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
摘 要: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也是连接现实生活必不可少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能力的培养很关键。要想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先把学生的词汇、语言表达、概括能力、思维能力等基础巩固好,接着就是教师的引导。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阅读能力;阅读策略;阅读兴趣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乐趣,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课文阅读,而是一个大范围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阅读形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词汇量、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上有所积累,同时有助于学生开拓眼界,认识这丰富多彩的世界。教师在课堂中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从而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乐趣,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课堂上每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都可适当地给学生们推荐一些不同种类的课外书籍,推荐的书籍不要仅仅局限于某个领域或者某种体裁。因为学生是一个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虽然小学生各方面的发育还不够成熟,但对于自己是否喜欢某样东西还是很明确的,他们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教师在推荐课外书籍时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种选择,让他们按照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来选择,因为感兴趣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是愉悦而充满乐趣的,久而久之学生便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当教师在教学小学三年级的郭沫若的《石榴》时,可以推荐郭沫若的其他作品给学生,如《孔雀胆》《女神》《星空》等,也可以推荐郑振铎的《猫》等文章。一方面可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石榴》一文;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面,有助于他们的语言文字积累,以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多开展班级的阅读活动,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因此,从小学生的发展来看,在他们的学习成长中更应该注重环境的影响,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导向作用。小学生普遍喜欢模仿,崇拜跟随,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可以多开展一些班级阅读活动,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比如,开展中外名著的故事复述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勇敢地把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本名著通过自己的方式把主要内容及情节跟班上的同学一起分享,如在分享的过程中恰好有学生对这个名著感兴趣,也会回去翻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勇气和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在比赛中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重要的是还能在比賽过程中产生一个优秀者,成为学生们竞相模仿的楷模,为班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阅读环境。或者可以开展最厚读书笔记展示,让学生把自己的读书笔记跟其他学生一起分享、互帮互助、相互学习,分享阅读的乐趣。阅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在活动中延伸出一种阅读精神以及一个学习阅读的环境。环境对个人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教师和家长都有义务去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学习的榜样。
三、掌握阅读方法,使阅读游刃有余
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领读、默读、朗读、背诵、范读等,也可以分为精读、粗读、细读等方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体裁和篇幅来决定采用何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达到一定量的阅读,有利于节约时间,让学生对阅读本身不抗拒。比如,在学习诗歌时,通常都会选择朗读和背诵的方式。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下册的古诗词毛泽东的《长征》时,就会采用朗读和背诵的方法,因为朗读可以把诗词中那种豪迈的气概表达出来,更有利于诗词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另外,背诵可以使诗词在脑海中根深蒂固,有利于文化素养的积累。对于篇幅较长的现代文阅读,在课堂上多数采用快速默读的方法,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进行精读领会文中所要表达的主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掌握其中的阅读方法,不仅能将之运用在课内的阅读中,对课外阅读也能游刃有余。
总而言之,阅读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阅读也是联系这个世界的纽带,能开拓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知识沉淀累积的过程,也是一个储蓄的过程,学生要在阅读中寻找乐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在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中掌握阅读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海波.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7):203-204.
[2]陈明贵.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7):39-40.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