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天英,李冰芸
网络交际表情符号的语用功能分析
卓天英,李冰芸
网络交际中的表情符号相当于面对面交际中除声音、行为外的非言语行为,是重要的辅助交际手段。从语用学的角度,以网络交际中的语料为例,探讨了表情符号在网络交际中的语用功能。研究发现,表情符号的语用功能主要有表达情感和态度、自我充实、显明意图、创设交际语境和营造交际氛围。
网络交际;表情符号;语用功能
网络交际是现代社交生活的一个重要事实,“数字化交往”已经成为21世纪社会成员的一种生存常态[1]3。在网络交际或“数字化交际”中,信息主要由文字和网络表情符号来传递(这里不考虑网上视频电话)。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网络表情符号的研究讨论颇多。例如,国内学者叶菁[2]通过对论坛中的表情回复统计来研究了网络论坛中表情符号的应用特点。余光武、秦云[3]从语言学角度探讨了网络表情符号的本质、生成及理解的认知过程。李佳[4]从模因论的视角解释了网络表情符号流行的原因。国外学者克里斯特尔[5]23介绍了网络表情符号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Dresner和Herring[6]认为在网络交际中,表情符号有时只表示情感状态,而不是情感本身。Francisco Yus[7]166指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使用表情符号是网络文字口语化的策略之一。我们通过学术期刊网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发现国内的研究主要介绍概念及特点,从传播学、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视角进行了研究,但对网络表情符号结合语料深入探讨其语用功能的专文则很少。本研究简要概述网络表情符号的产生与发展,并结合网络交际中的语料,重点分析其在网络交际中的语用功能。
1982年9月19日,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在电子公告板上第一次输入了一串ASCII字符“:-)”和“:-(”。他建议用“:-)”表示笑话,用“:-(”表示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7]171。表情符号因此而诞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交际的需要,网络表情符号快速地变异繁衍,且发展迅速。只不过这种发展并非是一个更替过程,而是各种表情符号在当今网络交际中的共存。这里参照和飞[8]对表情符号的分类,对其进行修改和补充,表情符号的发展大致分为4个阶段:字符构图期、系统表情符号期、用户自定义表情符号期、动画及主题表情期。
(一)字符构图期
网络语言缺乏面部表情的表达、手势、身体姿势和距离的约定(举止神态学和空间关系学),而这些在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态度、缓和社会关系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网络语言的这种约束在其发展的早期就被注意到了,从而引入了面部表情集“笑脸”[5]23。它们是一些用来表达面部表情的键盘字符的组合,最典型的表情符号有:“:-)”(微笑)、“:-(”(不悦)、“;-)”(使眼色)、“:-D”(开心)、“:-P”(吐舌头)。此外,日本的颜文字也属于这类,如:“()╭”(飞吻)、“()”(高兴)。
(二)系统表情符号期
系统表情符号是指聊天软件自带的表情符号。这个时期的表情符号已经不仅限于纯粹的面部表情,还添加了动植物、物品、手势、身体姿势等表情。这就使得表情符号变得更加直观形象,所表达的情绪也更加丰富。QQ表情符号如图1所示。
图1 QQ表情符号
(三)用户自定义表情符号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趋进步,网民及技术人员已不再满足于系统定义好的符号,他们开始自己在网上下载图案或人物夸张的表情,再配上文字或制作其他自定义表情符号。这些表情符号显得更加搞笑,也使网络交际变得更加轻松、幽默。自定义表情符号如图2所示。
图2 自定义表情符号
(四)动画及主题表情期
随着表情符号的广泛使用与时间的推移,静止单一的表情符号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表情符号添加了Flash技术,产生了动画效果,其视觉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增强了传情达意效果。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节日或特别时期的主题表情符号(如开学季),以渲染节日气氛。动画及主题表情符号如图3所示。
图3 动画及主题表情符号
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人们主要通过有物质语音的有声语言来进行言语交际。与此同时,人们往往会通过声调、音量、停顿、犹豫等副语言,以及手势、肢体语言等来进行辅助交际,我们把这些统称为可感知的非言语交际或非言语行为。林大津[9]226将非言语交际或非言语行为内涵概括为非言语交际系统。如图4所示。
在网络交际中,人们通过文本和表情符号进行交流、传情达意。网络交际中的文本就相当于面对面交际中的有物质语音的有声语言;而网络表情符号则相当于面对面交际中除声音、行为外的非言语行为。在面对面的互动交际中,非言语行为有有意和无意之分。例如,一个身体颤抖、双手冒汗的人说:“我很紧张”(身体颤抖和双手冒汗属于无意的非言语行为)。又如,一个人把食指放在嘴上说“安静!”(把手指放在嘴上属于有意的非言语行为)。
在以文本交流的网络交际中,也有有意和无意的非言语行为之分。不过,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经常是有意为之,是一种重要的辅助交际手段。下面主要讨论意图性网络表情符号的语用功能。
(一)表达情感和态度
表情符号一词的英文为emoticon,是由emotion(情感)和icon(图标)组合而成。从词的来源可得知其与情感相关,即是表达情感、情绪的图标或符号。例如,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爆炸事故中,为向消防官兵致敬,网友@妖妖小精13日上午在微博上传了一幅调色的韩国漫画——世界上最帅的逆行,感动了无数网友。从漫画中可以看到,在一条隧道中,身着黑白色衣服的行人奔涌出来,而一名身穿橘黄色消防服的人背着氧气罐步履坚定地反向而行。画面中,逆行的橘黄色背影显得格外醒目。当行人匆匆撤离危险之境时,消防员却义无反顾地“逆行”朝着危险走去,无数网友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在这条微博后面长达3 000多页的评论中,最突出的无疑是表情符号,如大拇指、祈福的双手合十、奔涌的眼泪、红色的心、破碎的心、燃烧的蜡烛等。仅仅看这些表情符号,我们就能想到网友们内心的复杂感情。这些表情符号表达了网友们对消防官兵的钦佩、敬仰和赞扬;对事件的发生感到惋惜、伤心和悲痛;对遇难者的哀悼;对遇难者家属以及幸存者的祈祷和祝福。
需要指出的是,许多脸部表情符号或者说所有的表情符号似乎不止表达一种情感,事实上的确如此。例如,“;-P”在不同的语境下,其含义可以是“取笑”或“调情”或“讽刺”,所有这些只是情感状态,而不是情感本身。又如,大家熟悉的使眼色“;-)”,在一般情况下,其表示使用者在开玩笑,然而开玩笑并不仅仅与一种情感状态有关,人们在高兴或伤心时都有可能开玩笑[3]。换句话说,某一表情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可能是多义的,且有的表情符号所承载的信息可能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或含糊性,但使用中该表情符号的选择及其意义的理解具有语境顺应性,因而理解话语时听话人必须进行语用加工。
(二)自我充实
在面对面的交际中,说话人会自动附加一定的额外话语,进行相关信息的自我充实。在网络交际中,言语交际和表情符号经常相继出现。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话语表达之后使用或添加表情符号,这时表情符号具有“附加信息”属性。从句法结构来看,类似下面例句中的表情符号是多余的。a.I am very happy today:-).b.Yesterday I had a terrible day:-(.
但从语用功能角度来看,在多数语境中具有“附加信息”属性的表情符号并非多余,即使他们表达的意义和其前面的话语意义一致。从言语行为角度进行考察,将说话人提供附加信息的过程视为信息的自我充实过程,以弥补听话人的某一信息空缺,从而实现信息的局部或完全对称,或通过附加信息顺应人际关系,实现语用缓和等。具有自我充实功能的附加信息具有信息充实功能和非信息充实功能(人际功能)[10]。我们认为出现在话语后面的表情符号具有信息充实功能和非信息充实功能(人际功能)。例如,
(1)
(2)
(3)
在例(1)中,聊天发起人所发的“高兴”表情符号就是话语“很开心”的具体形象化,如同在面对面交际中,有人跟你说他或她很高兴,是脸无表情还是脸带微笑更让你感受到其高兴的心情?显然是面带微笑。因而可以说,例(1)表情符号自我充实后,让对方更好地体验其开心的心情。例(2)是朋友间的一组对话,说话者分别在话语“新生不军训”和“都是下午(的)课”后,使用了两个(注意是两个,而不是一个)“大哭”和“撇嘴”的表情符号。“新生不军训”和“都是下午(的)课”表达了聊天发起人怎样的态度,我们无法从话语中得知。“大哭”和“撇嘴”表情符号对其话语传递的信息进行自我充实,即抱怨新生不军训和对课程都安排在下午不满,两个相同的表情符号增强了不满情绪的程度。以上这些表情符号具有信息充实功能,重复或多个相同的表情符号增强了语句的显义,从而增强了语句的语境效果。
Verschueren在语言顺应论中指出,说话人的语言选择就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11]174。这必然涉及说话人实施信息自我充实的言语行为,如特定语境下说话人附加一定的关联信息,其目的可能在于缓和人际关系[10]。在例(2)中,交际双方是朋友,听话者就随意开了一个玩笑,说这样早上就可以睡懒觉了,同时发了一个“坏笑”表情符号。“坏笑”表情符号降低或消除了话语所产生的负面效果,实现了人际交往的语用缓和。这体现了附加表情符号的非信息充实功能,即人际功能。
表情符号的自我充实有时甚至可以改变话语的含义,传递与字面意思相反的信息。例(3)中的话语“只有你这样的傻瓜才会做那样的事”,字面上表达的是批评和讽刺,但“天边的云”(网名)紧接着发了“眨眼”的表情符号,其暗示该话语表达的是反语。该表情符号的附加信息不仅具有信息充实功能,还具有非信息充实功能(人际功能)。“三石的小棉袄”(网名)正确领会了“天边的云”的话语,笑了。表情符号的使用避免了误会、冲突,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三)显明意图
人与人之间是如何进行交际的?说话者如何说?听话者又如何听?Sperber和Wilson[12]163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从说话者的角度来说,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说话者总是尽可能明白无误地显明自己的意图,让自己的话语与当时的情境相关;从听话者角度来说,交际是一种推理过程,即听话者根据说话者所显明的信息,并结合听话者本身的认知语境,对话语信息进行语用推理,从而获知说话者的意义即交际意图,最终达到正确理解话语意义和实现成功交际。明示-推理交际由两个层面的意图构成:一是传信意图,向受话人传达某信息;二是交际意图,向受话人传达发话人的传信意图。
在网络交际中,表情符号可以代替语言文字,使用网络表情符号可免除更多的文字叙述,提高交流速度,更经济。人们通过使用表情符号这一明示行为向听话人显明某信息以及传信的意图。例如,下面QQ中的一段聊天:
图5 QQ聊天截图
从图5的聊天记录中可以得知,“布依”(网名)是TFBOYS组合易烊千玺的“粉丝”。“布依”很高兴地把易烊千玺将参加元宵晚会的消息告诉“青青”(网名),“青青”发了一个“哈欠”的表情,该表情符号显明“青青”困了、累了,或对易烊千玺将参加元宵晚会的消息不感兴趣的信息,此传信隐含了“青青”的交际意图,即不想继续聊或要下线了。而“布依”没有在意“青青”的明示行为,继续谈论着易烊千玺。“青青”只好接着发一个“再见”的表情符号,显明“下次见”的信息意图,进一步显明自己不想聊了要下线的交际意图,最后“布依”正确推断出“青青”的交际意图,终止了聊天。
(四)创设交际语境,营造交际氛围
语境是在交际中动态生成的。顺应论将语境区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前者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后者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下文[13]193。在网络交际过程中,文字是主要的交流手段(这里不考虑网上视频电话)。仅仅靠文字来进行交流的网络交往,虽然能打破空间的限制,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由于传播方式的限制,导致交往中声调、音量、停顿、犹豫等副语言、手势、肢体语言等非言语交际的缺失。网络表情符号可以辅助语言文字,创设网络交际语境,营造交际氛围。
图6 微信聊天截图
在图6的聊天记录中,甲发了一个“微笑”的表情符号作为开场白,为聊天创造了一个令人愉快、友好的聊天语境或氛围。接下来,乙使用了“倒下吐血”的表情符号,该表情符号生动形象地表明了乙非常忙,画面感实足,从而增强了语境效果。最后,甲发了一个“拥抱”的表情符号,表达关心和安慰,借“关心和安慰”来营造一个温馨的交际氛围。再如,在节假日人们往往会给亲朋好友发送表达节日祝贺的表情符号,这些表情符号可以烘托节日气氛,营造轻松祥和的交际氛围。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趋进步,越来越多的年轻网民使用动漫技术、小品语言、影视片断、流行音乐等时尚元素来制作网络表情符号。这些表情符号成为了网民之间调节互动气氛、营造娱乐氛围的一种工具,使网络交际变得更加幽默、轻松和愉快。
网络表情符号丰富了网络语言。从其产生和发展来看,我们发现网络表情符号相当于面对面交际中除声音、行为外的非言语行为,是重要的辅助交际手段。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其语用功能主要有表达情感和态度、自我充实、显明意图、创设交际语境和营造交际氛围等。网络表情符号的出现使网络交际更加便利化,但其使用具有语境制约因素,即便是同一个表情符号,在不同的话语语境中也可以传递不同的话语意义。因此,使用网络表情符号时须谨慎,避免产生误会、冲突,影响交际意图的实现。
[1]谢朝群,等.网络交际中不礼貌话语的建构模式及其语用机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2]叶菁.论坛中网络表情符号应用的理论阐释:新浪杂谈案例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
[3]余光武,秦云.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表情符号初探[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1).
[4]李佳.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表情符号流行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
[5]戴维·克里斯特尔.语言与英特网[M].郭贵春,刘全明,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6]DRESNER E,HERRING S C.Functions of the nonverbal in CMC:emotions and illocutionary force[J].Communication theory,2010(3).
[7]YUS F.Cyberpragmatics:internet-mediated communication in context[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1.
[8]和飞.从QQ非语言符号演变路径看人际传播的回归[J].传播学研究,2005(5).
[9]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10]冉永平.自我充实言语行为及其语用理据[J].外语学刊,2008(5).
[11]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 limited,1999.
[12]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
[13]何自然.语用学探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文汝)
H0-06
A
1673-1999(2017)02-0071-04
卓天英(1972—),女,学士,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用学和翻译学;李冰芸(1976—),女,硕士,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用学。
2016-10-08
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网络话语‘(不)礼貌性’的理论建构研究”(JA1207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