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类大学生职业认同提升对策探讨

2017-05-30 10:48:04林倩倩刘玥杨爽
职教通讯 2017年4期
关键词:职业认同

林倩倩 刘玥 杨爽

摘 要:采用问卷法调查天津一所以工见长的985高校工科类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以此分析工科类大学生职业认同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升工科类大学生职业认同的对策,旨在对提升工科类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有所裨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加强专业实践活动和实习,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建立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体系,提高职业准备积极性。

关键词:工科类大学生;职业认同;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倾向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哲學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职业发展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5JZD043)

作者简介:林倩倩,女,天津大学教育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刘玥,女,天津大学教育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杨爽,女,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04-0011-05

2016年,高校畢业生是765万人,比2015年增加22万人,再次刷新历史记录,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并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存在。[1]作为连接高校与社会的一个重要节点,大学生就业折射出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体现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因而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公知的问题,其中,就业能力是决定大学生就业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2004年,Fugate等提出就业能力的心理社会模型,认为就业能力是由职业认同、适应性、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组成的,而职业认同是其核心内容。[2]国内已有学者研究调查表明,职业认同对大学生就业机会的获得和就业质量的提升有重要预测作用。[3]

职业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在Erikson提出的自我同一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美国职业指导专家Holland认为,职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职业兴趣、天赋和目标逐渐清晰而稳定的认识。[3]而Fugate等认为,职业认同是个体对未来职业期望的确定,是个人经历与职业期望连接的纽带,是就业能力的认知和情感基础,构成就业能力的动机成分。[2]相对在校大学生来说,职业认同是指在准职业情景下的自我概念,即“我是谁”或者“我想(不想)成为谁”,是个体随同自身经历逐渐发展、清晰自己职业角色的状态。[4]

以往的研究中,绝大部分是以特定职业特征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如教师、师范生等,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比较少,且研究对象很少涉及工科类的大学生。高等工程教育和工科大学生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调查研究工科类大学生的职业认同状况,不仅可以促进其职业生涯发展,还可以提高其就业能力,提升其就业质量,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旨在了解工科类大学生职业认同的现状,因此,选取了天津市一所以工见长的985高校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16年4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338份,其有效回收率为84.5%。其中男生214人,占63.3%,女生124人,占37.7%;城镇206人,占60.9%,农村132人,占39.1%;党员(含预备党员)102人,占30.2%,非党员236人,占69.8%;大一144人,占42.6%,大二58人,占17.2%,大三65人,占19.2%,大四71人,占21.0%。

(二)研究工具

此次研究所使用的问卷是由胡道圣与安蓉共同编制的职业认同量表,包含13个项目,采用 Likert 5 点计分,从“1 ”完全不符合”到“5 完全符合”。问卷有三个维度,分别是职业认知、职业情感与职业行为倾向,且皆具有良好的信度。在本次研究中,大学生职业认同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00,各维度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09、0.709、0.787。

(三)研究对象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主要采用描述统计,以数字形式反映变量观测值的基本特征;独立样本t检验,判断两个总体均值是否存在差异性。

二、结果分析

(一)工科类大学生职业认同的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工科类大学生职业认同总体均值为3.275,略高于临界值3,说明工科类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另外,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职业认同的各个因子上,其平均值均大于3,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因子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职业认知>职业行为倾向>职业情感。

(二)工科类大学生职业认同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从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以及政治面貌这些方面对工科类大学生职业认同及其各维度进行调查,工科类大学生职业认同情况见表2。从表2中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如下情况。

1.性别差异分析。从表2中可以看到,在职业认同上,男生与女生的均值分别为3.297、3.236,男生略高于女生。但是经过t检验,p=0.305(>0.05),两者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虽然男生在职业认知和职业行为倾向上的均值高于女生,在职业情感上的均值低于男生,但是经过t检验,其p值分别为0.145、0.200、0.126,两者在这三个维度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生源地差异分析。从表2中可以看出,城镇学生在职业认同的均值略高农村学生,其均值分别为3.283、3.262。但经过t检验,p=0.713(>0.05),两者在职业认同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城镇学生在职业认知和职业行为倾向上高于农村学生,但在职业情感上却低于城镇学生,经过t检验,两者在这三个具体维度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政治面貌差异分析。从表2中可知,党员与非党员的职业认同均值分别为3.431、3.207,经过t检验,p值为0.001(<0.005),说明党员和非党员在职业认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职业认知和职业行为倾向上,党员的均值均高于非党员,经过t检验,其p值均小于0.005,说明党员和非党员在这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职业情感上,经过t检验,两者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不同年级差异分析。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职业呈现不同的认识,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到,职业认同的总体水平在0.000上存在显著差异。从表2中可知,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均值分别为3.168、3.273、3.287、3.485。对工科类大学生职业认同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大四分别与大一、大二、大三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p值分别为0.000、0.020、0.021。以同样的方法分别在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倾向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其多重比较结果显示:(1)职业认知上,大一与大三、大一与大四、大二与大四的p值分别为0.001、0.000、0.001,均小于0.005,这说明大一与大三、大四之间,大二与大四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2)在职业情感上,得分最高的是大二,其次分别是大一、大四、大三,但是不同年级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在职业行为倾向上,大一与大四的显著性为0.000(<0.005),大二与大四的显著性为0.037(<0.005),大三与大四之间的显著性为0.013(<0.005),这说明大一、大二、大三与大四之间在职业行为倾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讨论与分析

(一)工科类大学生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分析

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工科类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均值为3.275,低于免费师范生、一般师范生、高校师范生以及“90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认同水平,这说明工科类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水平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职业认同作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构建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主体感知自己职业才能与职业价值的重要方式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角色倾向的主观自我概念。[5]国内研究者乔志宏等人基于Fugate的心理——社会模型对1 017名大学生毕业生进行调查研究,表明了职业认同是构成个体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对录用通知数量、对所签约工作的满意度都有正向的预测作用。[2]职业认同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文化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工科类大学生对其所学专业未来能够从事的职业角色的了解、感知、学习与确立,是职业认同形成的关键。其职业认同感直接影响到专业学习、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未来的就业等问题,因此,提升工科类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是提升其就业能力的关键环节,提升其就业质量的应有之义。

具体维度上,工科类大学生均值最高的是职业认知,而职业情感的均值是最低的,并且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倾向的均值小于职业认同的均值。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工科类大学生职业认同的内部结构并不平衡。虽然在专业学习阶段,工科类大学生思想上对未来的职业角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未来职业特征、职业素养以及职业技能,但是缺少一定的职业情感体验,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存在不确定性,对未来职业的价值、重要性以及效能缺少积极的心理体验。积极的情感是个体主动行为的动力,能够让其产生强大的执行力,并且愿意主动为之付出极大的精力和做好充分的准备。然而情感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以及稳定而真实的环境,因此,在校学生对职业情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认知、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不是简单灌输专业理论知识所能达到的。在职业认同形成的过程中,职业认知是最基本的要素和条件,职业情感是关键,职业行为倾向内化职业角色,促进和加强职业认同的形成。

(二) 工科类大学生职业认同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分析

1.性别的差异分析。在性别上,工科类大学生职业认同的总体水平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设想的工科类大学生男生的职业认同应该高于女生不一致。这可以解释为: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女性社会地位不断的提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大有改观,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正在不断改善,男性女性的职业平等观念正在日益深入人心。工科类女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未来能够从事的职业具有较高的職业期待。在具体维度上,虽然并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工科类男大学生在职业认知和职业行为倾向上的均值高于女生,这应该与传统男女社会分工影响以及就业形势和压力有关。在传统观念中,男生更适合技术工种的工作,同时,工科要求动手技能比较高,其就业前景则是技术的研发或者操作,面对此种情况,男生一般都会采取积极应对的方法,而女生就相对比较消极。反应方式的不同折射出男生和女生的思维方式不同,男生比较理性,而女生比较感性,这也是工科类男女生在职业情感上的差异性。

2.生源地差异分析。在生源上,工科类城镇、农村大学生在职业认同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郑志辉[6]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研究是一致的。但是对于具体维度而言,虽然不存在生源差异,但是在职业认知和职业行为倾向上,城镇学生皆高于农村学生,在职业情感上,城镇的学生低于农村的学生,说明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生活在城镇的大学生眼界开阔,知识和信息面比较广,社会能力比较强。但是相对与城市学生,农村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农村学生的独立性相对较强,更具强烈的学习欲望,对未来的职业更期待。

3.政治面貌差异性分析。在政治面貌上,党员和非党员在职业认同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维度上来说,两者在职业认知和职业行为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在职业情感上均值十分接近。这说明对学生行进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其职业认知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还可以增强学生职业情感和职业胜任力,促进学生职业认同的提高。

4.不同年级的差异性分析。在不同年级上,大一、大二、大三与大四之间在职业认同上存在显著差异,且职业认同均值呈逐渐递增的趋势。这恰好说明了职业认同具有可塑性,是一个发展的动态过程。认同不是预先设定的,是个体与环境之间一种复杂动态的平衡过程,是由个体从自身的行为、语言和每日实践与社会情境和环境相互关系寻求解释和归因中引發的。[7]在具体维度上,不同年级在职业情感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也恰好证明了职业情感的形成需要一个真实的职业情境,是一个长时间和缓慢的过程。在职业认知上,大一与大三、大四之间,大二与大四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随着年级的增长,职业认知不断提高。这足以说明,大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对自己专业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感知不断增强。在职业行为倾向上,大一、大二、大三与大四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大一新生的均值最低,大四毕业生的均值最高,但是大二与大三期间出现波动。大一新生刚入学,专业学习还没有开始,未来的职业目标还还不清晰,甚至还未开始考虑职业选择的问题,所以在职业行为倾向上得分较低是可以理解的。大二时期,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基本上都是基于自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与学习,相对来说,职业目标还是比较清晰,愿意积极主动的为之做出努力。对于大四毕业生来说,经过四年的积淀,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有了更为清晰的目标,自我意识更加成熟,再加上严峻的就业形势,会更愿意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的不足。而大三学生之所以在职业行为倾向上得分低于大二,是因为这个时期处于职业抉择的矛盾与困惑阶段,对职业世界的关注,对未来职业的深入思考,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都使得大三学生职业行为倾向的得分较低。

四、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

在校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学习与深化是对未来职业的感知的基础。而课程恰是专业知识学习的载体,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潘懋元先生曾提出,课程居于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的心脏。[8]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以人为本,适应社会发展,应设置通识性课程,开设实践性课程,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完善专业课程,建立就业指导课程,开发艺术性课程,让学生在夯实学科基础和提高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此外,还应该给予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权,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喜欢的课程,保证学生发展的自主性,让学生视野开阔,思维灵活,探索未来更多的职业可能性。

(二)加强专业实践活动和实习,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

职业情感是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积极的职业情感可以让个体从内心中对未来从事的职业产生强大的需求意识和深刻理解,促使个体为满足职业的岗位需求付出努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情感是促进职业认同形成的关键。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培养远不是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所能达到的,必须要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感受和体验。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并且要保证专业实习的连续性和长期性。基于以上,学校应充分开发、整合、利用好校内校外资源,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注重建设实训基地,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注重个体间的传授,即榜样的作用,它引导着认同主体积极地认可职业角色要求,同化职业行为。[7]

(三)建立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体系,提高职业准备积极性

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和职业需求分年级逐步实施就业指导,建立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体系,让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对自己未来的工作产生一定的期望,并进行一些初步的定位。[9]大一新生处于职业的探索期,学校应发挥引导作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引学生对未来职业世界的了解。不仅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清晰的自我认知,合理规划大学生活,还有指导其确立符合自身的职业理想,为未来职业做好准备。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处于自我积淀和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学校应该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开拓渠道提供实习锻炼机会,在实践中找出自身的不足并弥补不足,为培养适合未来职业的能力做出积极的努力。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学校更多应该侧重于择业、创业指导,引导大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期望,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开展各类招聘会,以帮助大学生实现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1] 尹国安,刘胜军,张爱忠.强化校外基地建设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0上):1-3.

[2] 乔志宏,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其对就业结果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3):274-281.

[3] 岳德军,田远. 职业认同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6):76-81.

[4] 刘艳华,乔志宏.大学生职业认同、实习经历与求职结果的关系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1(6):67-68.

[5] 王鑫强,肖明玉.免费师范生与一般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结构及特点比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100-106.

[6] 郑志辉.地方高师院学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14-17.

[7] 薄艳玲.高师生教师职业认同—以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8] 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28.

[9] 張云.高校毕业生就业“三位一体”协同机制的建设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9下):225-227.

[責任编辑 曹 稳]

猜你喜欢
职业认同
我国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东方教育(2016年14期)2017-01-16 01:35:55
实习教师自我效能与职业认同的相关性研究
高教探索(2016年11期)2017-01-11 19:03:42
多元背景下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做法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7:40:19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9:43
黑龙江省农村订单定向全科医学生职业认知现状调查
中国市场(2016年27期)2016-07-16 04:31:36
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与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17期)2016-07-15 08:53:02
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科定向医学生职业认同中的作用
中国市场(2016年22期)2016-07-07 05:47:15
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实证研究回顾2010—2015
考试周刊(2016年30期)2016-05-28 09:27:39
规范化护理培训对提高新护士职业自我认同感的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