一的,实验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实验目标和原理都是固定的,因此很多实验老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跟着老师的讲解步骤一步步完成实验,思维空间受到了限制,实验过程按部就班,学生也就失去了自主探索和自主思考的机会。实际上,实验老师应当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并且通过实验现象自主展开,这样不仅能够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实验老师在实验开始前,要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产生的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并且鼓励学生在原有实验基础上进行创
新,不能仅仅按部就班地模仿书本上的实验步骤,要适当改变实验条件,观察不同条件下出现的不同实验效果,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样就能将实验教学的性质转换过来,由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精神。
3.分组方式要科学合理
当前初中实验分组方式较为随意,学生都选择和自己关系比较要好的同学分为一组,或者老师直接安排同桌两个人为一组,
导致每个实验组的操作能力和实验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实验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在实验分组上要做到科学合理,保证实验教学的效果。
笔者认为,实验老师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分组:第一,实验能力。实验老师在分组的时候,可以按照学生实验能力的不同进行分组,将学习认真踏实的学生和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分在一组,因为平时看起来外向活泼的学生,往往有着较为开阔的思路,而且有着较强的动手能力,这些学生和认真踏实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可以相互取长补短,提高实验效果和实验教学质量。第二,学习方式。实验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学生的思维品质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喜欢思考,而有些学生喜欢动手,将这些学生放在一个小组,可以相互促进,调整好彼此的关系,通过接触和磨合,思想上逐渐擦出火花,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分组实验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本质,从实践中获得真理。因此,实验老师应当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实验心理,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旭东.探索利用初中科学课拓展学生知识内容的途径[J].学周刊,2016(10):3-5.
[2]张伟林.初中科学作业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15(11):5-7.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