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华
摘要:语文中的微观察,更多指的是抓住生活中的一些小镜头进行细致观察后加以仔细描摹的一种小片段训练形式。这种片段训练法能够帮助学生擦亮观察的双眼,拓宽写作的范围,激活学生的词语积淀。在微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努力在“写什么”和“怎么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微观察;写作素材 ;写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B-0043-03
“写什么”和“怎么写”孰轻孰重?一直是作文教学中的争论焦点。笔者以为,两者如同作文指导的两条腿,必须同时兼顾,缺一不可。然而,在实施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却无法兼顾,要么以指导“写什么”为主,要么以指导“怎么写”为主。结果,学生的不少习作内容贫乏,谋篇布局漏洞百出,最基本的叙述方法也乏善可陈。如何处理好作文教学中这两者的关系?笔者以为,“微观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路径。
所谓“微观察”,即指导学生抓住某个瞬间,可以是惊心动魄的,更多的是平平常常的瞬间,进行细致的观察,如一个眼神、一次交流、一个动作、一刹那间的心理活动等等,将这些细节在脑海中慢慢“回放”,再进行细致的描摹。这种“微观察”的手法,对于指导学生“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平衡可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微观察,擦亮学生观察的眼睛
基于“微观察”的特殊性,首先要幫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擦亮双眼,抓住一瞬间发生的事情,发现并“分解”其中的情况变化,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1.充分的准备,是进行微观察的基础
学生的“微观察”要言之有物,观察是基础。教师在学生“微观察”前,或创设观察的情境,或选定观察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如每年学校都要举行冬季趣味运动会,在运动会即将举行前,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一段写运动员的细节描写:“他猫着腰,篮球在他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弹跳着。他的两眼滴溜溜地转,寻找着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冲,突破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不偏不倚,落进了篮筐。”然后布置观察任务:在为期半天的运动会期间,请选定某一项比赛中的某一位运动员参加比赛时的某一瞬间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是该运动员的动作、眼神的变化,或者脸颊、表情的变化,如果能够描摹出其心理状态就更好了。把观察的准备工作做充分,细化要求,学生写出来的“微观察”片段就可能言之有物了。
2.恰当的引导,是进行微观察的关键
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单单细化了观察的要求还不够,他们在进行观察时,还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如教师创设了一个“嗑瓜子比赛”的情境,要求学生仔细捕捉同学嗑瓜子的样子,用一段话进行描述。教师最好能事先物色一位吃瓜子较有特点的、动作略带夸张的学生进行表演,在学生观察的同时作必要的引导。如,表演的学生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起一颗瓜子送向嘴里,教师马上问:是哪只手拿的瓜子?是这只手的哪两个指头拿的?除了“拿”,还有其他更恰当的动词吗?经过这一番“热身”,学生在正式进行嗑瓜子比赛的观察时,就能够抓住有特点的对象的动作与神态,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了,写的“微观察”就可能比较自然而细腻。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最有趣的要数小旭啦,只见他右手的食指和大拇指捏起一颗葵花籽,送进嘴里,只听‘咔的一声,瓜子壳碎成好几瓣。他慌忙把碎了的瓜子壳连同瓜子仁吐到了桌上,急急忙忙地用食指和大拇指从中挑出了那颗宝贵的瓜子仁,当宝贝一样放在了旁边的雪白的餐巾纸上,脸上露出了一丝得意的微笑,而后又拿起了第二颗瓜子……”
二、微观察,拓宽学生选材的范围
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必须时时提醒学生捕捉值得观察的现象,帮助他们形成“生活处处是作文”的理念。
1.校园生活,进行微观察的百草园
菁菁校园,五彩缤纷,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每个学生既是习作的主体,也是其他同学观察的对象。如早读课上,老师突然要抽背课文,学生抓紧一分一秒拼命背书的情境就很值得观察,还有被抽到的同学胸有成竹时的得意与结结巴巴时的狼狈,没有抽到的同学的庆幸与紧张等等。再如,学生进食堂吃饭的过程也有很多的观察点:排到前面的同学怎么盛饭的,等待的同学有什么样的表情;桌长分菜时,大胃口的学生与挑食的同学各有什么样的表现;吃饭时,狼吞虎咽的同学与细嚼慢咽的同学的动作特点又是怎样的,等等。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的作文素材库必定更为丰富,拿到一些话题作文,就有可能比较快速地从作文素材库中提取出合适的内容,避免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2.家庭生活,进行微观察的自留地
学生的家庭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如餐桌上的一次谈话,父母的一次吵架,小弟弟的一次哭闹,奶奶的唠唠叨叨,爷爷看电视时的样子等等,生活中的种种经历都可能成为非常好的作文题材。有的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相对较弱的话,不妨建议他们在家里养只小鸟,养对仓鼠,养条小狗,养盆水仙等不断生长与变化的动植物,如此一来,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作文素材:小鸟吃食,仓鼠失踪,遛狗闹剧,水仙发芽…… 一位二年级的学生写了一篇小仓鼠的观察日记:“今天,我放学一回到家,就去看小老鼠白白。当我走到笼子那里时,大吃一惊,笼子空空的,白白不见了。它去哪里了呢?我找遍了所有的床底下,就是没有白白的踪影。奶奶回来了,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奶奶,奶奶也和我一起找,我们在所有的床底下又找了一遍,也没有发现白白。再把沙发挪出来,还是没有。最后奶奶在我房间电脑台的机柜里发现了白白,它正蜷缩在角落里睡觉呢!奶奶叫我去把笼子拿来,在一头挡住,她从对面的方向赶小老鼠。可是白白哪肯进笼子?奶奶没有办法,只能用一块布包住手,去捉白白。白白一下子就被奶奶捉住了,叽叽喳喳直叫唤,还急得在奶奶手里撒了一点尿,惹得我直笑。小老鼠又回到了笼子里,可是我和奶奶早已是满头大汗,家里也被我们翻得一团糟。”看,这是多么传神的文字!
三、微观察,丰富学生表达的词汇
学生在课堂上和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的词汇,但真正要用的时候,不少人却不能顺利地从头脑的词库里调用出来。“微观察”能够帮助学生活学活用。如指导学生写人物之间的一段对话,老师强调要写好人物的语言,重要的一点是写清提示语。可是很多学生只会用“说、喊、叫、问”等最基本的表示“说”的词。这时,可以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教师扮演严父,眉毛拧成一团,一拍桌子,大声问:“说,到底是谁把花瓶给打碎了?”然后问学生,刚才老师说话时的语气,可以用什么词来表示。学生就会根据情境,从词库中调出“喝道”“嚷道”“责问”等词作为父亲说话时的提示语,表现其语气的大声及严厉。接着教师再创设情境——扮演一个孩子,被父亲冤枉后,一脸不服气地说:“不是我,你有什么凭证说是我打碎的!”然后问学生:“刚才老师扮演的这个孩子,仅仅是在说吗?”学生自然会想到,这个孩子不仅僅是在说,更是在“分辩”,在“反驳”,在“申诉”。老师顺势引导:是啊,在写提示语的时候,我们不一定只是“说,喊,叫,问”,还可以用上很多表示“说”的意思的词。现在,大家一起回想一下,用一个字表示说的词有哪些?两个字呢?还有哪些成语同样也可以表示“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会儿,表示说话的词语就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冒了出来:“骂,劝,吟,唱,诅咒,议论,声明,劝告,讲解,侃侃而谈,夸夸其谈,滔滔不绝,振振有词,窃窃私语……”。接下来,教师再让学生从上述一字、二字、四字词语中各选几个,自己想象生活中的某个对话场景,写几句话。有学生这样写道:“‘我在这里郑重向你说明:以后这些课外书一律不准再碰!电视、电脑统统禁止!看看你这成绩,都像什么样子了啊!你这是想要气死我啊!妈妈指着我那张考了76分的试卷,气急败坏地对着我一顿数落。‘这次考试是因为太难了,不是因为看多了课外书的原因。再说看课外书也没有错啊,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说到电脑电视,那也是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禁止了,我从哪儿去了解世界发生了什么事啊?我低着头,不服气地低声嘟囔着。”这样的句子特别鲜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四、微观察,提高学生描摹的能力
在我看来,描摹是更高层次的描写能力的体现。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技巧,描摹的美学价值更多的在于形象与生动。它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将抽象变具体,让无形变有形。“微观察”因为是一种“慢镜头”的描写法,也是一种“放大镜”的描写法,对学生的观察与描写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用语言文字表现出人或物的形象、情状、特性等等。因此,“微观察”能在描摹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技巧。有一位学生从网上买回一只活体黄蛉,对其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后写下了观察日记:“黄蛉的个头比蝈蝈小了很多,它娇小玲珑,体形细细窄窄,大约只有6到7毫米长,通体金黄色,很有光泽,好像一粒小小的黄金瓜子,要仔细瞧瞧它,还得用上放大镜呢。它的头部接近于圆形,前胸及背板却接近方形,全身密密地长着一层细细的绒毛。背板上还长着一对翅膀,又细又长,将近到达腹部末端,颜色是半透明的,仔细看,上面还有不规则的棕色斑点。黄蛉最特别的地方是头上长着一对超长的触须,比它的身体几乎长了两倍。可惜我的黄蛉收到时,有一条触须已经断了,要不然,它看上去一定会像大将军一样威武的。”写完外形的观察日记后,接下去的几天,这位学生又写了黄蛉的吃食、爬行、叫声、休息时的情状,这么多的“微观察”串联起来,就是一篇非常详实的《黄蛉观察记》。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根本就用不着从技法上去指导学生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在多次的观察中便自然地形成了“怎么写”的方法与感悟。
“微观察”是看似简单却非常有效的片段训练手法,在“写什么”与“怎么写”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值得我们不断地探讨并有效地践行。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