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运动学法探索
——以“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为例

2017-04-15 12:26薛丽香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对称轴学段轴对称

薛丽香

(漳浦县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漳浦 363200)

图形的运动学法探索
——以“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为例

薛丽香

(漳浦县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漳浦 363200)

以“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为例,论述此知识点在不同学段的不同特征,并提出两个学段教学异同点和它们之间的应对策略。在新知探究方面,两个学段教学程序的区别;教师在备课和教学应关注的策略以及学生学习引导的策略。

图形的运动;轴对称图形;学法;教学探索

当前课程改革特别重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等。在这些教学方式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探究引起了重视。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得到提升,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努力去探究的一个问题。因此,教师要备好课,充分发挥好40分钟,就要认真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和教材,理解不同学段的具体目标,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点,在教学中的教学侧重点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就应该有所区别,懂得学段特征和学段目标决定了教学的基本模式。下面,文章以“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为例,论述此知识点在不同学段的不同特征,并提出两个学段教学异同点和它们之间的应对策略。

小学阶段对图形的运动“轴对称图形”学习共安排两次,第一学段安排一次,第二学段也安排一次,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要求是“直观地感知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变换现象(包括对称、平移和旋转)开始,以及直观地认识对称”;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能画出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美丽的图案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显然,两个学段的目标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既体现整体性,又各具阶段性。第一学段模式:主要特点:能识别图形;基本教学程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知探究,观察与动手操作;巩固应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课堂小结(回顾反思);拓展延伸,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第二学段模式:主要特点:会画图;基本教学程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围绕问题展开教学;巩固应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课堂小结(回顾反思);拓展延伸,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在新知探究方面,两个学段教学程序基本相似,但毕竟是不同的学段和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它们之间到底存在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以及它们的应对策略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究的问题。

一、在新知探究方面,两个学段教学程序的区别

(一)两个学段在导入环节的区别

不同点表现在,第一学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根据低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以及课标要求在引入概念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以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拉近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理解图形运动的抽象概念。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主题图呈现学生熟悉的游乐场情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借助肢体语言演示,唤醒学生的回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或让学生在课前整理自己在社团里的剪纸作品和其它素材,课堂上,通过观察与操作、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将极大地丰富学生学习的资源,同时又可以使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第二学段: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结合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学习情景,在他们已有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课,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体会数学的价值。从其相同点来看,不管是那个学段的教学,都是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两个学段在新课环节的区别

不同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学段:新知探究,观察与动手操作。低年级学生学习抽象图形的知识时,需要借助身边具体的实物来帮助理解图形,而观察与动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例1.剪一剪,教师引导学生拿出一张纸,先把一张纸对折,在其中的一边画一画,再用剪刀剪出图形,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操作过程,使学生对自己的操作有更深的了解。

师:“为什么纸要对折呢?”

生:“为了使剪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为什么只在一边画图?”

生:“因为对折了,剪出来的两部分是同样的”;

师:“观察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左右两边完全重合,折痕就是对称轴。”

师:“我有一个疑问,剪好图形后,图形上相对的点到折痕的距离相等吗?”

生:“都相等,因为他们两边完全重合。”

师:“哦,我明白了。”

教师通过有效的追问,使学生理解了轴对称图形,及时落实本学段的教学目标能识别,避免低效或无效的活动。

第二学段:自主探究,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教材注重设计操作活动,如:看一看、画一画、找一找等,而且注重设计出需要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分析、猜测和推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例2.在方格纸上,让学生根据对称轴探索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也就是在方格纸上补全五角星,让学生思考“怎样画得又好又快?”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回顾例1的发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完全相等,对应点之间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被对称轴平均分成两份;再让学生独自尝试画例2,再同桌交流自己的画法,全班小结方法:①“找”,找出图形上所有的顶点。②“定”,根据对称轴确定每一个顶点的对称点。③“连”,有序地连接这些顶点,得到另一半轴对称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图,是一种特殊的操作活动,它可以提供给学生简单的数据分析操作提示,让学生更快地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的规律,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分析和计算的时候建立行和列的表象,方格图发挥了测量的作用。同时,方格图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发展了空间观念。引导学生主要是从运动角度去认识图形的运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及时落实本学段的教学目标会画图。

可以看出,其相同点主要是两个学段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两个学段在巩固练习的区别

不同点主要有,第一学段: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与操作的基础上积累学生基本活动经验,同时注意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落实”。

如:练习七第三题,借助剪出的图形和剪剩的材料,连一连;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加深认识;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剪、拼成平面图形的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发展的空间观念。

第二学段:教师引导学生将想象与操作有机结合,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如:练习二十第五题,下面的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让学生根据每一种剪法,在头脑中将彩纸重新剪一剪,选择剪出的结果,再连线。还让学生思考“还有其他剪法吗?”这个活动要求学生要有想象、猜测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相同点表现为两个学段都在练习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分享交流,使学生在巩固应用的基础上发展空间观念。

(四)两个学段在小结的区别

不同点体现在,第一学段:引导学生回顾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是对称轴,折痕左边和右边的完全重合,图形上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完全相等;第二学段:引导学生回顾根据对称轴补全轴对称图形需要的步骤,①“找”顶点。②“定”顶点。③“连”顶点。有序地连接这些顶点,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外一半。

相同点体现在,一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及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二是为下面做铺垫,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五)两个学段在延伸方面的区别

不同点表现为,第一学段:拓展延伸,感受数学与生活。除了知识的引入利用了身边的具体例子,教材还利用 “生活中的数学”,介绍了我们身边的剪纸艺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欣赏剪纸作品的过程中,巩固了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判断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相关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艺术作品中的运用,感受到生活中的各种美的存在。如:艺术美、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研究数学兴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学段:“拓展延伸,生活中的数学”。“你知道吗?”介绍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建筑,使学生感受到对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相同点就在于两个学段都充分挖掘身边的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数学的价值。

图形的运动学法探索以“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为例,两个学段教学的主要特点非常明显,基本程序也差不多,但在策略方面,还是有区别的。

二、教师在备课和教学应关注的策略

(一)理解创设情境的意图不同

第一学段教师要抓住低年段学生好动、贪玩的特点,创设的游乐场情境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唤醒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学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呈现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再通过“小精灵”的提问 “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唤醒学生轴对称图形的经历,复习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虽然都是创设情境,但情境的意图不一样,第一学段侧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学段侧重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师一定要认真领会编者意图,因为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抓住数学知识教学要关注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所以不同学段创设不同情境,以便教师更好的展开教学。

(二)抓住不同学段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第二学段例2补全轴对称图形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第一学段例1剪一剪。先把一张纸对折,在其中的一边画一画、剪一剪;图形上相对的点到折痕的距离都相等。如果把对称图形放在方格纸上,是否也存在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呢?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发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之间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再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例2,就非常简单了,因为知识先后是有联系的、相通的,体现变中不变的思想。

(三)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不管是第一学段还是第二学段,在巩固应用,发展空间观念这一方面,都是让学生将剪好的图形与对应的“纸”连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象这种类型题,我们要抓住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把图形进行折叠或重合,想象出完整的图形再连线。

三、学生学习引导的策略

(一)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与数学思考相结合

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一动中理解轴对称图形,在说一说中例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现象,在做一做中不断深化理解轴对称图形。同时,通过教师有效的提问做好引导,多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等问题,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给予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

学生在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剪出轴对称图形后,对于个别比较优秀的学生,给予上来展示的机会,并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学生在分享交流中不断提升自己;如果时间允许,多让几个学困生上去展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必要的评价和补充。

[1]甘火花.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课程内容比较分析与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0).

[2]任运昌.学段不同,目标不同,教学模式亦不同[J].福建教育(小学版),2011(10).

G623.5

A

1673-9884(2017)11-0059-03

2017-09-18

薛丽香,女,漳浦县第二实验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对称轴学段轴对称
“轴对称”单元测试题
《轴对称》巩固练习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认识轴对称
先找对称轴!
关于轴对称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抓牢对称轴突破二次函数
有几条对称轴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