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现现代文阅读有效教学的路径

2017-04-15 11:43柯丽斌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刘和珍现代文文体

柯丽斌

(莆田第五中学,福建 莆田 351100)

论实现现代文阅读有效教学的路径

柯丽斌

(莆田第五中学,福建 莆田 351100)

遵循课标的要求,可从三个方面着手现代文阅读教学。首先,依据体式,实施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同类文本阅读的方法,发展能力,实现自主阅读;其次,立足现代文的结构思路教学,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语文逻辑思维的训练,并整体感知文本,有助于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三,立足于语言文字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品味汉字之美,理解文字背后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获得审美的享受,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现代文;有效教学;文体意识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每个必修都包含着两个单元的现代文阅读,其中文学类和实用类各占一单元,涉及小说、散文、戏剧、杂文、随笔、新闻、科普等多种不同文体。相较于诗歌、文言文,这些文体不一的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似乎更具有自主的空间。教师可以因学情的特点、课时的长短、对课文的认同度等因素更灵活机动地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教与不教,教师可以自主;教什么,如何教,教师也一样可以百花齐放,各自争鸣。不囿于固有的模式,在教学上寻求突破,这是何其宝贵的创新精神。但是无论如何,终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遵循课标的要求,达成现代文阅读的教学任务。

一、立足于文体的教学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认识到教材的特殊性,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具的好文章。阅读教学须从“这一课”入手,使学生理解掌握其中的内容主旨,从中或是获得与课文相通的生活感受与体验,或是升华了自己对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教材里的课文又具有典范性,教师通过特定的课文进行教学,使学生从中获得相应类型的文本的阅读方法,并提升成一种阅读的能力,实现自主阅读。无论是从教材的特殊性学习“这一课”,还是从教材的典范性学习“这一类”,都决定现代文阅读教学须立足文体。文体不同特征则不同。比如散文是通过人、物、景、事的叙写来抒发情志或者感悟哲理,小说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揭示社会本质,新闻是记录新闻事件发表对事件的看法和评判……课标指出:“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了解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法。”就是明确要求教师应以课文为范本,立足文体教学,让学生从中获得文体的阅读方法,形成能力,实现自主阅读。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教是为了不教”[1]。王荣生说“依据体式,是文本解读的通则。 ”[2]立足于文体的教学才能使现代文阅读教学坚守方向,不走向随意。

《纪念刘和珍君》是必修1中第三单元的课文,属于写人叙事散文。在依照文体教学的要求下,教师如能抓住以下两大问题加以引导,基本就能做到提纲挈领,把握教学的重点。问题系列一,文中记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体现刘和珍怎样的个性特征?作者对刘和珍的情感如何?问题系列二,文中触及哪些人?他们分属哪些阶层?作者对其情感态度又是如何?这两大问题都紧扣散文以“情”为核的文体特征进行设计,突出散文教学的鲜明特点。何以如是说?第一个系列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把握刘和珍的主要事迹(散见于文章1-5部分)。学生在课文的各个章节段落里找出关于刘和珍的事迹和为人,就不难比较得出散文与一般记叙文不同的叙事方式:非完整地,而是零散,碎片化地叙述事件,这就是散文“形散”的特点。情感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理解了刘和珍烈士身上寄托作者的痛悼和敬仰,即是把握了课文的主旨之一。问题系列二,文中涉及众多的人物,他们分属社会三个层面的力量:爱国力量、反动势力和中间状态的市民阶层。这三者在文中的指称有的具体,有的抽象,有的是个体,有的是群像。让学生逐一找出,加以阶层分类,理解作者对其评判与态度,就可以进一步深入体会出课文情感的厚度与深度:其中有对爱国者的敬仰和激励;有对反动势力的批判和揭露;也有对普通民众的悲哀和唤醒。两个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不仅有歌颂、哀悼,还有批判、唤醒,更有自剖、反思。特别是对斗争方式的反思这一部分内容的解读,更能使学生深入理解作为革命导师鲁迅的思想深邃所在,这也是其他 “三·一八”纪念文章所远非能及的高度所在。这样的教学路径,不仅突出文体教学,又能读文识人,真正使学生了解鲁迅及其散文的特点。

同理,无论是小说、随笔,还是科普、传记等,教师均须依托具体的篇目立足文体,教出相应的阅读方法,使学生面对不同文体阅读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是现代文阅读教学须实现的任务。

二、立足于文章思路结构的教学

理清文章思路类似于过去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教学法。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语文现代文教学的课堂,无论小学还是高中,所有的语文教师几乎无一例外、不遗余力地只训练学生以下三件事:给文章划分层次;给段落划分层次;给长句划分层次。文章的思路是作者思维活动的轨迹,通过划分段落层次,学生理清了作者行文思路,就能较好地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内容主旨。新课标指出:“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如果说“写什么”可视为阅读的第一任务,那么“怎么写”就是阅读第二大任务了。并且“怎么写”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对“写什么”的理解。因此,立足于思路结构的教学是现代文阅读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路径。

仍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课后第一题练习是这样设计的:“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这两句抒情句是课文的文眼。教学中,教师首先须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认真品读,理解这两句话在不同章节中的内涵。经过研读,可作如下解读:第一部分意在纪念刘和珍,痛斥流言家的卑劣;第二部分指向“庸人”,意在唤醒;第四部分惨案发生之后,作者满腔悲愤;第五部分面对“惨象”和“流言”,表达作者揭示真相的勇气和无畏;第七部分,再次抒发哀痛的心情。根据这两句抒情对象的不同,句子含义的不同,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最终,文章结构可作如下划分:(第1-2段)说明写作缘由和目的;(第3-5段)概述记忆中烈士的事迹和遇害的经过;(第6段)反思斗争方式;(第7段)总结全文。不得不说这道题的设计足见编者用心之良苦。它既说明了理清文章思路对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性,还提供如何理清思路、划分段落的方法和依据。给学生一个抓手,比如感情线索,比如某个关键词,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如何理清思路,避免盲目低效。这个问题设计的价值值得教师好好思考和揣摩。

再如,必修1第四单元新闻教学篇目《飞向太空的航程》,因为篇幅长,有些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就有意回避。“教材无非是例子。”[1]借助本单元其他篇目的学习,学生一样可以了解新闻的文体特征。对教材,教师有“择而教之”的主动权,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笔者认为,教材选入的都是一些文学文化价值很高的典范文章,学生可能会因为教师删除了“这一篇”,而失去了从中本可以获得的情感体验或者思想认知。任意删减教材,辜负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也有损教材的完整性。不如不删,让学生多一些精品的滋养,岂不更好?《飞向太空的航程》的确篇幅长,但是如果能把握理清思路的教学方法,障碍迎刃而解。这是一篇记录“神五”飞天的历史性时刻的新闻。文章除记录新闻事件本身,还在第4段至26段穿插介绍新闻事件的背景,即详细地回顾我国载人航天史。这样独特的构思使得新闻事件有了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意义。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分清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这一篇新闻的教学重难点已然突破。

综上,对于一些篇幅过长,内容深刻的现代文,理清思路、梳理结构,才能为进一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奠定基础,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文逻辑思维。一举两得,教学中不容忽视。

三、立足于语言的教学

思想内容是文章的灵魂,它必须借助于语言这一外在形式呈现出来,因此说语言文字是思想情感的载体。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显著特点,就是应该强化语言文字的教学。落实好语言文字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领略汉字之美,还可以理解文字背后丰厚的人文底蕴、深刻的思想情感、独特的审美意趣。这是回归语文教学本质所在。加强语言文字教学,在课标里反复被提及:“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能辨析所读文本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翻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关于品读现代文语言的课后思考题课俯拾即是,可见,语言文字教学何等重要!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最后一段林冲复仇的场面描写中,作者运用一系列动作描写,如“搠”“踏”“搁”“喝”“骂”“剜”“扯”“迸”“提”“割”“结”等动词来刻画林冲这一复仇者的形象。这些细节描写可谓精彩之至,但同时也是血腥的,充满暴力的色彩——又是剜心,又是割头。作者的用意就是要把林冲刻画成一个手段残忍狠毒的杀人者呢?所以教师在分析此段内容,应结合林冲的语言描写“杀人可恕,情理难容”,再结合林冲被一逼二逼三逼仍无活路的恍然醒悟,才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用笔之狠的良苦用心:不如此刻画,不足于表现林冲其行为的光明磊落,其内心的满腔怒火,其性格的忍无可忍乃至决绝刚烈。可以说,此段文字是林冲性格彻底蜕变的关键处。那个曾经一心想委曲求全、“忍”字当头的林教头,在经过种种残酷迫害之后,终于蜕变成彻底与主流社会决裂的的“狠角色”。这段浓墨重彩的复仇场景描写突出了林冲性格的彻底转变,不能简单看成是一幅暴力场景。另外,也要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文学中的暴力美学,它区别于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这样才能培养其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那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形象经作者的生花之笔刻画得可谓出神入化。其中一句“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可谓精妙绝伦。这句语言描写是王在奉承贾母失算后,虚情假意的一番自责。试想,在初来乍到的失恃幼女林黛玉和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之间,王熙凤这“心”真会在“妹妹”身上吗?说白了,还是“在老祖宗身上”呀!教师如能作此点拨,学生必能定对此话的真意心领神会,也必会折服于作者用词遣字的精妙。

语言是内容情感的密码。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语言文字的风貌也不尽相同。教师对文字“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3]可带领学生徜徉语言的世界里感受汉字之美,品读语言背后的深厚情味,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内容主旨的把握,也有效提升了其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养成是需要在一节节课堂里扎扎实实地加以落实的。立足于文体特征、理清思路、语言文字三个层面的教学,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阅读能力的提升,更是人格情怀、审美品位、思想情操的日渐提升。

[1]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中国语文,1978(2).

[2]王荣生.教什么:文本的教学解读──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研讨会上的讲话[EB/OL].[2012-5-25].https://wenku.baidu.com/view/00f64cb9f121dd36a32 d82dc.html.

[3]朱光潜.咬文嚼字[A].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G632

:A

:1673-9884(2017)03-0017-03

2017-03-14

莆田市教学科学2016年度课题(项目编号:JYKT6205)

柯丽斌,女,莆田第五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刘和珍现代文文体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纪念刘和珍君》的情感触动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
《记念刘和珍君》反讽策略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