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圣文
《纪念刘和珍君》的情感触动
◎曾圣文
《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在“三·一八”惨案后,为悼念在游行中遭段祺瑞政府卫队杀害的热血青年刘和珍而写,文章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的强烈情感——“我已经出离愤怒了”。[1]正是在这种充满愤怒的情感中,鲁迅才写出了:“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的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呜呼,我说不出的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但是,笔者认为,文章不仅仅展示了作者的“悲愤之情”,而且更深层次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才之情,与刘和珍深厚的师生情。
鲁迅 刘和珍 师生情
从这些文字里,我对鲁迅的悲愤、痛楚有着切身的体会,因为在这样的公共事件中遇难的学生,无论任何人,他的私人情感都会被深深地触动,但是,笔者想着重解读文章中作者的爱国心、爱才心,以及对刘和珍深深的纪念之情。
第一,作者对刘和珍的悼念之情。这种情感,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深刻地体现出来了,文章开头具体交代了学生遇害的时间、地点、追悼会现场,作者知道刘和珍生前就爱看自己写的文章,两人关系不错、亦师亦友,然而“只能如此”几个字却彰显了自己处境的无奈。作者为几个“学者文人”感到悲哀,为刘和珍的牺牲而哀痛,把本文当作祭品,表达作者对死者深切的哀悼之情。
第二,作者对刘和珍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回忆、分享了与刘和珍之间的往事,这些作者仍然记忆犹新,从“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极力赞扬刘和珍为中国的发展、崛起而奋斗的精神,她最终壮烈牺牲了,这触动了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文章的第三部分写道“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心中却暗自诧异”“有些桀骜锋利的”“她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那一次就是永别了”等这些句子,写出作者思想深处对刘和珍的印象,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刘和珍性格的坚韧,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去学习,这些也是作者欣赏她、思念她的主要原因之一。[2]
第三,作者对刘和珍深深的留念之情。主要体现在文章的第五部分,该部分延续了第三部分的情感,“那一次就是永别了”,虽然“那次”之后,作者与刘和珍没有了交集,虽然只是从别人口中听说“她是欣然前往的”“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另外,作者一再强调刘和珍是笑着死掉的,说明刘和珍在作者心中是和蔼的、乐观向上、不惧黑暗势力的,因此,即使此生不能与刘和珍再相见,但是作者终生也不会忘记刘和珍,刘和珍为作者、为世人留下的是一种不惧压迫、不惧恶势力、伟大的民族精神,她永远活在作者的心中、人民心中。
第四,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这主要体现在文章的第六部分,作者在谈及刘和珍牺牲的更深层次的意义时说“我总觉得很寥寥”,他还写道“然而既然有了血痕,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长、爱人的心”,鲁迅心中,刘和珍不会白白牺牲,恶势力最终将会被打倒,但是作为刘和珍的老师、朋友,刘和珍的牺牲仍然给他带来强烈的震撼,他将永远怀念刘和珍,他只能用陶潜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样的诗句来告诫自己要牢记刘和珍的遗愿,表达他对刘和珍深切的怀念之情。文章的第六部分看似简短、简单,实则是第一部分、第三部分情感的延续,同时为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蓄积了一股力量。
第五,对刘和珍的纪念之情。这种纪念之情贯穿全文,但第七部分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中心部分,情感显得更加强烈。作者几句话概括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女性深处困境时的从容三点,这也是文章的中心,“凶残”“下劣”“从容”三个词深深衬托、突出了刘和珍的伟岸形象。作者佩服刘和珍的“干练坚决、百折不回”,赞扬中国女子在枪林弹雨中仍然互相救助的勇毅精神。最后总结出最终的一句话:“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也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情感。
综上所述,文章中作者对刘和珍事件的情感不只悲愤之情,还有一种爱才之心,这也是作者悼念刘和珍的主要原因之一。作者对刘和珍的爱惜、同情之心让他去悼念刘和珍,作者的悲愤是产生在此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分析本文的情感时,要首先扣住师生情来谈。
[1]韩涵.《纪念刘和珍君》中的私人情感[J].语文教学,2012(03).
[2]董丽娟.让情感穿过时间,让呐喊跨越距离——《纪念刘和珍君》教学一得[J].教法研究,2012.
(责任编辑宋倩)
(曾圣文,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