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磊
[摘要]三民主义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之一,作者在省级课题研究中利用“原理仿习式”教学模式对三民主义理论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仿习实践与探究,实现了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原理仿习式 三民主义 教学设计
三民主义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之一。本课运用“原理仿习式”教学模式,即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哲学原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引入课堂教学。“原理仿习式”教学模式是作者参加省级课题《高中历史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G06268)项目构建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运用这一模式,旨在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仿习实践与探究,并在原有认知水平上,加深对三民主义的内容与作用的理解。
为了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的整体认识,使学生更好理解这一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笔者整合了必修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必修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选修二《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选修四《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等相关内容。这里呈现的《三民主义的形成和發展》教学设计,是对“原理仿习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化。
上课伊始采用情境导人新课,引导学生讲述孙中山与植树节的联系等。这种情境式导入旨在让历史融入生活,让学生走进历史,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热情。
探究1:三民主义是怎样提出的?此问题着重探究三民主义思想的实践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梳理三民主义形成之背景。
探究2:如何理解和评价三民主义?这一问题的生成,体现出对三民主义思想的准确理解和定位,对其在实践中所起作用作了铺垫。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可得出如下认识:民族主义——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民权主义——结束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核定地价,平均地权。对于评价,教师应提示学生抓住关键词即完整纲领、推动发展、指导思想等去理解记忆。
教师应强调:三民主义解决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建立政权的重大课题。孙中山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社会性质结合,将矛头指向阻碍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满清王朝及其君主专制,是近代民主革命第一次高峰。三民主义把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与民主革命紧密结合,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民主革命重要任务之一,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上述的强调补充,体现了对三民主义理论认识的深化。
探究3:三民主义的实践如何?理论的理解程度取决于社会的需要程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正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指导着中国民主革命的继续发展,体现了理论的现实意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从辛亥革命成功了又失败了两方面,引导学生梳理整合知识。
探究4:为何要发展三民主义?由上一问题的解决可知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就意味着三民主义理论存在缺憾,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整合其原因。同时教师应强调孙中山发展其三民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不懈的民主革命精神。
探究5:怎样发展三民主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作如下设计:通过列表比较新旧三民主义内容,设问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关系如何?
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和灵魂,属于民主革命继续之产物。新三民主义增加反帝内容,强调普遍民权与唤醒工农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之基础。如此看来新旧三民主义均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旨在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人民大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三者紧密结合,实现了他一生政治生涯的伟大转折。新旧三民主义不是割裂的,而是后者发展了前者的关系。上述几点归纳,深化了学生对新旧三民主义及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关系的认识,指出了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
探究6:新三民主义的实践又如何?此问题的设置,最终完成了由再理论到再实践的升华。回到历史本体就是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轰轰烈烈的开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腐朽无能,为此孙中山实现了思想的第一次飞跃;辛亥革命后民主革命受挫,共产国际及中共建议与帮助实现了孙中山思想的第二次飞跃;后来发表北上宣言,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这一过程也就是三民主义形成发展过程。笔者按照“原理仿习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教学理念,而这一模式的构建,对必修三的相关理论教与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