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娜
摘 要: 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心理机构不规范、师生配比不足、教育内容枯燥、网络平台利用率低等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提出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理念和原则,结合线上线下二元模式,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中心,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依托,以“网络平台、干预体系、互助联盟、普及教育”四大模块为载体,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 互联网+; 网络平台; 建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7)06-0031-05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自30多年前开始之后,经过萌芽、探索、初步发展、快速发展阶段,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一系列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出台,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1]。“互联网+”时代鼓励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心理健康教育在新时期需要结合新的需求、新的变化,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一)心理机构发展速度快,但建设不规范
高校心理咨询机构自1988年以来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因为大部分高校按照要求而设立。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差异较大,各校发展不平衡。有一些是硬件配备不足,有一些机构命名不规范,有一些没有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配置专业人员(即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的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不小于1:4000),还有一些没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二)心理教育队伍庞大,但教师不够专业
高等职业院校一般没有设置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以下人员担任: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基本上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高职院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不多。
(三)教育内容单一,学生认可度低
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年都会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是很多活动内容比较枯燥,有特色的活动较少,学生记忆深刻的活动不多,心理咨询普及率不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在学生遇到困惑的时候,将近80%的同学首先向朋友倾诉求助,仅2.5%的同学会向心理咨询师咨询。有些同学表示,有时候去咨询室找老师的时候,老师太忙或不在,长此以往,学生就对心理咨询失去信心。
(四)心理教育意识良好,但保障不到位
高校各级部门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但是大部分人还停留在意识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很多保障措施没有到位。例如,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科学认识,仅当教育就是照本宣科或谈心聊天;有一些学校心理课程教师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人员分开管理,对心理从业人员缺少发展和激励考核机制;学校和各二级学院缺乏配套的资金支持;有一些还在场地和设备方面存在问题。
(五)网络心理平台良莠不齐
每个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有自己的管理风格和特点,虽然国家要求各高校建立网络平台,但是很多平台没有校本特色,或者购买的商业平台不能满足管理需要。有些平台仅用于心理信息发布,有一些仅用于咨询或测试。在各大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没有考虑心理教育这个方面,造成信息零碎化,使用频率不高,没有联动作用。
二、构建“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一)国家政策要求
2016年12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与中宣部、教育部等共22个部委联合发文,出台《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搭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站,到2020年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到2030年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可见我国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二)“互联网+”的时代要求
互联网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方式,甚至影响着整个社会进程。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4.3%,其中手机网民7.24亿,占比96.3%,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2]。
中国互联网已经形成规模,互联网应用走向多元化。“互联网+”的提出带动了各个传统行业的快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也需要创新教育模式,让心理健康教育焕发出新活力。如今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迈向新时代。
(三)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虽然经过多年的普及教育,大家都了解了一些心理健康知识,但是同学们对线下心理援助还是有所避讳,他们有网上交流的心理需求。网络平台的隐匿性、平等性和开放性,使广大学生更喜欢在网络上交流信息。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碍于脸面不愿意走进心理咨询室面对面地咨询,更愿意通过网络表达情感。在网络上他们可以做自己的“主人”,可以在虚拟的世界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构建“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必要的。
三、“互联网+”时代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理念与原则
(一)设计理念
国家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党政领导,共同参与。“互联网+”时代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加强朋辈心理辅导,构建适合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幸福的学科,致力于培养人们以积极的视角和心态来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事情[3]。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引领心理健康教育,會让教育者更加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注重培养学生潜在的积极力量。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需要教育者转变传统消极心理的处理方式,用更加积极的眼光和态度处理学生事务。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不会仅仅关注人们的问题行为,注重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21世纪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再以心理疾病为中心,更加注重关注同学们的发展心理,与人本主义提倡的理念一致。
朋辈心理辅导改变了以往只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才能开展助人活动的情况,让对心理学有兴趣且乐于助人的学生加入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充分发挥同学们在心理教育方面的主动性。在网络上更能发挥朋辈组织的作用,由于同学们的年龄和生活背景类似,遇到的问题也差不多,所以同伴的心理引导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共鸣[4]。
“互联网+”时代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在“互联网+”时代下,利用互联网络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优势,结合线上线下二元模式,依据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面向对象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依托,以“网络平台、干预体系、互助联盟、普及教育”四大模块为载体,构建符合发展要求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基本原则
1. 保密性原则。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管是线上进行还是线下进行,对于学生的心理档案都需要严格遵守心理咨询制度的保密原则。在网络平台上,必须加强技术保密和人员管理,确保学生相关信息不外露。
2. 平等互助原则。心理教育强调每个人都是有意识、有思想的人,就算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老师和其他的同学也应该尊重他们的想法。通过尊重来访者的感受获得他们的尊重,这样才能更好地建立咨询关系。模式还强调朋辈辅导需要同学们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共同参与。
3. 开放性原则。模式注重发展性心理教育,所以在整个体系中通过多种渠道开放交流平台,在做好信息保密的同时,也可以让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助。
4. 全员参与原则。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多的只是辅导员和心理教师参与,模式需要全体教职人员、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这样才能人人关心关注心理健康,全方位多维度监督,真的遇到心理危机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反馈。
5. 实用性原则。模式的设计强调实用性,使用简洁方便的方式让每一个主体参与进来,特别增强网络平台的使用率,让平台可以更加适合高校的管理和普及。
四、“互联网+”时代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内容
“互联网+”时代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计算机技术与教育学、心理学结合,以家庭、学校、社会为依托,以学生为本,以“普及教育、干预体系、互助联盟、网络平台”四大模块为载体,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图1所示。
(一)干预体系:七级联动心理监控
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基础保障,高职院校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依托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构建由寝室长、心理委员、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咨询师(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家长、心理医生(医疗机构)等七级构成的联盟监控系统,如图2所示,平时由寝室长观察记录寝室成员的心理晴雨表,每周由心理委员汇总上报班级同学的基本心理情况,当同学出现异常时,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由不同层面的援助人员介入。与此同时,同学们平时的心理成长状态和危机干预情况都需要通过网络平台记录,实现学生心理档案的实时、动态管理。
(二)网络平台:连接载体
模式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依托校内网,对接教务系统学生基本的学籍信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搭建符合管理和教育要求的平台模块。
1. 心理档案管理。在国外,学生自入学开始就有相应的心理档案,在他们学习的每个阶段都可以查询到相关的记录。在国内,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但是建档工作相对薄弱。本平台在学生入学时就对接教务信息,通过心理普测和自测建立学生最初的心理档案,在大学期间随时记录学生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有异常的同学,需要详细记录异常情况、干预措施和效果等内容,完善学生的心理档案。管理人员还可以对心理档案进行分类管理。
2. 心理干预管理。大学生心理干预七级联动监控体系需要依托网络平台进行报送和管理。目前很多学校都是制定上报表格,人工填写汇总,每个月上报,信息会出现延时和记录不全,也不方便后期查阅。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报送管理,可以随时随地查询学生心理档案,对于在外实习的毕业生更方便。心理干预管理给予不同级别的人不同的权限,利用热点统计和大数据分析,对学生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筛选,将有异常的学生及时通知相关的干预人员,以便快速地做出反馈和干预。网络平台可以让干预体系做到全覆盖、高效和及时。
3. 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网络心理咨询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咨询的对象是人,需要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合理的咨询关系[5][6]。但是在网络上,咨询者既真实又虚幻,咨询师在咨询时需要全方位了解咨詢者的情况,但是网络咨询时看不到对方的表情,所以有时候可能会接收一些错误信息。本平台的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在所有在校学生的心理档案基础上,只要有同学通过网络咨询,咨询师都可以快速查阅到该生的一些基本信息,可以根据以往的历史情况进行鉴别。网络咨询可以根据学校安排,给专兼职心理咨询师排班,提供QQ、微信、BBS、留言、邮件等可以咨询的方式,当有学生通过以上方式咨询时,智能链接该生的心理档案,给咨询师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咨询结束后,咨询师通过网络及时将咨询情况记入学生心理档案。
4. 心理互助分享。朋辈心理辅导在美国非常普遍,它是指经过选拔和培训的非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向同龄人提供帮助的过程,当然这些朋辈咨询师需要受到专业人士的督导[7]。在国内,朋辈组织比较落后,由于高职院校基本上没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所以朋辈咨询师更是参差不齐,但是朋辈咨询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又有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心理互助分享模块通过网络平台设置情绪宣泄墙或留言板,同学们可以将困惑或情绪写在上面,朋辈咨询师或其他同学看到后可以提供意见建议。当发现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时,第一时间反馈给专业人士。
5. 心理案例库。虽然网络心理咨询和心理互助分享都可以给同学们提供答疑解惑的渠道,但是同学们有时需要一些更加快捷的答案,心理案例模块建立一个大学生心理案例库,囊括各种不同的贴合学生实际的案例描述和心理解答,同学们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查找到相关内容的案例分析。
6. 心理知识家园。心理知识家园模块提供一些心理书、心理电影、心理游戏、心理美文、心理常识及心理调试技巧等方面的内容,通过APP和微博、微信公众号推送。
7. 网上心理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很多大学已经是一门公共必修課,在互联网时代,更是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优秀资源进行授课。本模块可以提供网上心理课程的接口,将线下课程与线上课程相结合,整合多样化的心理课程资源,让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相关知识。
(三)互助联盟:运行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希望实现助人自助的目的,需要全员参与。根据学校实际成立心理部、心理协会、朋辈组织等相关组织,选拔对心理知识感兴趣且有胜任能力的同学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和考核,合格后让他们以同龄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同学们认识自我,快乐成长。线下采用不同的主题设定互助小组开展活动,线上依托网络建立心理互助QQ、互助微信、互助微博、互助邮箱、互助论坛等同学们比较喜欢的平台,在这些平台里除了受过训练的同学给予答疑解惑外,其他热心同学也可以积极参与提供帮助,形成“助人自助,快乐成长”的氛围。
(四)普及教育:基础保障
大学生心理健康基础普及教育在课堂,学校除了开设必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外,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开设一些选修课,例如积极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影片赏析、性心理、消费心理学和拖延心理学等。课程设计时引入互联网思维,利用蓝墨云班课、雨课堂、云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打造精彩的课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除了基础课堂教学以外,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各类线上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讲座、心理宣传品设计大赛、心理电影展播、心理团体素质拓展、心理沙盘游戏和心理主题班会等,通过拓展延伸的活动让同学们进一步体验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五、结语
国内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资源匮乏、内容枯燥、信息延时、机构不健全、系统集成性差等问题。“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学生的真正心理需求,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所有参与主体组成联盟战线,实时监控心理动态,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帮助学生实现助人自助、积极快乐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潘曦,陈少平. 近三十年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历史、现状与对策研究综述[J]. 武夷学院学报,2015(10):59-66.
[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7-8].
[3] 刘艳,蒋索. 学校环境中的积极行为支持——一种可借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0-30.
[4] 何思彤,葛鲁嘉.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时代转向的理论条件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2):40-43.
[5] 姜巧玲,胡凯.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J]. 现代大学教育,2011(6):81-86,111.
[6] 王佳利.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模式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2):58-60.
[7] 周莉,雷雳. 美国朋辈心理咨询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5):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