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通识课程体系顶层设计与思考

2017-06-05 05:34童革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6期
关键词:通识人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005-02

一、全人教育理念与通识教育的内涵

全人教育是指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以培养完整个体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它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强调经验和个体之间的合作。

“通识教育”一词最早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lib?鄄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应该建立在全人教育理念下,造就具备通融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高素质人才的文明教育和人性教育,以提高高职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从而“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通识教育应该建立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发掘学生终生学习的潜力。

二、国内通识教育普遍存在的误区

不是把通识教育课程看成是主要课程和基础训练,而是把它看成仅仅是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因而缺乏对通识教育的“共同核心课程”的设计,仅仅是片面追求不断扩大通选课的范围和数量,似乎通选课门类越全、课程数量越多,通识教育就搞得越好。

通识教育的课程变成了各个专业的概论课。课程很多,学生自由选择度都很大,但实际上这种概论课式的通识教育没有多大意义。

三、全人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通识课程体系顶层设计与思考

(一)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1.整体构建,系统思考

一方面,高职教育学制短、技能培训任务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大量开设跨度大、深度广的通识课程,而应在建设少而精的通识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结合专业教学、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熏陶开展人文教育,重视实践体验及养成教育,在认识自我,学会生活与学会生存的体验中,贯穿做人、做事的教育。

另一方面,系统设计必修课、选修课、社团活动等,避免课程设计的随意性,注重课程设计的全面性、衔接性与实效性,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

2.关注人文,“全人”本位

全方位打造完整的、真正的“人”而非“产品”,回到人之为人的根本,把人视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造就具备通融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把人视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努力摆脱工具性思维的束缚,避免过于功利化、实用化,大力加强通识教育,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以提高高职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

3.因地制宜,宁缺勿滥

因地制宜,构建校本化通识课程体系。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不可能“千人一面”,课程的开设必须充分考虑学校课程资源、师资等现实条件。不同的学校应根据各自所处的地域文化、行业优势、专业特点、师资条件等恰当选择与组合,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即便是借鉴其他高职院校的通识课程,也应注意其校本实施。

因地制宜基于地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的民族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通识课程体系顶层设计与思考

既然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素质教育,这种教育既需要冰山下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基础,同时也需要生活中的养成、应用与熏陶,因此有必要在合理设计通识课程的基础上,适当设计活动课程及潜在课程,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社团活动及文化校园等全方位设计与建设。

根据我院办学宗旨、学生实际与培养目标,结合本地地域文化与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将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为通识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三大模块。三大模块课程设置如图所示:

1.通识课程包括基础通识、博雅通识和生活通识

基础通识也是公共必修课,包括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思想政治、军事体育、心理健康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包括职业通用能力、计算机、英语等。其中职业通用能力是我院开设的一门校本课程,将除计算机、英语之外的六大职业核心能力建设为一门课程,分六个模块进行教学,这六个模块分别是:与人交流、自我学习、信息处理与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等,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双创意识”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博雅通识,是文化讲堂,包括文学与文化、历史与人生、艺术与现代生活、国学思想、自然与生命科学、旅游与人文地理、法学绪论、影视欣赏、音乐欣赏、美术欣赏等,以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

生活通识是选修课,供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与需要自由选择,回归“人之为人”的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从形象与气质、艺术与修养、健康與养生、演讲与口才、生活与技能五个方面开设,全方位打造完整的“人”。其中形象与气质类课程有:瑜伽、形体舞蹈、形体礼仪、服饰搭配、时尚化妆技巧、生活礼仪;艺术与修养类课程有:插花、茶道、焚香、挂画、摄影艺术、国学经典、爱情心理、艺术欣赏(音乐、美术、影视)、歌唱技巧、古筝、围棋、书法、太极、柳州文化景观导览;健康与养生类课程有:美容与养生、咖啡、西点制作;演讲与口才类课程有:朗诵技巧、演讲技巧;生活与技能类课程有:家政、家电维修、园艺、十字绣制作、丝网花制作等。

2.活动课程包括读书会、艺文大赛、社团活动

活动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包括读书会、艺文大赛、社团活动等。读书会我们采用“听听吧”的形式,也就是在学院图书馆书吧举办每月一听的“听听吧”,根据不同的主题由不同的老师主持,向学生每月推荐一本好书,以促进学生读书的热情。艺文大赛是组织不同学段的学生有步骤地进行诗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礼仪大赛、话剧比赛等各项才艺比赛。社团活动则由学生自主组织,自主聘请老师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营造积极自主的活动氛围。

3.潜在课程包括图书馆与文化校园

潜在课程重点在于图书馆文化氛围打造,以及包括校园环境、宿舍环境、办公室环境在内的文化校园氛围的营造等。

全人教育理念下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回归人之为人的根本,全面打造完整的人,避免课程设计的随意性与片面性,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校园生活、社会实践等不同层面促进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的有机融合,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唐少清.全人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J]社会科学家,2014

[2]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周明星.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30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

童革(1986年10月-),女,汉族,湖南涟源人,大学本科,硕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猜你喜欢
通识人文课程体系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