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中如何“借图发挥”

2017-05-16 08:39曾小珠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历史探究教师

曾小珠

(漳州市第五中学,福建 漳州 363000)

初中历史课堂中如何“借图发挥”

曾小珠

(漳州市第五中学,福建 漳州 363000)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强调“论从史出”,掌握“过程与方法”。然而学生欠缺相当的逻辑思维,且教材大量文字资料比较枯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方面较为无力。历史图片形象直观,能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提取其中的信息点,在教师的设问引导下,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积累、提升探究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让学生在综合评价中得以提升。

初中历史;图片教学;基础知识积累;探究能力

比之200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课标强化渗透历史的时空观念,教学实践过程中强调“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学原则的渗透。这更加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对“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启发思维能力,切实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初中学生刚接触历史这一学科,大量文字资料比较枯燥,尤其是初一教材中大量的古文,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更无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反,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融入图片、影音等素材,给予学生视听感官的冲击,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笔者试从教学实践中成功运用图片教学的一些案例来论述图史结合有效提升课堂效果。

一、图片教学巩固基础知识积累

2011年版课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这规定了初中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基础在于强调知识的掌握。[1]而掌握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是建立在识记的基础之上。相对于文字史料,历史图片可以让学生有如挖掘宝藏一般探究其中所蕴含的信息,从而直观形象地获取基础知识。

案例一: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唐代的边疆各族》(华师2001年课标版)文成公主入藏一目采用《步辇图》(唐·阎立本,如图1)。

文成公主入藏是唐代民族和睦的重要史例之一,学生需要掌握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这两个重要人物及所属民族、入藏对西藏的贡献等基础要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展示《步辇图》以导入知识的讲授,起到“吸睛”作用,并依据图片方位顺序,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观察图片,并层层设问。

设问(1)图中端坐于步辇之上的帝王是谁?(唐太宗)由此了解事件发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

设问(2)右侧站立的三个人中哪一位是前来求亲的使者禄东赞?此时红衫典礼官极易被误认,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服饰、动作等(尤其是服饰)从而判断左二人物方为禄东赞。教师顺势提问为何服饰不同。学生很容易结合教材答出他是“吐蕃”的使者(完成基础知识点:所属民族)。教师再简介吐蕃民族,由此引出松赞干布这一重要人物,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

设问(3)禄东赞朝见唐太宗促成哪位公主的远嫁?(文成公主)唐太宗答应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说明了他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民族平等)。学生再次深刻体会到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明确唐太宗受到少数民族拥戴,被誉为“天可汗”的原因。

设问(4)如果你跟随公主入吐蕃,你能帮助公主做哪些有益于吐蕃的事?学生通过教材中“文成公主带去了诗文、医学、历法、农艺等类书籍,带去了谷物和蔬菜的种子……”回答出可以传授内地的文化,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优良品种,帮助松赞干布管理文书、奏章……由此很容易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即促进汉藏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西藏地区的发展,从而突破本目教学的难点,不必深入分析。

案例一以《步辇图》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观察图片的同时配合基础知识点进行设问,加深了印象,又避免撇开教材,成为展开教学活动的良好切入点。且设问有一定梯度,能较好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从而夯实了基础知识要点。

二、图片教学提升探究能力

历史的方法与技能,是学生掌握历史的概念、运用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从学习方法上来说,2011年版新课标相对集中地提出要求:“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新知,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2]作为史料呈现的一种方式,图片解读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从中获取相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整合,最终探究历史事件的本质,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

案例二: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 20课《美苏冷战》(华师2001年课标版)美苏冷战激化讲授中引用漫画《较量》(如图2)

美苏冷战对峙中双方矛盾多次激化,几乎擦枪走火,爆发全面的战争,古巴导弹危机就是其中典型的事例。但教材仅配“运输导弹的苏联船只”照片,不能充分展现剑拔弩张的状况。因而教师补充了《较量》,提出“从漫画中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一问题。学生认真观察后,开始七嘴八舌回答。有的说图中人物是赫鲁晓夫与肯尼迪,分别代表苏联和美国;有的说两人手指都即将按住桌上按钮,说明可能随时爆发战争;有的说两人满头大汗,说明双方旗鼓相当,但苏联稍处下风;有的说他们坐在导弹上,可见较量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学生沿着观察图片——解析图片——提取信息 ——形成结论的思路探究,深刻认识到美苏冷战的本质及对世界的危害。可见教学中经常利用图片解析,能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有效信息,较好地提高他们分析综合运用、客观地认识社会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历史事件的领悟,培养历史学科素养。

三、图片教学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课程教育一个突出的功能就是对学生逐渐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进行引导,形成正确价值判断。2011年版课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不仅有明确提示,还指出了相关的要求:“初步理解个人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3]历史图片蕴涵德育信息,能加深学生的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达到更优化的德育效果。

案例三: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华师2001年课标版)“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增添北大校徽(如图3)。

近代新式教育的出现给旧中国的思想观念、文化等方面带来巨大的触动。京师大学堂创办伊始,学生被称为“老爷”,教员被称为“大人”,说明“读书做官”思想根深蒂固。到民国初,蔡元培大刀阔斧整顿北大,洗涤旧思想,北大校徽应运而生。教师展示图片并设问“观察图片思考北京大学为何能从官僚衙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仅一个图片,就要回答如此之难的问题,学生一下子蒙住了。因而教师让学生先讨论校徽的含义。眼尖的学生发现“北、大”字像三人,抢答道“人”“以人为本”……教师再顺势问“如何体现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呢?”学生也很快从课本中找到答案,即“兼容并包,民主办学”等。但这个解读比较生硬,对于解答之前的问题还不够有力。因此教师把这个问题作为探究活动,布置学生回家查找资料再来讨论。在下一次课中,学生有备而来,饶有兴致地将所探究的知识一一展现。有人说“大”字为人,象征教职工,“北”字为相背的两人,象征学生,表现了教职工当为学生服务的观点;有的说上学生,下教师,学生站在教师的肩膀上,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思想要更加的解放,兼容并蓄,这恰恰与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民主进步相符;还有学生回答“北”是中华民族,北大人应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北”还有脊梁的象征意义,学生应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这正是新文化运动所高举的大旗……就“北大”两字,通过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的探究,引申出如此之多的象征意义,比教师在课堂上苍白的引导有力多了。这恰恰凸显了图片教学在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领悟,做到情感自然升华,达到“润物细无声”方面的效果。

四、图片教学在复习课中的综合巩固

2011年版新课标要求:评价不仅包括学生对中外历史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应该包括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初步掌握,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3]而学科评价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阶段性测验,即我们通常所讲的月考、期中末考乃至中考。近年来历史作为中考科目,虽有一些地区采用开卷形式,但考试时间短,考查内容多(涵盖初中三年包含地方史)。若无夯实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很多学生是完成不了试卷的。因而,复习巩固成为初三年下学期的重中之重。

案例四:专题复习“人类法制进程”展示系列图片(如图 4)

教师通过展示系列图片设计探究题:(1)A是世界古代史上哪部著名的法典?(2)B是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中颁布的?(3)C该文献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发挥了什么作用?(4)D该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5)西方民主政治从古代产生起就存在局限性,请举一例说明。(6)结合以上的图片,请你谈谈对民主法治进程的看法。通过这些图片的综合探究,使学生不仅回顾了这一专题的历史,同时还形成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认识。

在复习过程中,利用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图片将相关的人物和事件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各知识点形成纵横联系,从而形成历史的整体观、时空观和专题概念,由此再进行情感升华,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能与政、文、地等学科融汇贯通,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巧妙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左图右史”“索像于图,索理于书”是古今学者读史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图片还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学、探究活动、专题辩论赛等,成为架设历史知识结构与学习思维、能力、情感的桥梁,减少一些枯燥的文字,增添更多的感性,并通过有梯次的引导来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不过,利用图片史料教学也要关注到一些问题,如选取的图片要有针对性,要在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基础之上;所选取的图片要有潜在的信息点,且不要有过多的堆砌,以免喧宾夺主;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图片的重点观察,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所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将所获取的信息与教材、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不能完全用图片代替文字史料,最好图文互证,等等。

[1]刘克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历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6.

[2]刘克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历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8.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G633.51

:A

:1673-9884(2017)03-0092-03

2017-02-22

曾小珠,女,漳州市第五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历史探究教师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最美教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