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017-05-30 10:48孙婷高军
职教通讯 2017年4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高职学生能力培养

孙婷 高军

摘 要:创新创业已然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议题。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也组成了高职院校能力培养的关键部分。但许多高职院校在该方面存在着教学内容、教师团队水平、课程体系构建、保障机制方面的欠缺。从校企合作模式出发,针对现在的困境提出建设实践基地、专兼职教师队伍、联系区域经济发展、创立创新创业基金等策略,以弥补高职院校在此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能力培养;校企合作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研究基地专项课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野中的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G15ZXY21)

作者简介:孙婷,女,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高军,男,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与政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04-0021-06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越发紧迫背景下,创新创业无疑成为了重要途径之一。它不仅能够解决毕业生自身就业问题,还能够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创新创业教育正被赋予巨大的时代意义。李克强总理也在讲话中多次强调了“创新创业”对我国今后发展的影响,并呼吁各大院校要主动适应创新创业新格局。但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足,抑制了此种教育的开展。与此同时,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进行能力培养的必要模式,其自身特点也将弥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足。从而,由校企合作角度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也越发显出实践意义。

一、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足

(一)当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内容刻板单一

1.过度依赖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较西方发达国家缺乏良好的創新创业教育基础。导致了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都以此模式进行。麦可思研究院《中国2015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显示,实践活动与教学方法并不能满足当下毕业生创新创业发展需求,如图1所示。课堂教育模式还只停留在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极大程度上忽略了院校的行业性与实践性。

2.优秀创新创业教材较少。大多数教材仍是创新理论知识,实际范例描述较少。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属性来讲,它恰恰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得以行之有效地开展。长此以往,将造成多方面的不良影响: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应由实践出发,但单纯的书本知识传授将二者割裂开来,致使二者之间出现鸿沟。其次,此种创业创新教育流于形式,导致高职学生不能对创新创业概念与内涵有深入的理解,限制了学生此种能力的发展。再次,缺乏实践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会呈现出技术含量偏低的现象,自身所学专业并不能与创新创业项目形成良好衔接。项目容易“被复制”,与同类项目相比,竞争能力大幅下降,易产生类似项目的恶性竞争。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与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6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表明,2015年,高职毕业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在技术含量较低的领域占据较高比例,如零售商业、住宿与饮食业,如图2所示。[1]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团队能力与重视程度偏低

1.教师普遍缺少实践经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指出,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2]但是,我国大多数高职教师仍旧主要以专业课教学为主,并没有进行过自主创新创业活动或参与到企业的相关活动中,因此,缺乏对创新创业的深入理解与开展相关项目的经验。麦可思研究院《中国2015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显示,毕业生认为教师实践经验方面亟需提升(见图1所示)。

2.教师进行创新创业培训的机会不多。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活动,不仅包括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包括教师对学生在人际交往、经营管理、创业意识、创业思维等方面的培养。但高职院校的教师培训很少关注到对创新创业领域的教学能力培养。同时,也存在着教师培训流于形式的现象。能力薄弱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为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注定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学生既不能获得系统的知识与实践经验,教师也无法形成对所从事职业的自我认同感。[3]

3.教师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由国家教育部统计的高校毕业生数据可看出,高职在校生也在2014年首次达到千万以上,如图3所示。并且预计2018年高职院校在校生将达 1 420万人,这势必使有限的工作岗位更加紧张,也使高职学生就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亟需通过创新创业来缓解压。[2]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对创新创业内涵认识存在偏颇,仍旧没能意识到创新创业在当下已经成为解决就业压力并提供更多岗位的有效途径之一,仅认为高职学生只需掌握一门熟练的技术,毕业后找到一份与专业相匹配的工作即可,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学生潜力所在。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

1.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不相吻合。现实中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缺乏从自身特点出发的科学规划,与地方行业企业在创新创业方面合作程度不高。因此,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出现大同小异的特点,并未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课程体系,仍是存在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结构特点相背离的不良现象。

2.缺少科学的学科内容界定与课程开展时序。我国高职院校并未对创新创业课程做出明确的内容界定,部分高职院校直接把此类课程归属为管理营销类课程或就业指导课程。麦可思研究院《中国2015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显示,大约四分之一的高校毕业生认为学校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如图1所示)。[4]在课程的开设顺序上同样缺乏科学性,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发展规律与创新创业规律的研究。从而导致了创新创业课程并未被设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内容与安排也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降低了大众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同程度。

(四)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保障机制不全面

1.创新创业扶持帮助力度仍待提升。其表现有:学生创新创业优惠时长过短、申请过程中限制条件过多、扶持创新创业项目类型不足等。就我国目前现行的高校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而言,规定毕业生贷款期限仅为不足两年,太原、重庆等市规定了,毕业生必须半年以上未就业或登记失业的才能享受扶持政策。这些现行政策的不足之处势必会对项目开展造成压力。由于刚步入社会,高职学生在管理、信息、资金和技术等方面都缺乏有效资源。在心理层面上,刚毕业的高职学生大多数会因为自己的喜好而选择发展项目,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在遇到困难时也容易心灰意冷,丧失信心。

2.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保障资金不足。资金问题是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核心之处。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6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年毕业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父母、亲友投资、借贷及个人储蓄。其中,对于高职院校的扶持,政府的支持比重仅占3%。由此可知,高职毕业生创新创业中的资金支持并不具有稳定性与确定性。高职院校方面,其自身发展资金就比较有限,许多学校并没有能力设置资金项目。同时,资金问题也导致了许多高职院校不能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支持,更无法建立适合院校自身特点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即使拥有实践基地的高职院校,许多也不能及时更新硬件设备。

3.学生缺少创新创业指导活动。高职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对经营管理相关内容理解尚浅。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的指导大多停留在职业技能训练上,也并没有完善的创新创业指导组织,忽视了法律常识、经营管理方法、人际沟通和问题解决等方面能力发展。因此,创新创业项目开展中缺少可行性,难以落实到实处。

二、校企合作在高职创新创业培养中的价值

(一)校企合作是高職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模式

校企合作内涵是企业与学校在技术 、教师队伍发展、教学活动、学生未来就业和毕业生职业培训、技术研发等领域开展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不同教育资源与先进技术,二者合作共同培养适应社会不同需求, 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虽然创新创业的内涵不断地被扩展,但是创新创业一直是扎根在实践当中的,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讲,行业企业始终为学校发展的沃土,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也必须要扎根在行业企业中。

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能够及时反映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与需求。因此,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也有助于学生及时掌握创新创业的前沿信息,能够保证了高职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新鲜度。[5]二者进行多方面交流,对于双方都是一种互利共赢。学校与行业企业双方的密切合作,有助于实现高职创新创业的教育目标,保证为我国多方面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校企合作将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注入新活力

行业企业拥有多种高职院校不能提供给学生的资源,同时,行业企业利用自身优势也能弥补高职院校本身的不足。在师生发展方面,行业企业可以提供给师生一个真实的实践平台,可以为高职学生与教师积累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在教学方法上,行业企业的深入参与可以丰富创新创业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此也为校企双方提供了更多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策略。在硬件设施上,行业企业除了自身可以成为高职学士的实践基地外,还能与学校合作公共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高职院校不断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例如,美国马里兰大学在此方面做出的努力。美国马里兰大学已经建立了 3个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园,以该大学国际科技孵化园为代表,此孵化园建立于1987年,已经在马里兰大学运营了将近30年之久,该孵化园积极推动师生的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以此促进了师生素质的提升。据统计,该孵化园已经拥有1 00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成果,其中包括 Medimmune 公司、Martek 公司等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企业。

(三)高职院校和企业有着同一价值追求

高职院校和企业二者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行业企业高度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即是不断引进具有开创意识的人才,而高职院校的责任就在于利用多方教育资源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可以说二者有着同一价值追求。

校企合作的开展将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连接成一个共同体。首先,行业企业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时,能够提升自身品牌的声誉,吸收更多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其次,丰富院校教育资源的同时也提供了前沿的实践平台,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能力。二者全方位的合作,增进了双方的沟通与理解,在二者之间形成了向心力。不仅增加了可行性,也加快了行业企业实现自身价值的步伐。

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国际汽车研究中心是一个具有代表性例子。该大学的国际汽车研究中心是企业将先进的技术研究设在大学校园,以达成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大学专家与企业共同研发新科技,他们的工作重点是研究当前趋势、相关的课程开发、研究动力汽车产业等问题。该研发中心的合作伙伴包括如宝马,米其林等汽车公司。为克莱姆森大学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优秀的工作人员。[7]

三、基于校企合作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

(一)加深校企合作,丰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方式与内容

1.校企共同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实践基地恰恰是丰富教育内容与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也明确指出,2018年底前完成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1 200个左右。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同企业签订有关实习基地的协议,使校企合作更加拥有保障。在实践基地中,学生能切身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并为学生提供及時的辅导与解答,使学生能够从实际操作中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把握创新创业前沿新动向。同时,高职学生可以组成合作小组,以此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以及对工作的责任感。

2.开展相关专家、创新创业代表的讲座论坛。高职院校可以定期从行业企业中邀请创新创业的有关专家或成功代表为学生讲述自己的创新创业故事。首先,他们从自己的真实案例中为学生剖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宝贵的借鉴。其次,这些处于该领域前沿的专家学者也能为学生传授有关法律、经营管理、团队合作、人际交往的最新的创新创业知识。再次,通过这些优秀代表的成功案例也能为学生们树立创新创业榜样,激发学生们的对未来的发展热情与信心。

3.校企双方共同开发适合院校自身与区域发展的优质创新创业教材。高职院校可发挥科研优势,行业企业也发挥实践方面的优势,二者协调共同编排教材。高职院校可以组成专家组与行业企业针对教材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彼此看法,针对当下实际的创新创业问题对教材进行编排。同时,也需注意教材的科学性,保证知识的系统性。

(二)系统创建专兼职教师团队,增強师资队伍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1.从行业企业引进优秀兼职教师,专兼职教师共同发挥优势。对于师资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首先要从自身不足与需求出发,再有针对性地从企业中聘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技术专家、企业家代表、经营管理者等组成兼职师资,与在校教师组成具有的特色教师队伍,为现有的师资队伍注入新活力。因此,不同的院校选择上也是呈现出不同特点。聘请适合院校自身特点的教师,有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

2.增加教师实践经验,校企共同构建评估机制。高职院校的在职教师大多来自于本科院校,缺少切实的创新创业经验。因此,安排教师到企业中参与实践成为了当务之急。将校内教师定期安排到实践一线中参与工作,及时更新自己所学的知识,通过到企业中参与锻炼的方式增强自身创新创业教学能力。[6]同时,校企双方共同建立教师实践的评估机制同样重要。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合力对教师实践成果进行评估,既保障了实践活动的质量,也确保了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的提升。

3.高职教师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加深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程度。双方可联合对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知识培训。例如,聘请行业企业中的法律顾问与管理层人员对高职教师教授创新创业法律知识、经营管理方法的培训。这样的形式不仅丰富了高职教師的知识体系,还能及时地更新他们的创新创业知识内容。在加深了该领域了解后,也能够增加教师对重视程度,使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避免流于形式。

(三)校企双方共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深入校企合作,从区域经济发展与学生发展需求角度建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更多地借助实践应用课程实现。因此,基于这种实践的属性来看,创新创业型课程需要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出发,增强彼此间理解,构建更加合理实用的课程体系。并且,某些专业课应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将行业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素养与职业标准融入其中。

2.整合校企双方资源,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校企双方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例如,在校企合作构建的实践基地内,高职院校可以学习企业管理模式,由高职学生组织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队伍、自己投入资金做管理者,主动设计项目计划,模仿行业企业运作形式,将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企业管理等方面有机融合。

3.高职院校深入研究行业企业运行特点与人才要求,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与开展顺序。在课程设置前,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代表组成研讨小组,将不同企业所需人才要求进行整合。将企业的人才标准与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整合,将两方面要求贯穿于课程始终,合理有序地进行。在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方面,创新创业品质培养课程应首先进行,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开始初步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品质。创新创业技能课程作为第二部分,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式,重点培养学生技能的掌握。最后一部分进入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践基地,进行创新创业项目模拟,由专兼职教师合作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四)校企合作加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保障机制

1.校企共同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在创新创业项目面前,许多学生往往由于资金问题而使构想无法达成。在这样的条件下,给予学生资金上的支持成为了保障机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校企双方可以建立创新创业基金,可以通过自己筹集资金或以第三方担保人为高职学生申请小额贷款的方式来对他们的项目进行扶持,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独特优势来构建创新创业保障机制。例如: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与亚特兰大的投资公司创立的100万美元的基金,主要为某些初创公司投入大约15 000~25 000美元,这其中即包括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同时,也要针对实际状况进行调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高职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自身特性,科学地把握扶持的时间,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一个充足的时间额度。[7]

2.校企合作构建一个稳定、积极地创新创业环境。校企双方可通过设立创新创业的组织机构、利用媒体宣传、通过网络化载体等方式来加强对创新创业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创新创业。积极地为高职学生营造一种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学生积极树立创新创业典型,增强学生信心,为高职学生未来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在这样一个网络化的社会中,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创业网络平台,将创新创业政策、项目、资讯第一时间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保持对创新创业前沿的而敏锐度。

3.校企共同建立创新创业咨询平台。创新创业咨询平台以来自于高职院校与企业并拥有教学、法律、经营管理等背景的人员组成,主要以创新创业咨询委员会、创业校友联合会、创新创业专家咨询中心等形式开展。平台的建立将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创新创业内容,保障了项目的开展与能力的提升。因此,通过这样的平台,学生能更加自主化的解决问题,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更具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 就业蓝皮书—2016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01-1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Z].[教职成2015]9号,2015-10-19.

[3] 王恒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3):80.

[4]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8-36.

[5] 汪建云,王其红. 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14(1):99.

[6] 陶礼军.职教集团平台下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调研[J].职教论坛,2013(8):92.

[7]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Higher Education,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in Focus[R]. The Offic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2013:30-38.

[责任编辑 曹 稳]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能力高职学生能力培养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