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音乐教学探索
——以《情迷侗歌》为例

2017-05-16 08:39:07傅莉莉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大歌侗族声部

傅莉莉

(厦门市华侨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0)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音乐教学探索
——以《情迷侗歌》为例

傅莉莉

(厦门市华侨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0)

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以苏少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五月蝉虫唱得好》为例,由传统以知识为中心教学走向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提出教学应突出情境性、实践性、生活性。

核心素养;审美感知;文化理解;情境创设

一、核心素养提出的必要性

为改变从2003年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为将三维目标割裂,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两张皮的问题[1],强化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育目标,确定以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林崇德教授研究团队于2016年9月发布了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框架(见图1)[2]。

图1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音乐学科根据其学科特点与核心素养整体大框架的育人要求,提出了本学科的三个核心素养,具体表述及基本内涵和认知层次见图2。

图2音乐核心素养及其基本内涵

三个核心素养彰显美育功能,提升审美情趣;强调音乐实践,深化情感体验;丰富课程选择,满足发展需求;立足核心素养,完善评价机制。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为了感悟并领会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变革,赖锦琼名师工作室组织工作室成员进行教学实践研究,选择苏少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五月蝉虫唱得好》作为研究课例,遴选两位优秀工作室成员,分别从传统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的视角展开课例研究,以期探寻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为接下来的教学改革提早应对做好前期准备。

(一)传统教学思路

传统视域下的《西南情韵》的教学思路见图3。

图3基于知识中心的教学流程图

由图3教学流程分析可知,该教学思路有如下特点:一是以知识的讲授为中心的倾向很明显,忽略了知识背后所承载的音乐技能价值以及提升音乐素养的价值。二是知识的容量过大,不利于学生及时消化吸收。整堂课一共欣赏了四个民族的四首代表性的曲子,平均每首曲子以10分钟计算,整堂课基本都是在鉴赏中度过,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来实践消化内化吸收。三是问题指向薄弱。通过整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可能更多能感受到的是少数民族音乐的音律之美,但是美在哪里?每个民族的精华在哪里?这些很深刻的问题都只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四是师生互动太少,基本上强调的是教师的预设,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者。但是作为音乐学科,审美感知、实践操作非常重要,没有体味感知只能浮于表面,学生很难从情感深入走进知识本身,使得教学内容杂而多又空洞乏味,缺乏灵动性。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情迷侗歌》教学思路

基于传统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调整后的新的教学思路如图4所示。

图4基于情境创设的教学流程图

新的教学思路打破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以生活中学生能够感知到的节奏律动和闽南学生从小就会吟唱的民谣作为切入点,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学起点,类比迁移到侗族大歌,在欣赏完歌曲后,教师通过问题驱动,以问题解决为核心,通过创设活动,让学生在教师庖丁解牛的教学活动中逐渐感知侗族大歌的多声部特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味感知侗族大歌之美。该教学设计搭建了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之间的桥梁,进行了学科间的课程整合,创设真实情境,使“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成长”[3]。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1.情境创设

(1)屏幕倒计时计数开启课堂,教师变魔术手势引入课堂师生节奏律动。(教师打节奏,示意学生模仿,最后停留在下面这个节奏型)

(2)引导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发音方式或者协作方式完成以上节奏型。

例如:拍腿、拍肩、撵指、拍身边同学的手,拍前面同学的肩膀等。

(3)教师在学生节奏伴奏下唱一段闽南童谣《天黑黑》。

(4)从闽南民谣引入侗族大歌。教师导语:

师:刚才老师所唱的歌词同学们可能听不太懂,它是一首闽南童谣,叫《天黑黑》,咱们福州也有不少本地的民谣。我们广袤的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文化传承造就了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今天,老师要介绍给大家的音乐作品是来自西南的少数民族——侗族。

2.情境设计

(1)侗族及侗族大歌简介。(多媒体视频影像,教师配合朗诵)

师:像连绵的山峦,侗寨在青山绿水中显现,一屋一瓦,静静地呈现着一种含蓄、悠远的美,侗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系,由秦汉时期西欧中的一支发展而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定族名为“侗族”。侗族是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古老民族,她以歌叙事、以歌传情、以歌养心、以歌教化。在九州大地黔岭山区演绎着一部神奇的音乐史诗——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它声音洪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为其传统文化之精粹,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人三样宝,大歌、鼓楼和花桥”鼓楼和花桥我们一看就明白,那大歌是什么呢?是大哥哥吗?不是的,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体会的民间合唱,它就是侗族大歌。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他们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

(2)带问题欣赏侗族大歌《五月蝉虫唱得好》,感受其风格特点

师:每首侗族大歌都是一件没有工匠雕琢的工艺品,光彩夺目,韵味深广。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侗族大歌《五月蝉虫唱得好》。欣赏时,请同学们关注下面两个问题:1.有无伴奏?2.声部分配特点?

侗族大歌是有着千年可考历史的优美合唱艺术精品,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传统的歌唱形式。众低独高是其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

3.情境问题

(1)情境游戏:引导学生营造原生态多声部语境。

游戏规则:设想自己是集市里的买家或卖家,随便想一句话,例如:“怎么卖”“便宜些”等,老师喊完“赶集咯”,大家大声将这句话反复念3遍。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音响效果是单声部的还是多声部的?有什么遗憾的地方?

交流体验感想:多声部,但节奏凌乱。

(2)用滑轮杯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统一。

滑轮杯的摆法:

(3)给623三个音让学生即兴创作4小节旋律。

师:鼓楼是侗寨的标志,因为楼上置鼓得名鼓楼,有侗寨必有鼓楼,所以我们唱侗歌怎么能行少了它?只是老师在古楼上放的不是鼓,而是音高。

[教师活动]板书简笔画鼓楼,并在图上标注623三个音。

(4)运用学生创作旋律开展反向歌唱形成二声部;在此基础上增加一组反向演唱旋律形成三声部。

4.情境延伸

一直以来,国际音乐界认为中国是没有多声部合唱艺术的,复调音乐仅存于西方,而当 1986年侗族大歌首次出现在法国巴黎秋季艺术节活动上时,整个国际音乐界都惊叹了,她们的演出受到热烈的欢迎,仅谢幕就达37次。此次演出也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

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也是人类艺术的瑰宝,她的影响力再次证实了一个真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

三、教学启示

(一)教学应具有情境性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特别强调教学来自真实的情境,特别反对干巴巴的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从两节课对比分析可知,有了情境体验的教学使得课堂有了如下转变:一是课堂显得灵动起来了。知识不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在体验当中感受到多声部的魅力使得学生在体验当中感知了音乐之美、感悟文化之美。二是课堂显得丰满起来。课堂不再是枯燥泛味的知识堆积,而是有师生交互过程产生的智慧火花,这些火花激荡着学生想着音乐的远方主动探寻。三是延伸了教学的空间。教学不再仅仅是课堂结束后的巩固练习,而是无限回味下的继续主动探究。教师只是帮助学生打开了学习多声部之门,接下来学生可以利用学习到的方法和技能来解剖苗族等各种音乐形式的多声部歌曲,教学真正从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出发,利用各种可感知的音乐体验通道,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素养。

(二)教学应具有实践性

音乐学科最大的特点是只有经历体验实践的过程才能对其中的精妙感受深刻。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相交于传统课堂有如下转变:一是通过实践活动驱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元,体验到音乐律动之美,感受到多声部音乐的特质。二是实践活动有助于将枯燥高深的音乐理论泛化为通俗易懂的节拍,使得专业如阳春白雪的音乐形式更加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增加学习的乐趣。三是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素养的内化首先必须是技能上的反复锤炼,缺乏实践的音乐犹如空中楼阁,只有亲自感悟音乐的全过程,才能体味其中的精妙。教学实践中应突出音乐教育的实践品格,吸引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艺术表现素养。

(三)教学应具有生活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好的音乐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学设计过程应突出素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知到音乐就在身边。在具体教学环节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素材情境的选择应具有时代性。在讲授流行音乐校园民谣的时候,针对00后出生的学生选择地素材都是90年代流行的小虎队,很显然是脱离学生实际的。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教材只是众多教学资源中的一种,课标才是最高法则,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成为教学资源的整合者,调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素材,根据教学目标和课标要求进行重整再造。二是素材情境的选择应具有地域性。本节课在讲授少数民族侗族大歌内容时,其实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教师巧妙利用闽南童谣引入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形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由此展开教学,相得益彰。三是素材情境的选择应具有交互性。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期,只有设计具有交互性的活动让学生的身体和大脑充分活动起来,让学生充分融入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对音乐从感性体验、表现到理性认知、辨析,方能真正增进学生文化理解素养。

[1]刘霞,林崇德.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证调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2]辛涛,姜宇,林崇德.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3]窦桂梅,胡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5(1).

G63

:A

:1673-9884(2017)03-0102-04

2017-01-21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6年度课题(项目编号:HZSD082016041)

傅莉莉,女,厦门市华侨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大歌侗族声部
单声部旋律听写训练法探究
乐府新声(2023年1期)2023-06-29 06:45:18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心声歌刊(2022年1期)2022-06-06 10:30:44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黄河之声(2021年6期)2021-06-18 13:57:18
侗族大歌传承的结构
——基于从江县侗族大歌传承实践的分析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46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黄河之声(2018年20期)2018-01-24 12:04:48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侗族大歌
心声歌刊(2017年4期)2017-09-20 11:43:54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 02:54:00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