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

2017-05-30 10:48:04唐天卿
邓小平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唐天卿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将我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相结合,继承和发展并重,真正使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发展相契合。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准则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21(2017)01-0034-04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与国家、社会的道德标准以及价值规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人们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也需要有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密切结合我国社会现实的精神纽带,维系着我们文明社会的团结和睦;同时,它又是精神动力和精神旗帜,推动着社会全面发展,指引着社会前进的方向。我国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儿女在世代继承的同时不断地创新发展,这些传统文化不断地塑造着人民的性格和心理,培养出了独特的国民精神品质。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能够体现社会对是非的评判标准,是最为深层、持久的隐形力量。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出发点,从培养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剖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联系,促进大众对传统文化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了解,讓大众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是新时代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上的一次升华。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传统文化来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价值目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主要表现在凝聚、兼容、自强不息的精神。其中富强,即是人民生活富足,国家强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富兵强是社会文化中的重要方面。因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在现实社会中,物质是人们生活的原则,人类无法与物质脱离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温饱问题已经不再是人们追寻的主要目标,大部分的人已经从温饱问题上升至精神层面,人们对富强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大部分的民众认为富强包括了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实力的发展和提升才是真正的“富强”。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孔子主张实行“仁政”“仁者爱人”,“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仁者爱人”思想对于指导我们当今社会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治愈我们因个人私欲不断膨胀和解决错综复杂的各种利益关系的思想病态是最好的良方,可以使变得越来越冷漠的人与人的关系好转并显得温暖。治国的纲领依据民本文化而制定,从君主的角度看民本,其实主要是民众的道德诉求,它能够约束君主的言行,重视君主、官吏的性格和人品重塑,其中核心思想是爱护民众、守护民众,保障民众的利益,我们今天提出的国家富强思想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民主思想意味着民众掌握着主权,秉承法律至上的原则以及权利的平衡与制约。民主思想表达了民众对权利的诉求,主要目的是对政府公权力有所限制和约束,是国家制度建设最为重要的部分,而国家制度的建设又包括了主权在民。文明是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应有的状态,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文明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概括和提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精神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之一,儒家认为“中庸”是道德标准的最高点,〔1〕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和谐就是“中庸”的一部分。“中庸”是具有多层含义的,其中“平和”就是第二层的意思,认为平和就能够长久的生存。现今提倡的和谐,其实也是正确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使两者达到平和的状态,才真正有利于长远发展。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和谐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具有较高的借鉴和继承价值。(二)“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传统文化来源自由,是人类的追求和向往。在我国古代,“自由”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之中,“言贫富自由,无予夺”〔2〕。这里的自由是因自己的行为而创造。儒家、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们各具特色,但是均把“心”作为了自己文化的核心部分,儒家宣扬“仁心”、“良心”、“养心”,孔子认为“从心所欲不逾矩”,孟子认为“尽心知性而事天”;道家提倡“灵台心”“心斋”,老子认为“虚心无为”,庄子则认为“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这些思想形成了心性自由的观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心性自由的本质就是现在所宣扬的“自由”。现代的自由中除了心性自由以外,还包括了不受外力所胁迫,强调尊重和保护个人权利。因此我们需要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宣扬自由概念的基础之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情况,构建现代社会的“自由”。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视“平等”、“公正”。一个人如果能够诚实守信,他就会一直保持善良的秉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所倡导的就是“众生平等”,在佛教看来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尧、舜禅让的故事体现了原始社会的民主精神,在原始社会当中,每个人都生而平等,每个人都相应平等,民主推选出君主,也可以推翻君主。老子认为“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天下将自定”、“大道兮,其可左右……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一不命召万物,而常自然应之如影响”。〔3〕老子认为在大道的面前,万物均是平等的,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也是平等的,老子的思想奠定了道家对平等的看法。庄子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道观之,物无贵贱”〔4〕。而儒家思想阐释了“人者天地之心”、“惟人万物之灵”、“天地之性人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提出了“以正治邦”的思想,提出了公正的思想。近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并且为之奋斗一生。

法治的落实保障了自由、平等和公正,法治保证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更倾向于“德治”,而非“法治” 。虽然并不偏向于“法治”,但法家的思想却也受到了青睐。法家思想认为“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国利未立,封土厚禄至矣;主上虽卑,人臣尊矣;国地虽削,私家富矣……公民少而私人众矣”、“治民无常,唯法为治”。韩非子认为“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大能成天子之势尊”、“贵贱不相逾,愚智提衡而立,治之至也”、“法不信,则君行危矣”、“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冠虽穿弊,必戴于头,履虽五采,必践之于地”、“圣王之立法”、“君之立法”、“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厚德之不足以止乱也”、“释规而任巧,释法而任智,惑乱之道也”。〔5〕而商鞅认为“人主为法于上”,君主是立法的主要人员,法治是按照君主的意志而产生的。由此观之,法家推崇法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将社会的治理纳入规范化的程序之中,减少随意的人治,其实是在用法制加强封建君主的统治。现代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人的价值肯定,对人的力量的尊重;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高度提升,是从传统思想文化土壤中提炼出的核心思想。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传统文化来源在现代社会中,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是个人的行为准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即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爱国是发自内心的。在儒家思想中,孔子认为“仁者,爱人”,这不仅仅是个人品行的表现,更是爱人的表现。后来孔子认为的“仁爱”又扩散到了“仁民”和“爱屋及乌”,“爱”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儒家提倡的“仁者,爱人”的思想,有利于缓解社会阶级的矛盾,有利于调节君臣、君民之间的关系 。而这种思想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位卑未敢忘忧国”、“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等。为了国家事业殚精竭力、奋不顾身,表现出了浓浓的爱国之情。而关于敬业,在中国古代则表现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敬业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主一无适便是敬”、“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说明了一个人对于职业的亵渎,结果就是害了自己,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提高职业技能,精益求精,才能做出成就。

诚信、友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概念,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善于心谓之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最看重诚实和友善。所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高度概括,也是从个人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练和总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全体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凭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结合时代的要求加以延伸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从而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了新时代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

参考文献:

〔1〕陈科华.中和思想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J].船山学刊,2016,(01):58-59.

〔2〕司马迁.史记[M].湖南:岳麓書社,2011.

〔3〕老子.老子[M].贾德永译注.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4〕冯学成.禅说庄子:秋水[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3.

〔5〕韩非子.五蠹[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4.

(责任编辑王生胡学举)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8:20:38
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意义初探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0:07:58
建筑设计内在的文化反思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38:58
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28:25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8:09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3: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29:52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