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晓英
摘 要 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相当重视,在过去企业办学曾是国家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企业办学为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可以通过自身的设备、设施、人力资源等来强化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改善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职业能力相当重要。但是在国营企业投资办学校企合作中并不是一帆风顺,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难点。在文中就基于国营企业投资办学校企合作工作难点进行分析,以期可以更好的促进职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国营企业 校企合作 投资办学
一、引言
企业办学曾经是国家举办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企业办学在“国营企业改制”、“国营企业减负”等浪潮声中“涅槃”。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政策下,企业办学得到重视和重生。企业办学可以充分进行校企合作,利用只身的设施、设备、人力资源的优势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是非常有效的。企业办学特别是国营企业办学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但由于认识的差距、缺乏匹配的政策和校企目标的差异性等原因,导致校企合作工作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二、校企合作工作难点
(一)校企合作的深度有待挖掘
校企合作主体认识上出现偏差。企业的经营性特征决定了企业的主要业务内容和目标,开展校企合作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动力;同时不少企业人力资源未被纳入企业的人才战略高度,未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在深度上有待提高。效果上普遍采用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绝大多数停留在认识参观、实习基地建设、专业技术人员讲座、就业等方面,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教学的整体效益的校企合作目标相去甚远。
校企合作缺乏整体系统的推进。战略高度、通盘考虑、统筹运作,使企业运行要素(岗位、专家、流程、实践技能等)与办学要素(专业、教师、教材、理论知识等)之間有机结合、相互匹配,构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运行整体。真正融合学校和企业的运行机制,学生管理和企业制度的互联,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通。
(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教学意识不强及意愿不够
企业教学过程所必需的硬件条件和软件不足。由于企业技师长期专一从事技术一线工作,对教学工作的理解和认识不深,带教意识不强,重视不够。因企业性质的要求,大部分技师只重视实践技能的操作,忽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更新不及时,导致教学具有片面性。因学生教学工作的干扰,导致技师工作效率的降低和安全监管压力,驱使其对教学工作存在抵触情绪。
(三)双方合作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持
国家层面上,教育部高度呼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但政府没有在政策和制度上保证职业教育,未建立专门的信息系统和相应的金融基金,未构建鼓励校企合作相适应的财政税收配套措施和政策。因此,在相关的法规执行监督方面职业教育还处于空白状态。
在企业操作方面,投资方对下属企业相关校企合作政策的支持也有待加强,需要完善与校企合作相匹配的激励制度、业绩考核、岗位人员准入标准、优惠政策、安全管理意见等相关政策。
(四)缺乏有效的组织保障及可持续发展动力
企业的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缺陷。校企合作实践运行中,涉及教学机构、实训技师编制及教育教学经费投入与分摊及教学工作对业务的操作效率的影响,对于主要任务为业务经营的企业来说,该项教学工作中所需人、财、物的投入和操作效率的降低成为额外负担。而教学对企业经营效益的促进存在隐蔽性和滞后性,企业校企合作的初衷难以实现。学生未完全担任员工的角色,安全意识薄弱,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也极大打击企业的校企合作热情。
三、对策
(一)提高认识,强化对企业校企合作的宣传力度
校企双方需要更新观念,将人力资源规划纳入人才战略考量,以校企合作为平台营造学习型组织氛围,借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员工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创新,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高职教育的应用型定位决定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唯一性,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强化行政干预,制定政策措施,明确责、权、利
国家层面需要整合相关资源,出台激励校企双方合作的政策措施和激励制度,降低人力培养资源的浪费。集团内部需要出台校企合作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措施,明确相关制度的责、权、利的明细,整合集团内部优势资源,降低内部之间的耗费,提高资源的有效性和利用率。降低企业的安全隐患的担心,提高企业的校企合作热情和动力。
(三)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可持续措施
校企合作需要共赢,挖掘校企合作的共赢措施,对合作的内容制度化、流程化。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完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学校应该辅助企业完成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评价,并提供优惠政策,强化检查、督导、考核等管理过程。完善校企合作协议,使校企合作具体化、规范化。
(四)校企合作科学推进,注重内涵建设
第一,校企合作是一个长期的合作过程,其推动应遵循先易后难、由表入里的操作过程。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拟定包含指导思想、共赢措施、操作模式、操作流程、考核评定等内容的校企合作计划。
第二,校企教学紧密联系,企业参与教学管理,融入具体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模块、教学管理和教材建设等。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调整课程体系内容和知识理论深度;构建与岗位匹配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标准;完善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和岗位人才认定标准;探究理论模块学习和实训模块的衔接。
第三,基于“教学内容对接工作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要求,编制基于生产操作教材和实训大纲体系。
第四,构建“双师”素质的师资结构。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的职业性教育,通过“拉出去、请进来”、“挂职互派”等具体的协作机制,拓展学校教师的实践性操作技能,企业技师的教师素质。整合人力资源优势,组建校企师资团队,探讨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学习实用性技能。
第五,创新教学方法,结合企业岗位群要求,借助企业实践生产业务平台和校企混合师资团队,构建生产过程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和基于生产绩效的考核模式。
第六,引入企业管理机制,构建“企业化”的学生管理平台,营造职业化的学习和管理氛围,提高学生相关素质和就业与生存能力。
四、结语
企业办学的校企合作人才模式探讨,即是一个老命题,也是一个新命题。在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经营历史中,企业办学的校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经营性目的得到了强化,企业公益性办学意愿被压制。随着国家鼓励企业办学的政策引导和企业对实用性人才的渴望,企业人才培养被纳入战略规划,企业办学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讨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职业教育的提升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为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史艳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
[2] 冯建军,黄金火.高职高专“三位一体”合同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讨,2010(5).
[3] 卢智勇,谢臣英,乔西铭.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0(8).
[4] 孙延娟,田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