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君武
(诏安第一中学,福建 诏安 363500)
研透课程标准 深化历史教学
——以人民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课为例
许君武
(诏安第一中学,福建 诏安 363500)
在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中,由于通史改为专题,导致教学面临困惑,为此,进行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探究,即按照“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的明确思路;以及采用“运用图片资料、设置问题情景”的教学方式,围绕课程标准这一教学重心,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从而落实课程标准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要求。
历史教学;课程标准;教学方式
南京师范大学刘军教授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浅析》一文中指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国家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1]
由此可见,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追求是“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精神。笔者以人民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课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笔者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困惑,以及如何把课标的要求和历史教学的实践结合起来,开展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活动。
根据课标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改变了过去通史形式的编写体例,采用了以学习专题为主的编写体例。由于时序性和完整性不太清楚,加上教学资源有限和参考资料较少,以及教材内容多和学生底子薄的教学实际,给备课和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由于通史改为专题,导致教学面临困惑,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充分利用现有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是一线教师面临的现实课题。
课标规定了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等,“既是指导教学和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评价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2]在今天的中学历史教材采用“一标多本”模式的背景下,课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课标在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以前教师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促使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的新的教学互动模式。
这就需要一线教师在备课和教学的时候,必须考虑怎样很好地细化“课标”,怎样很好地落实“课标”,这既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也是为了应对考试任务、更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
以本课为例,其课标的表述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可以考虑将课标细化为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也就是:
(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阅读图片和材料,即《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业》和郑观应《盛世危言》,培养分析能力。②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了解张謇和荣氏兄弟的事迹,并加以评价。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材料附设思考题,即运用图片资料、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艰难曲折,体会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提高历史使命感以及社会责任感。
由此可见,一线教师在学习课标之后,进行了再思考,将教学的三个维度融为一体,进而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因此,不论中学历史教材如何编写、内容怎样变化,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都应该以课标为依据,通过细化课标,使课标简明具体、容易操作,保证课标的落实,由此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也应对了考试任务、从而实现素质教育。
本课分为两个子目: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包括原因、过程和表现以及影响);
(2)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包括民族工业产生、初步发展及其特点和意义)。引用包括资料卡片、知识链接在内的四段文字和四幅图片,作为正文之外的阅读材料,以充实教材的内容。
为了落实课标,实现教学目标,重视学生参与和体验的培养,激发学生合作和探究的兴趣,克服教学资源有限、参考资料较少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采用通过有效挖掘、合理利用教材图片资料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目标。并且在教材图片资料之后,又附设了思考题,以引导学生去思考。
本课开头讲述了中国传统社会自然经济的特征。图片《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业》再现了自然经济的模式——男耕女织;进入19世纪60年代,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出现,民族工业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图片《周廷弼1897年创办的苏经缫丝厂的车间》再现了民族工业的生产模式——机器生产。
根据课本两幅图片资料,附设如下的思考题(引导学生从文明史的角度读历史)。
《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业》
《周廷弼1897年创办的苏经缫丝厂的车间》
【思考题】
(1)①图片《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业》反映了什么现象?②是什么经济结构?③这种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①图片《周廷弼1897年创办的苏经缫丝厂的车间》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②与图片《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业》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古代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②经济结构: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经济。③主要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很少需要商品交换。
(2)①江南出现缫丝厂车间。②区别: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工厂。
通过以上两幅图片《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业》和《周廷弼1897年创办的苏经缫丝厂的车间》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学会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去探究历史,认识中国社会开始由农业文明的传统社会向工业文明的近代社会过渡。
在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近代民族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而在一战后不久,随着帝国主义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又萧条下去了。
本课用了一定篇幅介绍了主张“实业救国”的晚清状元张謇,并列举了几家著名的民族工业企业,如大生纱厂等,这些民族工业的兴衰,集中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的艰难曲折。
因此,根据课本两幅图片资料,附设如下的思考题(要求小组讨论、辩论)。
▲张謇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思考题】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以晚清状元张謇为代表的仁人志士主张“实业救国”,为社会舆论广泛关注。一种观点认为,“实业救国”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另一种观点认为,“实业救国”只是一种幻想,在当时不可能实现。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试以张謇创办“实业”的兴衰为例,谈谈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同意第一种观点。理由:以振兴实业挽救民族危机,是爱国的;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实业救国”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即近代化的进程,具有进步意义。
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严重阻碍,”[3]在夹缝中生存,举步维艰,难以发展。
经过小组讨论、辩论,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曲折,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体会中华民族强国梦的恢弘壮美!
总之,针对“通史改为专题,教学面临困惑”的教学问题;教师通过认真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究,按照“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的明确思路,采用“运用图片资料,设置问题情景”的教学方式,围绕课程标准这一教学重心,进行课程教学实践,从而推动了基础教育研究的开展,实现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1]刘军.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的认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浅析[J].历史教学,2003(7).
[2]郑林.中学历史教材分析[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3]陈伟国.高中历史教学与高考模块重点问题探索[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1).
G633.5
:A
:1673-9884(2017)03-0090-03
2017-02-22
许君武,男,诏安第一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