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中学 杨建楠
“问题—互动”导向下数学“翻转课堂”的构建
☉江苏省南通中学 杨建楠
“翻转课堂”的实施有很多方式,可以是平铺直叙型教学,可以是讲解练习型教学,可以是设问解惑型,也可以是问题互动型等等.“全人教育”思想指引下的“问题-互动”教学模式,强调在激发教育主体主动性的基础上,构建融合了问题解决、互动交往与课堂探究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此达成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高效课堂的创设与学生多元素质能力的培育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翻转课堂中主要使用的是以视频为载体的教学方式,视频教学有直观形象的优势,但是也有一些缺点:比如时间不宜太长,容易疲倦;平铺直叙往往缺少监督导致易走神;练习为主的视频更是不如教辅资料来得省时省力等等.而“问题互动”型“翻转课堂”将教师对核心知识的理解进行了火热的表述,通过提出问题—互动探讨—反思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精神集中的学习状态之中,形成学习的有效、高效方式.
教师设计整个教学流程,其中在问题环节采用间断提问模式,即课前学习—课上互动—学生反思—实现翻转—师生总结,对每一个教学单元课采用五组问题重复操作,形成知识点学习的系统化.
案例:指数函数的教学.
课前学习:教师通过5分钟的视频教学:①情境:要求学生动手折纸,观察对折次数与所得纸的层数的关系:得出折一次为2层纸,折两次为22层纸,折三次为23层纸……得对折次数x与所得纸的层数y的关系式为y=2x.②定义:一般地,函数y=ax(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定义域为R.③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函数为指数函数、怎样得到指数函数的图像、指数函数有哪些性质.
课上互动:课上围绕视频教学中的三个问题师生互动,并且对其规律进行小结.
学生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反思.
实现翻转:学生提出:①为何对a有这样的要求?②对于底数这个变化量是否与图像之间存在着联系呢?生生互动给出猜想结论;师生总结,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肯定学生的猜想结论.
点评:从理论角度来说,翻转课堂已经拥有了崭新的环境,那么如何创建可翻转的教学环境,实施课堂翻转?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创设可翻转的教学环境应关注几个点:
(1)选择性:数学中不是任何知识点都值得采用问题互动方式的,否则容易陷入为了讨论而讨论的误区.以集合为例,比如说集合、子集、全集的概念等等,既不是中学数学的重点,也没必要在此类描述性的概念上花费讨论的力气,因此创建可翻转的教学环境的知识选择性非常重要.
(2)合理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候要关注问题设计的合理性,使得创设可翻转的教学环境具备合理的效果.在指数函数教学的问题设计中,视频中留给学生三个容易的问题,然后课上集体交流,这样既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精神与研究问题的能力,又不使得新授课沉闷;教学的难点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并且提出实施课堂的翻转,这样的设计要求也正是充分考虑了实施课堂翻转的合理性.
(3)组合性:问题互动设计需要组合设计,在指数函数教学的问题设计中第一个组合,视频中留给学生三组容易的问题,课上集体交流使得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研究与互动的探索中来,第二个组合,在互动中师生、生生之间提出了二组问题,这种组合问题的设计给翻转提供了新的舞台,非常有效和有趣.
以“问题互动”模式实施的“翻转课堂”,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了一次融合尝试,两者存在着相辅相成、合作关系.我们不难发现,传统课堂教学问题互动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有不错的效果,但是存在的缺陷是无法利用学生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更为有效的指导;“翻转课堂”曾经也存在着巨大的弊端,即云端视频仅仅依赖学生自主的学习,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是多么的低下,学生自觉性程度远未达到教师认为的理想状态.依赖合作关系,笔者请兄弟学校作的调查,来看一份对比调查数据表格:
这里显示出很明显的两个特点:
(1)当今社会处于“微”时代,学生学习更喜欢通过个性化的方式呈现,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在个性化教育方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通过云端,学生很多个性化的东西得到了展示,可以借助“微博”、“微信”、“微群”等一系列微型平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将问题互动的方式呈现得比传统课堂来得更为活跃,借助翻转通过师生互动或生生探讨,让教学的这种翻转显得真实可行.
(2)“翻转课堂”推出之初,学生更多的是自主的沉默式学习,无论学生学习理解与否都是一种形态,学生即使产生问题也无处提问,无法生成一种动态的、实时的反馈,与问题互动模式的结合,在学习前的云端技术在学习中真正发挥了作用,这种实时性让短时的碎片化学习来得更有针对性,从而推动了翻转课堂学习的效率;
教师设计教学流程,并在其中给出感性化的材料背景,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相互提问回答,提问经过教师筛选给出,学生回答,这种形式可以让建构主义理论充分运用到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将课堂中能够实施学生与教师翻转的内容以视频方式(每个视频20分钟左右,一堂课的核心部分)制作保留,按照每学期制作四十个视频为例(每周2个,一个月8个,每学期40个),将教学的舞台全方面地反馈给学生,这种成功的体验远远大于任何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展示的步骤可以分为:
(1)设计内容:教师设计课题内容,采用类似陶行知先生“小先生”制的方式,将当天教学内容分层若干个小问题设计安排好,并请学生替代教师讲解、分析、传递给学生,而尽可能做到的每位学生参与的方式让展示成为一种成功的基础.
(2)以生替师:在互动环节让学生替代教师(教师在旁关注),分析、互动、探讨,让主讲学生清晰地站在了系统的高度认识知识,真正做到了课堂的翻转.
(3)后续反思:对学生而言一次宝贵的翻转课堂尝试,远比其做其他任何试题来得更为有效,因此教师对这一舞台后续的指导是引导学生的反思,优秀的反思可以用数学小文章的形式总结,让学习呈现可持续的发展.
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那种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讲学,学生在课桌前一味的听讲模式早已一去不复返.无论从美国杜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到今天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建构、自主探索,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探索,形成一种学习的模式.注重建构势必要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这一想法已经在新课程实施多年的道路上被积极渗透到一线教师的理念中,也在一定程度的教学中予以实施了.而“翻转课堂”的出现,它将课外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将部分学习主动权通过网络资源学习的方式转交给学生,以云端视频存储的方式(教师制作好教学视频存储于云端),通过课前预习或课后研究,进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生生探讨,并通过这种建构讨论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作为微平台进行的问题互动式翻转课堂的建构,其展示环节是特别需要关注的.笔者认为这种展示的依据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丹尼斯·韦特利的成功心理学理论.人的需求是从解决基本温饱到获得认同等层层递进的,这种需求在当代中学生的成长中必不可少.众所周知,当代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普遍强于前几代的学生发展,这与信息爆炸密不可分.某位学生可能是数学科学习的弱者,但是其在很多方面极有可能是强者,其需要获得周围人的肯定,这种肯定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但在互动的翻转课堂中得到了发展的机会.丹尼斯·韦特利的成功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的目的是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这么简单,更要从知识学习的背后获得一种经验的积累.这种成功如何获取呢?课题翻转是实施自我展示比较现实的一种手段.
总之,构建“问题互动”下的“翻转课堂”是传统教学方式和新型网络信息技术的优良结合体,通过对其的探索让我们对数学新型教学方式有了尝试和创新,对其的探索旨在不断努力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让其成为教学的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