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肇玖
(三明市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福建三明365000)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邓肇玖
(三明市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福建三明365000)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蕴含着许多美育的资源,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美育教学观念,充分挖掘和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美育资源,以真善美为主线,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美的意识和观念。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做好该学科美育教育工作。
小学;品德与社会;美育;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因此做好《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社》)课程美育工作,可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目前由于小学生评价主要还是以考试为主,作为非考试学科《品社》于学校和教师普遍重视不够,表现在美育方面存在的不足是:教师缺乏美育的意识,认为美育只是艺术课程范畴,《品社》课程不需要美育;美育的目标不够具体明确,对课程中的美育资源挖掘不够;缺乏有效的设计,学生体验和感悟不够深刻;以说教式教育为主,教学方法单一枯燥等。针对这种现状,应采用什么的策略来促进小学《品社》美育工作的开展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小学《品社》学科美育教育活动的开展和落实,同样依赖于美育教学观念树立,教师只有树立了美育的教学观念,才能自觉地把美育融入到教学目标体系中,渗透于教学活动中。
1.要明晰“美育”的概念和内涵。《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审美教育”从狭义的范围讲是指“运用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的美的教育”,从广义的范围讲是指“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对人们进行的美的教育。”小学《品社》美育属于广义的美育,理所当然要承担起美育的教育任务。
2.要正确认识《品社》学科在“美育”中的作用。小学《品社》课程目标是: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与其他知识性课程相比,它的“美育”范围更加广泛,“美育”作用更加突显,涵盖了艺术学科知识元素以外的方方面面,如生活之美。因此《品社》学科中的“美育”有着广泛的内容,成就的是更加核心的学生立德树人之美。
3.《品社》学科教学中要有自觉融入美育的意识。正因为《品社》成就的是学生立德树人之美,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品社》中美育在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重要价值,牢固树立“美育”教学观念,将美育教学自觉融入《品社》教学活动中,坚持不懈地对学生开展美育教育。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时,上完该单元“规则在哪里”“规则有什么用”“我们给自己订规则”三个活动内容后,很多老师就结束了该单元教学活动,而笔者却增加这样一个活动:“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构建一幅‘人人遵守规则美好画面’,然后用你的画笔展现出来与同学共享。”这样通过艺术手段将规则带给人们和谐温馨画面展现出来,使学生对规则“美”的体验与感受更加深刻。
《品社》是以社会生活为素材,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社会认知的课程,这一总体目标的实现是以教学活动为载体来实现的。《品社》教学内容中,既有通过事例、画面、现象等素材直接呈现出来的显现“美”,也有隐藏在事例、画面、现象等素材背后的隐性“美”,这两种“美”都需要教师们精心设计,有机渗透,既让学生品尝出显现的“美”味,也让学生品味到隐性“美”味,完善学生对美的认知,深化学生对美的感悟。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这一单元《我国的国宝》一课时,笔者先用多媒体播放“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故宫、苏州园林、秦始皇兵马俑……”,先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它们的造型美、艺术美等,然后通过挖掘和讲解它们背后的一些素材,如长城的构造和作用,故宫设计和布局、秦始皇兵马俑制作与排列等,引发学生共鸣,感受中国灿烂文化的“美”;又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让诚信伴随我》这一单元《诚信是金》一课时,笔者先用讲述和视频的形式给学生呈现一些“失信”与“诚信”故事或事例。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初步感悟“诚信”之美,而后引导学生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诚信诺言,并做好践诺记录和感受,让学生体验到诚信背后所传递一种正能量之美。
狄德罗曾经说过:“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的两种品质上加以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美,善也显得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而“真善美”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提倡和要求的。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若在这一阶段,坚持以“真善美”为主线,帮助学生“去伪存真”“弃恶扬善”,就能达到“真美善美”的目的。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走向文明》这一单元《社会文明大家谈》一课时,在组织学生交流“如何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时,当有个同学说“买票、上车要有序排队”,另一个同学的声音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有时太老实也不好。”笔者始料未及,但转念一想现实当中也确实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那么这堂课的教学目的就会大打折扣。于是笔者让这位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这么想。他说:“有一次我早上要乘车去上学,开始的时候大家是排队的,结果车子一来,有些人看到车子很挤就拼命地往我前面挤,害得我上不了车,上学都迟到了!”原来是这样,怪不得他会有这种想法。笔者放弃了后面的教学环节,适时组织展开了一场辩论会:上车是跟着挤好,还是不去挤好?同学各抒己见,笔者只插在其中作一些点拨、解释。在激烈的争论后,大家终于都认可了“不挤好”的观点。又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这一单元《我们国粹》一课时,当讲到中国的书画艺术时,笔者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中国几位著名古代书画家的作品让学生欣赏,让学生在中国古典音乐的伴奏下感受中国书画之美,音乐停止后笔者又展示了两幅书法作品,问:这两幅书法作品也不错,可却被大家所唾弃,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当学生感到很茫然时,笔者呈现了两个人物:蔡京、秦桧,有些学生就叫起来:因为他们是坏人!而后笔者让知道的学生说一说这两个人情况,并适当加以补充,让学生明白人品与作品是紧密相联的,只有人品好作品,才有可能被人们所认可。随后笔者将其延伸至生活中,让学生感悟到:一个人不光要学习好,做人也要好,才是真正的好!
《品社》作为一门综合课程,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要让课程中“美”的意识、价值、观念、行为等融入学生的内心,化作自己的感悟,就必须改变讲授这种单一枯燥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宜结合其他一些生动活泼形式进行教学,如讲故事、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辩论、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和实践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才能提高美育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我们共欢乐》这一单元《换个角度想一想》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模拟”和“角色互换”体验活动,如让学生模仿盲人,蒙上眼睛然后进行走路、吃饭、上课等,体验无眼的艰难和酸楚,感受盲人生活的艰辛;让学生当教师,教师来当学生,教师和下面的同学故意“捣蛋”,让学生体验此时教师心里的感受。通过这样情境化的表演,让学生真切意识到“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种美的意识和行为。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花钱的学问》这一单元《钱该怎样花》一课时,笔者布置学生开展“近两年来你买的东西中哪些是经常用的,哪些是偶尔用的,哪些是无用的”的调查活动,然后组织学生在课上进行汇报,并谈谈自己的感想,帮助学生树立“合理消费”的价值理念。
美育无痕,价值永恒。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承担美育教育任务,让美育之花绽放在学生心中,生根在学生的心灵。
[1]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徐丽森.论美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独特功能[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3]刘剑涛.浅谈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的美育[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4).
(责任编辑:徐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