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伟
(东华大学 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051)
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大学生德育实践与思考
丁 伟
(东华大学 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051)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使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在高校涌现,其传播的内容、呈现的形式、承载的语言构建形成的新媒体环境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思维方式。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基于新媒体平台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切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优秀的作品影响学生群体,运用互联网思维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并且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理论素养,为探索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做出努力。
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德育;大学生;网络思政工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新媒体在广度和深度上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广泛使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思维方式。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的信息技术向受众提供服务的新兴媒体形式,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个性化等特点[1]。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微信、微博、易班、QQ、飞信等,在高校学生群体中颇有市场,其中,微信、易班尤为典型。调査显示,84.7%的大学生每天使用微信,这一数据在诸多新媒体平台中非常突出;而易班作为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市教委推出的网络思政重要平台,在高校中也有较高的人气和用户群体。因而,本文在进行新媒体的相关研究中,将微信和易班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新媒体平台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凸显了德育的重要性。这一指示将德育工作摆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对于高校开展育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将新媒体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创造性地以高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
德育是指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它渗透于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2]。而高校德育,一方面是思想教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另一方面是政治教育,包括政治理论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等[3]。这两个方面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思想教育取决于政治教育,政治教育贯穿于思想教育。本文在研究“基于新媒体的德育实践”这一课题的过程中,主要围绕“高校德育”展开,将“德育”的概念界定为以高校思政工作者为主导开展的包括但不限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将研究概念区别于社会组织或学生自发进行的新媒体实践。
1. 基于实证研究数据进行新媒体平台的德育工作分析
(1) 新媒体平台的种类与数量。我校(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目前在读本科生、研究生(硕士、博士)共计2 886人,由思政工作者主导的以德育实践为主的新媒体平台具有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功能多样等特点。据不完全统计,学院学生工作系统目前正在使用的新媒体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官方账户、易班机构群、飞信群、QQ群5个大类;以学生目前使用度较高的微信公众号和易班机构群作为主要统计口径,这两类新媒体平台的数量约为20个。这些新媒体平台根据受众群体需求及自身定位,其功能包含党团组织、生涯教育、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创新创业指导、国际交流咨询等,涉及思政育人工作的诸多方面。
(2) 新媒体平台的更新与维护。这些新媒体平台的日常更新与维护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模式:①在教师指导下,由专门的学生团队进行日常运营,包括自主收集素材、制作推送、发布推送、研究受众反响、信息反馈并进行自我优化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主要起方向性把关以及顾问的作用;②教师全程参与选题策划、联系资源、提供素材、指导制作、发布推送、研究受众反响、信息反馈并进行自我优化等过程,尤其是在选题策划阶段,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团队起辅助作用。
2. 基于个案进行新媒体平台的德育工作分析
(1) 微信公众号类型。目前,微信公众号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不少高校已经开设了校级、院级、班级等多个层面的微信公众号,具备活动报名、意见反馈、公共查询等功能,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很多内容也实现了“微信化”。我院“DHU小管家”微信公众号是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该微信公众号以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团队作为主体负责平台的管理和运营,目前关注量为2 248人,每天发布1期推送(寒暑假停止),每期推送3~5篇帖子,每期阅读量累计约为2 500人次。日常推送内容包括活动快讯、校园舆情、人物访谈、意见征集等,尤其是人物访谈栏目,先后采访了学院党政领导、人气教师、学生意见领袖等,单篇帖子阅读量均突破1 000,获得广泛好评。在更新维护方面,主要由学生团队自主运行,尤其是选题策划均为原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内外热点话题为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具有较好的参与感和共鸣感。
(2) 易班机构群类型。与其他新媒体平台相比,易班平台具有实名认证的鲜明特点,不少高校在易班平台开设有校级、院级、班级三级机构群,以及基于兴趣爱好等组建的社团机构群和基于课程开设的课程机构群。我院在易班平台开设了学院机构群,目前群内成员有2 941人(含专职辅导员14人),学院所有专职辅导员全部入驻。我院易班机构群作为开展学院网络思政工作的重要阵地,除了作为学生工作官方平台发布奖助评优等重要通知之外,还发挥辅导员实名入驻的优势,邀请辅导员以“梦想的声音”为主题撰写思政类博文(网文),结合时事政治或热点话题,对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工作。
综上所述,当下的思政工作者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的德育工作,无论从平台种类还是内容题材等方面都进行大量尝试和探索,基于关注量、阅读量、点赞量等数据也反映出学生群体对于德育工作的关注与认可。在此过程中,还鼓励学生团队参与运营与策划,以实践育人的方式对学生骨干进行培养与锻炼,成为开展新媒体德育工作的一条新路径。
高校新媒体德育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例如形式设计不够新颖、内容选题不接地气、用户体验不够理想等。对此,笔者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 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切合当代大学生身心特点
新媒体多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传播更加迅速便捷、形式更加多样的特点。因此,思政工作者在依托新媒体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有的放矢。
传统的大学生德育强调道德的灌输性,多采用“说教式”的方式[1]。有些思政工作者将新媒体平台看作是传统媒体的衍生和复制,将思政类教材(如党中央及国务院工作报告、领导人重要讲话等)原封不动地搬到新媒体平台,企图用“填鸭式”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理解,效果不尽如人意。新媒体传播讲究“短平快”,编辑制作推送一定要把握好篇幅长短,每篇帖子长度通常不超过2 000字,每次推送不超过5篇帖子,以适合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尊重新媒体的传播规律。
大学生处在青年阶段,活泼好动,易于接受新事物,对新颖、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往往格外青睐,因而在编辑制作推送时可以运用“图说”“视频说”(即运用图像、视频等方式进行解说、呈现)的方式,这要比长篇累牍的文字效果好得多。例如,共青团中央新媒体中心制作的“图说十三五”(图片)、“我和我的国家引擎”(视频),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呈现出来,很受学生喜爱。
总的来说,尊重新媒体传播规律与切合学生身心特点是有机统一的,高校思政工作者在运营新媒体的过程中可以在把握正确方向的前提下,大力发挥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当下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制作优质推送,从而形成口碑效应,为德育工作打开新的局面。
2. 坚持内容为王,以优秀的作品打动受众群体
过去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教育者,这些传播内容都经过层层过滤和筛选,质量往往能够得到保障。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发布和使用更加随意自由,信息良莠不齐,这些信息既有正面积极的思想道德内容,也充斥着一些负面消极的违反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修养的内容[4]。某些新媒体平台为哗众取宠博得眼球,甚至突破底线充斥着“三俗”(庸俗、低俗、媚俗)内容,对大学生思想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其实,想要赢得大学生群体的接受和认可,根本不必以“三俗”内容为噱头,优秀的作品同样能够引起共鸣。具体措施有:
(1) 坚持新媒体平台的主流价值取向。博人眼球的噱头偶尔一两次或许可以赚足浏览量,但是缺乏实质内容,长此以往终究会令受众感到乏味,丧失平台活力是必然的结局。对于思政工作者来说,应当坚持主流价值取向,并且绝不动摇,要做好平台的选题把关工作,杜绝“三俗”擦边球,积极传播青春正能量。
(2) 在选题时要把握重要时间节点。比如,在清明节、端午节等期间,可制作介绍“传统节日的由来”等民俗知识的推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期间,可以组织“我和家人的一张合影”线上晒照片活动,营造敬老爱老、感恩反哺等优秀文化氛围;在抗战胜利日、国家公祭日等期间,可制作“祖国,爱你说出口”等线上留言活动,培养爱国主义热情。如此种种,利用好重要时间节点往往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3) 内容要“接地气”。德育工作需要与学生关心的话题相结合,在新媒体平台建设方面,可以结合学生热议的“四、六级考试”“复习占座”“装空调”等热点话题,有所引导地展开讨论,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3. 运用互联网思维,优化用户体验
互联网环境是开放的、多元化的,基于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单项传播,其交互性特征更加鲜明,在这个过程中,使用者的主体性必然大大加强。因而,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者来说,运营新媒体平台必须要关注用户需求,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关注“用户使用方便不方便”“有哪些地方可以继续完善”,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树立良好品牌,这样才能取得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
(1) 新媒体平台在功能设置方面可以挖掘基于校园生活的服务功能,如日常活动的网络报名、演出活动的网络抢票、大型活动的网络留言墙、空余活动室查询、常用表格下载等。可以将原有的线下内容与新媒体平台有机结合,让学生觉得在这个平台上办事情很方便,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用户习惯,平台浏览量就能够得到保证,这样德育工作就有了网络阵地。
(2) 在新媒体平台建设过程中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勇于创新。互联网思维最初是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后来又衍生出创新、跨界等含义。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B站、咸蛋家、二次元、鬼畜等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刷新着思政工作者的认知,考量着思政工作者的智慧。因此,“与时俱进”应当成为新媒体平台运营者的座右铭。前不久,共青团中央作为中央机关率先进驻B站(全称“bilibili”,最早是基于动画和二次元视频创作的网络社区),并以调侃戏谑的语气通过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发布了《真当团中央不上B站?2017,在这里等你!》《只要中国好青年在的地方,无论千山万水,‘团团’都赶来见你》等推送,在青年群体以及网络平台引发热议和好评,成为较好的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德育工作的典型范例。
新媒体环境深刻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高校思政工作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代,正在遭遇“难以置信”的问题,但也看到了良好的机遇。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不断学习充电,增进对新媒体传播、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群体需求、特点等方面的了解,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并在实践中检验升华,为探索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做出努力。
[1] 刘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新闻世界,2014(5):281.
[2]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K].6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A/OL].(1994-08-31)[2017-02-1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0407/2479.html.
[4] 尹晓春.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4(7):90.
(责任编辑:吴文英)
2016年度东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繁荣计划德育创新课题(dhsyh-dycx-201605)
丁 伟(1988—),男,安徽蚌埠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mail:dingwei@dhu.edu.cn
G641
A
2095-3860(2017)03-0255-04