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现语文课堂与生活的链接

2017-05-27 03:48阴丽艳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生活体验创设情境语感

阴丽艳

摘要:一直以来,语文课堂与生活似乎是脱节的,老师带着学生在课堂上咬文嚼字,到了生活中却觉得毫无用处,这些现象都是对语文学科理解上有偏差。语文作为母语的学习,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在课堂上体现语文生活化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丰富语文的外延:语感来源于生活;创设情境贴近于生活;课堂交融于生活;所学运用于生活。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感;创设情境;生活体验

语文是一门很神奇又很尴尬的学科,有人爱之弥深,有人恨之弥切,还有人说语文是要靠悟的,这些认知恰恰是把语文学科束之过高了,这和我们一直以来的语文教学有关,师生在课堂上咬文嚼字,到了生活中却觉得毫无用处,导致语文课堂与生活似乎脱节了,于是老师在教学时找不支点,学生在学习时找不到趣点。殊不知,真正的语文不仅仅是课本,是课堂,它是一个无处不在的精灵,飞舞于身边的每一角落,每一处情境。

一、语感来源于生活

每个孩子在生活中,在家庭中都是活泼灵动的,可到了课堂上,捧起书本来却变得刻板划一,比如问好时拖拖沓沓,朗读时拿腔拿调的现象不在少数。这就源于在学生心中把课堂与生活严格的划分了。而语文最直接最细腻的感觉恰恰是来源于生活的。即使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每个孩子也会受到生活中语文因素的滋养。比如身边人的特色语言,日新月异的新兴词汇等等。所以每个孩子进入课堂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他有生活作底色,老师要做的,就是要借助这片底色,帮学生描绘出更精致的图案。如何借助?了解学生的生活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多关注学生与生活相联系的语文品质……我曾观摩过我市教研员张伟老师执教的《这条小鱼在乎》,她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语文里有生活,生活里有语文。在这一课中有这样两个闪光的细节:

1.上课伊始,老师面带微笑,轻声问好:“同学们好!”,学生们面对新老师,似乎有些扭捏,声音微弱不齐,张老师提高声音再一次问好,学生的回答声音提高了很多,但变成了“老——师——好”,张老师敏锐地发觉学生说话拖沓散漫的问题,她没有急于开始讲课,而是进行了一项小训练,先是自已也采用这样的拖腔问“同——学——们——好”,而后问大家:“路上有人这样和你打招呼,你心里舒服吗?”,学生们有的摇头,有的吐舌,接下来,她又走到不同学生身边分别问好握手,“你好!”“同学你好!”“小帅哥你好!”,并提示同学注意称呼和老师每一次的语速,这样通过示范、提示,学生都能够干脆利落地回应老师。最后集体问好,同学们精神抖擞,清脆响亮!

可能有的人觉得课堂上的时间如此宝贵,揪住这样的小问题花费时间不值得,那把时间花在什么地方才值呢?我认为,张老师的关注,使得学生学会了与人干脆利落的交流,这是生活中必需的一种礼貌,亦是一种语文品质。怎么会不值呢?

2.师生问答游戏:

师:有谁会在乎呢?

生:这条小鱼在乎!

师:哪条小鱼在乎?

生:这条小鱼在乎!

师:这条小鱼在乎吗?

生:这条小鱼在乎!

在不断变换的问答中,学生读出了不同的心态、语气、情绪,朗读指导做的这样情趣盎然,天衣无缝,真令我叹为观止。一个小游戏,不仅是活跃气氛的形式,它培养的是学生的朗读说话品质。

张老师从细微处发现学生语文品质的欠缺,而她关注的这种品质是与生活相联系的,是在学生生活中能找到归宿的,正如这两个环节,帮学生找回的正是生活中与人交流谈话的对象感。我相信,张老师的学生此方面的语文品质一定很高,他们在生活中与人交往,言谈举止一定受到周围人的赞许。

二、创设情境贴近于生活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要理解某个词语或体会某种情感,怎么做学生才能认知深刻呢?大部分老师会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而创设情境只有贴近生活,才会行之有效。例如,两位老师同时教学“饱经风霜”这个词,师一让学生作预习,查字典,课上一解释,简简单单解决了。?师二?先让学生闭眼想象,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可以用“饱经风霜”这个词来修饰的脸?学生回忆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车夫这张饱经风霜的脸。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外貌、脸色、头发、嘴唇上的裂开的血痕、脸上的精瘦等来描述了生活中几个饱经風霜的形象。接着从这张脸上,你看到了车夫什么样的生活场景?学生根据第二环节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两个月后的突击检测,能够准确运用这个词的学生,师一所教班只有19%,师二班则有94%。

我也曾有过一个很成功的教学案例,教学《凡卡》,讨论交流凡卡的悲惨生活,学生们纷纷发言,汇报自己深有感触的语句,在第一个同学朗读第八自然段后,我说:“这就是凡卡的生活,是

的生活?”没想到学生们总结的词语非常精辟,“饱受欺凌”,我将它郑重地板书在了黑板上,隐约觉得抓住了一束灵光,于是在之后的每个同学朗读相关语句后,我都要说这句话“这就是凡卡的生活,是

的生活?”学生们的小脑瓜就转呀转,如珠妙语脱口而出,我将它们一一记录在黑板上,为凡卡的命运倍感压抑,又为孩子们的敏锐感到欣慰,当这一环节结束时,我们一齐朗读黑板上的词语:饱受欺凌的生活,痛不欲生的生活,以泪洗面的生活,饥寒交迫的生活,担惊受怕的生活,孤独无助的生活,彻底绝望的生活……这就是凡卡的生活,我又一一反问回去:“你的生活是这样吗?”问着、问着,教室里突然就沉默了,我感觉得到空气中的忧伤弥漫开来,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已在不言中。走进课本,再走进学生的生活,对文字的感触才会融入血液。

三、课堂交融于生活

引领学生注意身边的语文知识,开拓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把课堂外延到生活中,才能更好地阅读生活这本“文学巨著”,并成为受益者。我尝试着设计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投入到最熟悉又最新鲜的生活中去。

1.搜集整理

生活中并不缺少语文,只是缺少发现语文的眼睛。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去采集这些被忽视的珍珠。比如注意身边人的特色语言,乡土谚语;整理无处不在的广告标语。学生通过收集发现,原来街道两边的墙壁,上方的横幅,花坛公园的标牌,商铺门外的牌匾,处处都是文字挥洒的天地。收集各种新兴热点词汇,什么“点赞、VIP、萌萌哒、弱爆了、我也是醉了……”学生们乐此不疲,收获并快乐着。endprint

2.调查访问

在教学过程中,提前布置一些调查、访问、参观等实践性作业是必不可少,也是不容忽视的,如讲《小英雄雨来》一课时,先让学生向爷爷奶奶调查日本鬼子扫荡和全民皆兵挖地道的情况,并走访村里的老军人,了解抗战时期我们这一带发生的抗日英雄的故事。学生课前做了这些调查,有了生活的积淀,那么课堂上的情感升华便自然而然了。

3.观察体验

观察体验是学生获取材料、形成表象、提升理性认识的基础,开展《春天的发现》口语交际,我带领学生到田野观察春天的景象,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春暖花开、草木复苏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给学生必要的引导,课上学生对春天的变化的表述如泉喷涌一发不可收。学习《养花》,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亲自培育一棵花,体验养花的辛苦与乐趣,学生们完成得有滋有味。

4.汇报沟通

根据实际情况每周布置一两次汇报型作业。学生可向家长汇报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学校的趣闻乐事,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情况,还可以汇报自己的成功或不足之处,之后让家长把反馈意见记录下来,学生带回学校交给老师,老师又将自己的一些看法及建议告诉学生,让其转告给家长。在这种学校与家庭、老师与父母的之间充当小信使,于无形中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这不是语文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语文吗?

四、所学应用于生活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那真正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价值,就要让他们用语文来生活,在生活中检验语文素养的高低。

六一节到了,学生们兴奋异常,却不愿再重复以前的联欢模式。好,写封建议书,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集思广益之后决定尝试游戏加抽奖搞联欢。好,每人推荐或设计一项室内游戏,写一篇说明书,表述的清楚、有趣、有意义的才可被采纳。

评选“优秀少先队员”不按分数排位,有意者準备一段竞选材料,现场拉票。我冷眼旁观,孩子们脸上有惊诧却无畏难情绪。10分钟后,学生挨个上台宣读或演讲,班里好像开了“事迹报告会”。有的分条列举自己的“优秀事迹”,虽有将芝麻吹成西瓜的嫌疑,但却说得理直气壮;有的与自己以前的“劣迹”对比,果然衬托出了现在的“优秀形象”;有的洋洋洒洒写出了数百字,不复平常作文时生拼硬凑的窘态。四名优秀少先队员诞生之后,我说:“知道美国总统怎么产生的吗?就是这样竞选演讲诞生的。”

我手写我心,表达的是真情实感,调动的是生活体验,追求的是自我成长,表达有了目的性,才会情辞恳切,语文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才会产生思如泉涌的局面。

将课程标准、教材资源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寻找一个教育教学支点,这样的学习是语文的,是生活的,应该就是最适合学生的。

[责任编辑 牛宾国]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活体验创设情境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如何为学生打开习作之门
浅谈如何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实行有效教学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生活体验:小学语文课堂活力的源泉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