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是近年来新整合的课程,也是新疆高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该教程在内容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相关教学研究和改革方面的成果也较少。结合实际教学工作,本文探讨了一些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补充教材,增强授课实效性、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新疆历史 教材分析 课程教学 教法新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003-02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2007年由新疆教育厅组织专家编写,专门在新疆高等学校开设的地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一门必修课程。《教程》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对象是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1]《教程》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核心课程。
一、《教程》研究现状分析
《教程》自2007年开设以来,新疆高校教师就对《教程》教学改革陆续做了一些研究探讨。由于《教程》仅是新疆高校开设的地方性课程,因此,目前对《教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基本上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
比如,王学利对专题化教学模式、探究化教学模式以及多媒体教学模式在《教程》课中的应用作了探讨。[2]张建军对《教程》中一些理论问题阐释不清, 观点模糊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补充了一些最新理论成果。[3]杨玲、张生辉对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研究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在《教程》改革中的应用作了探讨。[4]孙厚明、梁蓉结合教学实践,从新疆历史、民族理论与政策和宗教理论与政策几个方面阐述了教学及相关问题的理论思考。[5]许文艳从分析《教程》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入手,探讨了开展专题化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6]古力孜拉·克孜尔别克结合学生在学习《教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利用新疆各地区民族与文化资源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方面也要根据民汉差异、专业差异,做到《教程》教学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结合。[7]杨俊英则针对《教程》课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整体设计实践课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实践课保障机制,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的对策。[8]
从目前对《教程》教学改革的研究状况来看,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对《教程》教学改革的探讨,过多侧重形式,基本上没有涉及到《教程》教改深层次的问题,始终没有跳出课本的范围。比如,对不同历史时期新疆与中国关系的讲解,如若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某些结论,而不把与之相关的重要历史线索讲清楚、讲透彻,不论教学方法怎样变换,学生的认知始终还是停留于表象化的知识,无法对相关理论问题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其二,对《教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不能很好地与新疆的现实状况结合起来,多属就教材论教材的探讨,理论讲授与社会现实问题脱节,或者是过多强调教学形式的改革,而常常忽略对《教程》教学实效的思考。
二、《教程》存在问题分析
《教程》整合了原《新疆地方史》、《科学无神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三门新疆高校地方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优点。《教程》内容丰富,思想性、政策性和实用性较强。[9]但从整体内容设置来看,本课程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程》中关于新疆历史、民族与宗教三部分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在《教程》十章内容中,关于民族的部分就有五章(即四至八章),如若再加上第二章(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聚居与开发的地区)和第十章(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那么,讲授民族的内容就有七章之多。相比较而言,讲授宗教的内容只占两章(第二章和第九章),而新疆地方史的内容仅有一章(即第一章)。
(二)《教程》与新疆现实问题联系不够密切,一些时政热点、重点问题以及最新理论成果没有得到及时反映。比如,对2009年之后(尤其是“7·5事件”以后)新疆地区“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以及依法对“三股势力”的严厉打击,新疆当前的区情(反恐维稳、依法治疆、一反两讲),全国19个省市对口援疆,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新疆自治区党委八届八次会议等时政重点问题。
(三)《教程》涉及内容较为博杂,体系逻辑性不强。《教程》对新疆历史、民族与宗教的论述,各部分内容相互独立,且较为简略,缺乏史料案例,不够清晰。在对新疆地方史与民族宗教政策阐述方面,对有些问题的论述仅有结论,缺少论证依据,知识要点系统性不强,理论阐述不够明确、透彻。这就表明,仅凭教材去教学,我们这门课的目的还不能完全达到,大量相关理论有待补充。[10]
(四)《教程》中没有插图与实物图片资料。在《教程》所有章节中,均没有附带相关地图、插图以及图表等辅助资料,这可以说是《教程》编写的一大缺憾。比如,在学习不同历史时期西域与内地的关系时,如若不借助历代地图,仅按《教程》中的理论进行讲授,不仅不够直观、明确,而且学生也很难清楚理解“西域”与中国在地域上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程》课的教学效果。
(五)《教程》缺乏配套参考用书,这也增添了教师授课的难度。由于《教程》涉及内容非常宽泛,既包括历史学、又包涵民族学和宗教学,因此,就對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常来讲,由于受专业的限制,况且也缺少配套指导性资料,以致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在授课时往往会侧重某一方面。
三、《教程》教改创新设计
由于《教程》编写于2007年,该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起步相对较晚,相关教学研究成果和教学改革成果非常少见,加之该课程仅在新疆高校范围内开设,可借鉴的东西不多。根据《教程》设置的授课内容,本文着重探讨六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期能够提高授课时效性。
现对六种教法在《教程》授课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分别说明如下:
(一)大专题教学法
专题教学是自治区教育部门近年来一直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但从目前对《教程》专题教学的研究状况来看,仍属于对《教程》原有章节的简单重组,然后再以“专题”命名之,也就是说,仍是一种形式化或表层化的专题教学。
由于《教程》各部分内容所占比例不够合理,為使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国家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国家的宗教政策三部分内容所占比例相对均衡,本文设计了“大专题教学法”。此处所探讨的“大专题教学法”,并不是对《教程》原有章节进行简单重组,而是对《教程》整体内容重新整合,设置成系统化、条理化的“专题”。依据《教程》内容,划分为新疆地方史、新疆民族发展史、新疆宗教演变史、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不同专题。并根据专题设置的需要,对每个专题补充大量的材料。以讲授新疆地方史为例,在这一专题中,就需要补充不同时期的中国政区图,大量的文献史料、数据图表、考古资料以及视频材料等,以弥补《教程》中知识要点分散、缺少图表和实物资料的弊端。通过大专题教学法就可以把《教程》中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化,也可以把每个专题讲清楚、讲透彻。
(二)《教程》与新疆现实问题结合教学法
由于《教程》跟不上变化了的形势,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就需补充大量的材料,结合新疆现实问题、时政热点、重点问题进行讲授,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针对“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和危害性的认识,既可以结合新疆“7·5事件”以来所发生的多起暴力恐怖事件以及所造成的严重社会危害进行讲授,也可结合当前新疆的区情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精神进行讲解。此外,还可以播放一些反映现实问题的案例视频材料,比如,组织学生观看专题片《谎言包装下的“迁徙圣战路”》,通过真实的案例材料(“去极端化”教育),使学生加强对“宗教极端”的了解,深刻认识当前新疆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现实情况和严峻形势,教育学生要擦亮眼睛,明辨是非,提高警惕,不受宗教极端思想的蛊惑,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
(三)《教程》与新疆历史遗址结合教学法
把《教程》与新疆历史古迹和遗址结合讲授,在《教程》授课过程中,穿插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古迹。比如,新疆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不同时期的历史遗址和文化景点也很多,这对《教程》教学来讲也是非常宝贵的材料,教师在授课中如能充分加以利用,就可以把《教程》课讲“活”。以吐鲁番的历史文化景点为例,吐鲁番地区有吐鲁番博物馆、高昌故城、交河故城、阿斯塔纳古墓群、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吐峪沟石窟、火焰山、郡王府、苏公塔以及别具特色的灌溉工程——坎儿井等景点。[11]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涉及新疆的历史、民族、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结合历史文化遗产,对《教程》教学非常有益,可以说是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自然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程》与西域人物故事结合教学法
把不同历史时期西域人物故事穿插到《教程》授课之中,这种方法也是本课程教改创新之一。历史是由人物活动以及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构成的,对《教程》的讲授,也要结合不同时期著名人物的活动及其事件进行讲解,这样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两汉时期(公元前202—公元220年)为例,曾在西域活动的著名历史人物就有两次出使西域的张骞、两位和亲乌孙的汉家公主(细君公主、解忧公主)、著名的女外交家冯嫽、尽忠守节的苏武、军事家常惠、西域都护府第一任都护郑吉、经营西域三十年的班超、被誉为大汉军魂的耿恭等人。[12]这些历史人物的活动与故事,也涉及到两汉时期新疆的历史与民族方面的内容。又如,以玄奘取经的故事为例,多数学生对《西游记》几乎都能耳熟能详,但对唐僧取经的真实故事并不了解,在讲授隋唐时期的西域时,就可以把玄奘取经的真实故事穿插其中,以此为线索讲述这一时期西域与内地的关系、西域的民族与宗教状况。把著名人物的历史故事融入到《教程》讲授之中,自然也会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还会增添《教程》课的趣味性。
(五)《教程》与新疆民族习俗结合教学法
鉴于《教程》中理论部分编排较多,而且仅靠单纯的理论讲授,学生根本不感兴趣。教师可以尝试把新疆的民族习俗穿插到《教程》授课之中。比如,在学习民族、宗教以及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等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熟知的一些民族风俗习惯,并以小组为单位(民、汉学生相互组合),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然后让不同小组查阅并介绍一些民族习俗(肉孜节、古尔邦节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进民、汉学生互通学习的机会,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民族、宗教与风俗习惯的关系等内容。这样既能把《教程》与新疆传统宗教文化习俗结合起来,也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兴趣。借助新疆的民族习俗,多媒体和视频资料,实现《教程》与新疆民俗、宗教文化多维度的互相切换,就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六)小课题调研法
小课题调研法也是本文探讨的教法之一,这一教法又称“实践教学法”。要调动学生学习《教程》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就需要有互动的主题,这些主题就是小课题调研的任务。近年来也有部分教师探讨过这种方法,但多是浅谈,缺乏深入研究。比如说,有的教师认为,“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参观博物馆、参观历史遗址、组织一些学生活动等实践项目。本文所探讨的“小课题调研法”,则是以《教程》为基础,以小组(通常5-7人)为单位,结合新疆各地的资源,深入调研一个小课题,自拟题目,调研课题由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完成,通过实践获取第一手材料,并撰写调研报告,制作成PPT在课堂讲解演示。这种“小课题调研法”既能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又可以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加深对《教程》的学习与理解。通过小课题调研,学生就会对所调研的课题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在《教程》授课时,也就有了互动的主题,也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四、结语
鉴于《教程》存在一定缺陷,这就说明,要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双边互动效果,就需要改革《教程》的教學方法,这是教学的需要,也是目前急需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授课是教学的核心,而课堂又是授课的重要途径,教学改革,就需要教师能够紧紧抓住课堂、围绕课堂、充分利用课堂,提高授课效率,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就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教程》这样的地方性课程来讲,教师更是要充分结合新疆的各种资源,适当补充相关材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持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13]。教师授课时,既要以《教程》内容为基础,又不必拘泥于《教程》的编写体例形式,而是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授课的时效性,达到《教程》这门课程设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9]杨发仁、徐玉圻主编.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M]. 新疆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学利.《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实效性探索与实践[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08(3).
[3]张建军.《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有关问题的思考[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6).
[4]杨玲、张生辉.《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法探讨[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0(3).
[5]孙厚明、梁蓉.《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相关问题的理论思考[J]. 昌吉学院学报, 2011(2).
[6]许文艳.《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专题化教学的实践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21).
[7]古力孜拉·克孜尔别克.《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 昌吉学院学报, 2013(3).
[8]杨俊英.《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认识[J]. 新课程研究, 2014(12).
[10]吴恒同、陶小平.《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1(1).
[11]王炳华. 吐鲁番的古代文明[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12]谷苞.新疆历史人物[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3]李瑞君、郑昆亮.《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设计创新探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3(5).
作者简介:
张新国(1980-),男,汉族,新疆阿勒泰人,博士(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新疆历史与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