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杨带
【摘要】《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塑造小学生的情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和态度,以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一时期学生的世界观和自身意识都处于未成形的启蒙状态。教师的有效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否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内心情感,是事关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关键。而情感教学又是近年来新课程极力倡导的一个主题方向,所以,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是品德课老师的一直追求。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情感教育 塑造品德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080-0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认知、激情、明理、导行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四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情感是其道德信念 ,道德力量,道德准则有血有肉的心脏。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更要注重情感教学,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塑造品德。如何使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真情荡漾呢?以下是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情在教师的语言艺术中点燃
有人认为,一节有深度,有温度的品德课都有一个共同点:老师的语言艺术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营造一个巨大的情感磁场,牢牢地吸引每一个听课的老师与同学,激发他们的丰富情感体验。
例如,在《地球上的红飘带》一课教学中,导入时有我有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就是这支红军队伍创造了一个人与天斗的奇迹,这个奇迹有一个伟大的名字是什么呢?老师激昂的话语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又在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后我深情地讲述:就是在这条险路上,红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感人泪下的故事,短短的一句话却起承转合,舒缓而又沉重的叙述,激发深埋在学生内心深处红军战士的崇敬和敬畏之情。讲完故事后,我深情地引导说:红军长征时物质的缺乏是最大的困难,他们没有吃的,就吃草根,树皮,甚至是粪便里没有消化的青稞粒,听了很恶心,为什么他们要吃呀?学生的情感闸门为之打开,不同的理解从学生的口中涌出,实现了与“历史人”真实地进行对话。不知不觉中走进历史,感同身受,与“历史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二、情在师生的心灵对话中流淌
品德课教学是走进心灵,平等对话的艺术。课堂标准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围绕教材提供的话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老师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实现与学生心灵对接,在平等的对话中触动学生,感染学生,进而牵引学生——心动、情动、行动,提升学生生命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诚信的回报》这一课,曾与学生有过这样的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
生:表里如一的人。
生:说到做到的人。
生:不撒谎的人。
师:是呀,人无信而不立,一个真正的人是恪守承诺的人。老师也不禁想起一个成语故事“一诺千金”。
师:为什么有人说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生:因为季布守承诺。
生:因为拥有诚信的品质比黄金更珍贵。
师:是啊,黄金天价,诚信无价,可见诚信的人是品德高尚的人,选择这样的人与大家做朋友,你愿意吗?
生:愿意。
师:那我们一起寻找我们身边的诚信达人吧!
师生间平等、真诚的心灵对话,将教学推向高潮,教师善于聆听学生,引领学生至善,立真,求美,与学生彼此感受,情意相融。
三、情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涌动
小学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历史、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是以散点的形式呈现,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品德和科学性而设置。老师常被这些知识点“迷乱”,在教材处理时,常常是理性有余,把知识讲得多、全、细,而情感缺欠,把历史、地理知识为品德发展服务的教学目标忘得一干二净。如何做到“入理切情”,“融情于历”,使课堂彰显人文性,达成知识与情感的统一呢?就需要老师创设特有的情感环境,使学生融入角色,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情理情历交融”的境界。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人类共同的家园》这一课时,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一些基础知识,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球面貌的多姿多彩,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我运用书本,图片、PPT、音乐等形象地介绍地球美丽风光,创设如下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一起穿越地球的七大洲、四大洋去观光旅游吧。(随着优美的音乐,蔚蓝的海疆,苍翠的原始森林,高竣的山峰,洁白的冰雪世界,在屏幕中一一呈现,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赞叹)
师:各位旅客,愉快的旅程结束了,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生: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好好保护她!
生:我喜欢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大森林,我们要好好保护她!
生:我喜欢纯洁的冰雪世界!
……
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情感的兴奋点,不仅对美丽的地球所震惊,脸上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赞叹、热爱之情。
在教学《地球上的红飘带》这一课时,我精选了其中最典型的两个历史视频《过草地》、《爬雪山》,努力使静态的历史“活”起来,激发学生最深处的情感。学生通过一串串震撼人心的画面,直观地了解长征途中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阻,以及想尽办法克服的坚定信念。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支红军队伍,虽然衣衫单薄、空腹赤脚却依然坚忍不拔、百折不挠!
实际上,历史、地理知识本身就是有血有肉的,蘊含丰富的情感,需要师生共同去挖掘,去感受,去体验。
四、情在老师的现身说法中共鸣
现身说法,是指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例子说明道理,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心灵,与学生同欢乐,共忧愁。而小学生最具“向师性”,老师的现身说法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有感染力。因为情感是最具感染性,相通性,学生的情感通过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得于激发,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人的目的。
自己在教学《不可丢掉的传家宝》这一课时,学生虽然知道节俭是不可丢掉的好品质,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同学都有浪费行为:吃了一口面包就丢掉,父母做的饭菜不合口味就乱发脾气,没必要的东西也乱买。我借此机会向学生讲述自己童年的时候,老实父母如何早出晚归,省吃俭用,供养五个孩子上学。讲到动情时,自己也哽咽了,进而告诉学生:天下父母为了孩子穿好的,吃好的,他们也在精打细算,只是家里的孩子体会不到,受我的情绪感染,学生也纷纷表示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多体谅父母,师生的情感就在此得到共鸣。
由此可见,现身说法是一种知心朋友式的交流,让学生多了信任感,平等感,和亲切感,拉近师生的距离,进而达成情感教育的目标。
有人言: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充分说明了情感教育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学生一点一滴的情感内化牵动着教育者的心,也是检验一节课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之一。而学生情感的生成又与教师所投入的情感因素,所营造的情感氛围紧密相关。只有以情动情,以情育人,才能内化学生的品德、人格、行为,进而打造师生共情的品德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出版.
[2]陶元红:《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施探讨》[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出版.
[3]傅道春:《教育学-情境与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4]李小融:《教育心理学》[M],四川出版集团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