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静静
摘 要:传统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生命成长。本文主要阐述了基于生命关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分析小学语文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提出基于生命关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以生为本;生命关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6B-0025-02
教育应关注生命、彰显人文,将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基于生长点开展教学,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然而,部分教师将课堂视为自我展示的舞台,重形式轻内容、重预设轻生成,按部就班式的教学,囿于原定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不能出现任何“预料之外”,对学生的疑问、异议或视而不见,或匆匆打断。教师追求答案的“标准”性,始终“牵引”着学生往既定的答案方向走。教师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表达,他们的创造性被无情地扼杀。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不合时宜的教学设计,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刻意揣摩教师的想法,难以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
一、基于生命关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
(一)感受生命的丰富性
一是教学内容生活化。语文教学不限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应将其拓展至生活之中。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教师可以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触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以此为教学的出发点,让教学内容回归生活,引发学生的共鸣。二是教学活动生活化。生命化的语文教学不囿于静态的课堂展示,不局限于课前的“精心预设”,不满足于字词句篇的诵记,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建构,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成功的体验。
(二)尊重生命的独特性
学生的认知水平、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学习风格、个性特征等存在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别化的教育,灵活处理学生存在的差异。学生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存在着差别,教师要尊重学生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尽可能地分层设计,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教师要心怀宽容之心,要放大学生的优点,缩小学生的缺点,要以情感化学生的错误,要以善意引导其改正错误。
(三)珍视生命的自主性
教师要改变独霸课堂话语权的现状,树立生本理念,以教导学、以教引学,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将思考、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对教师的“教”提出疑问。教师要关注生本对话,要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获得多方对话的能力。教师要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中心,引导学生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动。
二、小学语文人文关怀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认知与情感彼此分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演变为“知识课堂”,将工具性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忽视了情感因素对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忽视了文本真、善、美的深入挖掘,学生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体验不到生命带来的愉悦,他们缺少耐挫力,或表现为消沉,或表现为激进,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引领学生步入文本,挖掘文本深处的情感,聆听作者的心声,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文本与生活疏离
阅读教学远离文本,架空分析,以练替讲,割裂了与生活的联系,沦为知识的讲座,显得“不接地气”。语文教学内容缺少生活元素,教师以成人的思维去解读,以自己的理解替代学生的感悟,学生难以感受文意。
(三)重预设轻生成
教师过于注重教学预设,忽视了生命可能性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受到抑制。在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彼此相依,缺一不可。如果没有预设,课堂就会偏离教学目的,教学过于随意。但如果预设过多,就会限制了课堂动态化的生成。教师牵着学生读文本,或亦步亦趋地跟从媒体,教学缺乏灵活性,当课堂出现“意外”时,会马上“纠正”学生,预设的痕迹过于明显。
(四)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过于单一,仅限于成绩一个维度,忽视了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客观评价;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以知识传授作为课堂教学的根本特性,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的评价;教师过于注重量性评价,课堂教学变得千篇一律,缺少新意。
三、基于生命关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整合目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达成三个目标维度:一是建构知识,并将知识内化为语文素养与基础学科能力;二是加强学法的引导;三是引导学生自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习的生活习惯,提高审美情趣。教师要整体把握单元目标,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四篇课文都与“人间真情”有关,分别歌颂了爱国、爱岗、爱社会的伟大精神。从《负荆请罪》中体会廉颇知错就改、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从《最后的姿势》中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从《船长》中领会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从《爱之链》中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教师要通过组合的方式对目标进行整合,使目标更具结构性。如在《姥姥的剪纸》一文学习中,教者将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层次:一是初识文意,学生借助于工具书、教材注解理解生字词,提高查找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反复体会,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了解后,要通过反复品味语言,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三是体悟情感,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及对“我”的浓浓亲情,感悟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二)融合视域
传统教学中,有意义的生命活动被枯燥的认知活动所替代,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考而学,他们被困于知识世界之中,生活被疏远、生命被漠视。在沉闷乏味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被动教,学生被动学,原本富有生机活力的课堂变得了无生趣。教师要建立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体验中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
1.巧设情境,由境入情。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拓展教学思路,让学生自悟文本。如在《九寨沟》教学中,很多学生没有游览过九寨沟,教者播放九寨沟的音乐碟,让学生品析词句,从“插入云霄”“银光闪闪”中感受雪峰高耸、皑皑白雪在阳光下银光闪烁的景象。
2.发掘情感,以情导情。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是编者独具匠心的编排,有着深刻的思维内涵,有鲜明的价值观,教师要带领学生讨论重点段落、品味关键词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如在《第一次抱母亲》教学中,教者让学生讨论,“‘我为什么会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睡觉?”学生通过阅读,品味到“我”对母亲的误解,品味到母亲对我的爱,品味到“我”以抱母亲睡觉的方式感恩。学生的思维随着讨论交流逐步走向深入,感受到母子間心灵的碰撞。
(三)动态生成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封闭,教师按预设的教案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标准”不一致时,教师就会批评指责。当学生有疑问时,教师会置之不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拓展视野、重构知识、达成理解、培养情感。师生、生生、生本交流中出现的“智者见智”是难得的资源,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启发,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才会使课堂在信息分享、思维碰撞中,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生命关怀,关注学生成长发展,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让语文课堂彰显生命气息,追求知识价值与生命情感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肖川,徐涛.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
[2]程艳红.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
[3]何芳.论生命视角下的幸福教育[J].中国德育,2008,(2).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