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树生
摘要:高品质学校建设必须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教师是学校的脊梁,校长是学校的灵魂,现代教育要求校长应该兼具舵手和水手的专业角色。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在韩建芳校长的领航下,推崇“和合文化”为内核的教育价值观,以“文化为基,制度为依,课程生长”为学校的发展方略,培养“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卓越教育初见端倪。
关键词:高品质学校;卓越教育;和合文化;专业成长;舵手气魄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B-0011-03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教育及其课程改革方兴未艾,形成了这样一个全球共识:基础教育本身不仅仅是目的,它是终身学习和人类发展的基础。[1]而在无锡,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初中教育,业已成为当前高品质教育诉求的关键要点。
众所周知,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和“唤醒”。陶行知认为,“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评论他的校长。”[2]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教育的对外开放,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生态迥异于民国时期,校长的专业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是学校的灵魂,引领教育文化发展,还要有舵手一样的气魄与胸怀,有水手一样的实践能力和拼搏精神,这是21世纪中国教育赋予现代校长不可或缺的神圣使命。[3]也就是说,校长必须是一位具备教育哲学丰厚素养的思想者,同时本身必须拥有双重的专业身份:一是教育的决策者、领导者,即学校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舵手”,二是课程开发者、教育践行者,是学校“首席教师”(英国人称校长即head teacher),教育创新浪潮中的“水手”。
如果将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比作一艘驶向大洋的超级邮轮,那么韩建芳校长的责任重于泰山,攸关一所知名学校的教育质量,甚至是一方教育生态的打造。锡山高中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一百多年来以一流的教育质量驰名海内外,锡山高中实验学校的教育文化资源无比丰赡。一般而言,办学的高关注度和高期望值必然是相伴而生的。因此,2011年8 月韩建芳被任命为实验学校的校长,感到“压力山大”,也是可以想象的。
基础教育实践性很强。只有在现场的实践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校长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自己的教育思想,才能有效地解决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绝大多数教育家共认:校长必须懂得中小学教学计划里的所有科目,不仅要懂得教学大纲的内容,而且要懂得比这多得多,还应该了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因为这些成就的基础就是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4]在我的印象中,追求卓越教育的韩建芳,温文尔雅,行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是一位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改革的优秀校长:具有坚定的教育信仰,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好学善辩,弘扬锡山高中的文化理念,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办学目标清晰,领导能力强,具备驾驭“超级学校”的舵手气魄。韩校长课程领导力较强,然而并不是一位空头思想者,他非常接地气,始终与教师在一起,钻研义务教育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奋斗在课堂第一线,身体力行,乐在其中,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树立了榜样。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古今中外亦然。课堂可以是一个充满活力、刺激和惊奇的地方,但是这些特征现在偶尔才会出现,更多的还是专业教育者的知识、技能和反思性决策的产物。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唐江澎校长曾经如是拷问学校:“一所学校倘长期依赖行政化体制运行,学术地位式微,学科建设薄弱,那么是否会导致学校发展后续乏力?”[5]韩建芳立德树人,专业治校,积极应用先进的学校管理思想,吸纳先进的课程理念,创新校本化的智慧教育,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非常重视教师科组建设,深入课堂,解读课堂,研究课堂,聚精会神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教育有多重要,教师就有多重要。韩建芳校长常常将教师形象地比喻为“学校的脊梁”。他说:“在结果无法预料之前,我们在陌生的水域里航行,校长就是舵手,他的主要职责就是寻找正确前行的航线。在困难面前,校长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准并坚守大的方向,科学决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各种关系,告诉班子成员和教师做这件事的意义、责任和要求,和大家一起做。”
在他的正确导航下,锡山高中实验学校不断务实地深化初中学段课程改革,引导教师专业发展,探索有个性的卓越教育,在实践中形成的办学策略及其成就内涵丰富,可圈可点,具有相当的推广应用价值。
一是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规划学校课程方案,培养“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树立“文化为基,制度为依,课程生长”的教育发展方略,培养学生的“四有素质”,即有积极的参与热情、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较强的合作意识、有健康的兴趣爱好,努力让学生成为“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的完整的人。
二是堅守中华传统道德,以课题研究为平台,推崇“和合文化”为内核的教育价值观。承继锡山高中百年教育文化,创新实验学校鲜明的文化个性,大力弘扬大智大爱、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师德师风,建构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四位一体的生命发展共同体,实现了“教育即生长”的共赢。
三是重视教师科组建设,搭建高端教研交流平台,培养反思实践者(reflective practitioner)[6]和行动研究者(action researcher)[7]。在校本培训中着力课程改革和教育现场的关键性事件研究,唤醒、激励和引导教师学习的“内驱力”,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梯级晋升机制,鼓励教师像专家一样思考,并形成自己的思想,像专家一样大胆阐释自己的教育实践,像专家一样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四是学校文化引领教育研究,建构教师自主发展平台,倡导专业生涯发展。全面推进由多所实验学校承担、韩建芳校长主持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变革研究”,点燃全体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热情,焕发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让教研平台氤氲着思想之味和文化之气,紧贴教学一线,却又超越教学一线。
锡山高中实验学校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是他们耕耘的见证。对教育,韩建芳一往情深,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和合文化”的引导下,坚持课程改革,勇于教育创新,激励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深度思维、积聚价值体验”,卓越教育初见端倪。
参考文献:
[1] [泰]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R].宗滴恩,1990-03-09.
[2]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06.
[3] 刘高.现代校长:舵手气魄,水手精神[J].四川教育,2009(07-08):21.
[4]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33.
[5] 唐江澎.学科建设,学校发展的动力源[A].唐江澎.学校,一个学习的地方[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9.
[6] Sch?n,D.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7] Parsons, R. D., Hinson, S., & Brown, D. (200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practitioner-researcher model of teaching. Belmont, CA: Wadsworth.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